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巴氯芬片口服、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及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盐酸替扎尼定片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疗效良好,可有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脑卒中后改良Asworth评分上下肢均大于Ⅱ级的患者60 例,分成3 组,采用单盲法分别给予盐酸乙哌立松(A 组)、巴氯芬(B 组)及盐酸替扎尼定(C组)。治疗前,给药后4 周、8 周分别应用改良Asworth 量表(MAS)、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出现的副作用。脱落病例记录脱落时间及原因。结果44 例完成试验,A组18 例,B 组12 例,C 组14 例。所有脱落患者均在前4 周脱落,脱落原因为不能耐受副作用。各组患者在第4、8 周时,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MBI 明显增加(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 周与第8 周比较,各组肌张力、MBI 无显著性差异(P>0.05);脱落及完成试验的患者中,副作用发生种类和数量有差异(P<0.05),A组12 例,B 组16 例,C 组16 例出现副作用(含脱落病例)。结论3 种抗痉挛药物的疗效相似,提示盐酸乙哌立松的耐受性可能优于其他两种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盐酸替扎尼定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替扎尼定组(A组)、卡马西平组(B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8天对患者的疼痛频率、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其总体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结果:替扎尼定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替扎尼定组和卡马西平组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替扎尼定组的起效时间较卡马西平组慢,但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替扎尼定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巴氯芬治疗,而试验组则加用针刺疗法,疗程4周。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和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而Barthel指数、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和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巴氯芬治疗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痴呆(PDD)的疗效。 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组(训练组)24例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对照组) 26例。训练组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PD的严重程度。 结果治疗4、8、12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为(19.49±3.11)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18.08±3.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12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或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都对PDD有效,但前者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腰背肌纤维织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门诊就诊腰背肌纤维织炎患者,共1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83例。实际完成试验者145例,其中试验组74例,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尼美舒利与盐酸替扎尼定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分别对治疗前与治疗后心理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检测)、视觉疼痛模拟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其疗效,治疗期间随访平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均有所改善,且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胃肠道疾病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替扎尼定联合尼美舒利治疗腰背肌纤维织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盐酸替扎尼定对胃肠道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止状态时的紧张度,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必要条件[1].肌张力异常增高是脑卒中后偏瘫的特征性表现,是牵张反射效应增高的结果,多由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引发.临床上表现为反射亢进、肌力降低、运动控制和协调功能障碍、出现典型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痉挛模式、易疲劳,重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2].目前肌痉挛的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介入.药物治疗的方式包括了口服和注射,国内常用的口服抗痉挛药物有替扎尼定、巴氯芬等.我们观察这两种药物结合康复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比较这两种药物疗效的差异,以合理地指导康复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nh痉挛评定量表(MAS)、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MAS、RMS及BI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明显;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在MAS、RM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BI评分上,穴位埋线较巴氯芬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巴氯芬和康复治疗均可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疗效好,穴位埋线可能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和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2±