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尿道肿瘤剜除术治疗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32 ~ 78岁,平均59岁。表现为排尿梗阻3例,排尿刺激症状1例,肉眼血尿1例及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1例。病程1周~4年,平均23个月。B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肿瘤平均最大直径3.0(2.0 ~3.5)cm。CT检查示肿瘤形态完整,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4例IVU检查发现膀胱充盈缺损。6例膀胱镜检查均提示膀胱黏膜下占位,黏膜表面光滑。6例均行膀胱镜下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2例位于侧壁、体积较小肿瘤以激光剜除,4例体积较大肿瘤以电切镜剜除)。肿瘤基底部活检后,电灼肿瘤基底及创缘。 结果 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膀胱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排尿通畅,排尿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血尿消失。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8(4~15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病理检查是确诊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经尿道肿瘤剜除术治疗黏膜下型膀胱平滑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壁间型膀胱平滑肌瘤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其临床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壁间型膀胱平滑肌瘤1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33~51(44±6)岁。其中5例患者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患者以下腹痛为主要表现,还有4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发病时间1周至2年,平均4.9个月。患者泌尿系彩超检查发现膀胱壁上形态规则、表面覆盖黏膜高回声的低回声包块。CTU检查为膀胱壁均质样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光滑,无侵蚀表现,膀胱壁走形自然,且壁周脂肪间隙清晰,膀胱内可见充盈缺损。膀胱镜检查可见瘤体表面黏膜常完整连续,可见局部稍向膀胱内隆起。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10例患者分别采用经尿道平滑肌瘤剜除术和腹腔镜下平滑肌瘤剜除术,3例患者术中冰冻切片示:膀胱平滑肌瘤。结果1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其中5例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诉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症状的患者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且未诉漏尿等常见并发症。结论泌尿系彩超,CTU等影像学检查与膀胱镜相结合是诊断壁间型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经尿道肿瘤剜除术、腹腔镜下肿瘤剜除术是治疗壁间型膀胱平滑肌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膀胱平滑肌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的方式治疗8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在电切镜下先将肿瘤完整剜除,再用电切刀逐步切除,冲洗器将标本取出。结果:8例手术均成功,手术用时30~40min,平均34min。术中及术后无周围脏器损伤、大出血、尿漏、感染等发生。术后病理回报均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3个月~4年,均未见肿瘤转移复发。结论: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膀胱平滑肌瘤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处理膀胱平滑肌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2003年8月~2010年10月腹腔镜手术治疗3例膀胱平滑肌瘤。采用三孔法,气腹压力10~15 mm Hg。暴露膀胱后,经尿管注入400 ml无菌盐水充盈膀胱,距肿瘤0.3cm处切开膀胱壁,直视下将瘤体及周围0.3 cm完整切除。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70、90、40 min。术中、术后无周围器官损伤和尿漏发生。3例术后分别随访96、72、1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体积较大的膀胱平滑肌瘤或壁间型、浆膜下型需行肿瘤剜除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者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腹腔镜处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22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院治疗的6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膀胱肿瘤剜除术完整剜除肿瘤,再将组织切成小块冲出。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后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经尿道等离子膀胱肿瘤剜除术治疗膀胱平滑肌瘤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膀胱良性肿瘤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1例患者分别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膀胱肿瘤剜除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9个月~8年,均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膀胱平滑肌瘤系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结合影像等资料能够初步诊断,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对11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分别采用肿瘤剜除、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0年,10例生存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3年出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B超是首选筛查手段,确诊需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外科开放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 对8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27岁~71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3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肿瘤剜除2例,腹腔镜膀胱肿瘤剜除1例.8例患者随访10~7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膀胱平滑肌瘤临床罕见,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决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14年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平均年龄56岁。排尿刺激症状1例,排尿障碍2例,血尿2例,无症状1例。术前均行CT、B超检查及膀胱镜检查,肿瘤直径为1.2~5.6cm,平均3.2cm。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术后基底部取活检。结果:术后患者均无血尿,排尿障碍及排尿刺激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4.2年,膀胱镜、B超或CT检查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瘤常表现为排尿障碍、排尿刺激症状、血尿或腹痛等症状,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B超、CT和膀胱镜检查,初诊时误诊率较高;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可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35岁。临床表现为排尿梗阻6例,排尿刺激症状5例,肉眼血尿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1例。病程1个月~3年,平均11.5个月。15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内占位病变,CT检查发现肿物均有不同程度强化,IVU检查12例发现膀胱充盈缺损,膀胱镜检查11例提示黏膜下占位。15例术前病理活检2例报告为平滑肌瘤。15例分别采用肿瘤剜除、膀胱部分切除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13例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报告为平滑肌瘤。结果15例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排尿刺激症状明显缓解,血尿消失。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影像学结合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嗜酸样细胞腺瘤(RO)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评估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对于此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我科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的15例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51(34~72)岁;肿瘤位于左肾10例,右肾5例;肾上极7例,中极3例,下级5例;肿瘤中位直径3.7(2.2~5.6)cm,远离集合系统,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1a~T1b。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成功剜除,手术平均时间为(130±13)min。11例患者术中行肾动脉阻断,中位阻断时间为25(21~27)min;中位出血量为175(87~251)mL,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3)d,期间无继发出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均提示肾嗜酸样细胞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ytokeratin(+)、EMA(+)、PAX8(+)、Vimentin(-)。术后平均随访19.5(16~28)个月,术后复查示患者均无瘤生存,无肿瘤组织残留或复发。结论 RO作为一种十分少见的良性肾脏病变,其临床及CT等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性,必须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是安全有效的,且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平滑肌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为4例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的患者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大小与位置、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随访资料等。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肿瘤直径2.4 cm(2.0~3.2 cm);中位手术时间105 min(95~120 min);中位术中预计出血量80 ml(60~110 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 d(5~8 d);术后1例出现短暂发热;中位术后随访43.5个月(3~7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平滑肌瘤临床少见,属于良性肿瘤,具备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可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膀胱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的诊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5~57岁,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7例。病程3d~4个月,平均病程27d。8例患者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患者可于肿瘤内探及血流信号,CT检查发现7例患者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1例患者未见明显强化,1例行IVU检查提示膀胱壁充盈缺损,CTU检查6例患者发现膀胱壁充盈缺损,8例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均发现膀胱壁占位。对8例患者分别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1例患者术后腰痛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瘤在膀胱肿瘤中较为罕见,其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膀胱镜检查,在影像学表现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鉴别困难,膀胱镜及病理可予以鉴别。确诊需依据病理,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子宫肌瘤的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尿频、尿急2个月余,间断无痛肉眼血尿10天。CT扫描示膀胱后壁有一2.6cm×3.1cm均质肿块突向膀胱内,界限清楚。行开放手术剜除肿瘤。结果:病理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排尿刺激症状消失。结论:膀胱平滑肌瘤与子宫肌瘤均为良性肿瘤,女性多发。二者均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和下腹疼痛,不易鉴别。超声是较为敏感的诊断工具,而CT和MRI更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两病治疗均首选手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要点。 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23~55)岁,所有患者均为无功能性肿瘤,1例临床表现为尿痛,5例为体检发现膀胱占位。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均为单发,平均直径1.6(0.8~2.2)cm。1例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平均手术时间72(35~130)min,平均估计出血量22(10~50) ml。术后病理6例均有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CD56和Syn,而上皮性标志物如CK、CEA等为阴性。术后随访8个月至11年,1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5年复发,其余5例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可无明显症状,CT增强扫描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安全、有效,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脏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组84例肾肿瘤患者,予以腹腔镜下辅助微波消融,尔后手术剜除肾肿瘤,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8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阻断肾动脉,无术中大出血或中转开放手术,出血量为50~350 ml,手术时间为70~120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60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6例,嗜酸性细胞瘤4例,嫌色细胞癌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术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普遍出血较多.术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出血1例.全部病例随访12个月,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肾肿瘤剜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GST)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黄石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22例食管裂孔疝合并G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联合胃镜下行瘤体切除,后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联合胃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03.1±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8.7±12.3)ml,平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3±3.5)h,平均术后恢复进食时间(1.9±1.1)d,平均住院时间(5.3±1.4)d。术后伤口轻度感染患者1例,其他患者术后均未见胃腔出血、肠管损伤、腹腔感染、食管或胃底溃烂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GST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使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8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的双镜治疗。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手术时间90(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1±23.6)(10~200)mL,肿瘤平均大小(35.4±13.5)(10~62)mm,肿瘤切缘术中冷冻及术后石蜡病理均为阴性。术后病理胃间质瘤26例、胃神经鞘瘤5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脉管瘤1例、胃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3)(4~10)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2~4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叶源性肿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应作为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与肾动脉阻断行肾错构瘤剜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腹腔镜下肾错构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3例,其中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肿瘤吸引及剜除33例,肾动脉阻断肿瘤切除130例,术中行冰冻检查27例,比较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出血、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所有病例一期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介入后肿瘤剜除或吸出33例,术中出血(ml)、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和费用(万元)分别为:(41±13)、(47±15)、(3.50±0.24)、(1.63±0.29);动脉阻断组130例,相应指标分别为:(83±23)、(103±22)、(4.50±0.31)、(1.23±0.35),术后出血7例,栓塞止血3例,两组比较,介入组优势明显,差异显著(P<0.05)。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5例(3.1%),术前、术后总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 结论肾错构瘤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腹腔镜下切除,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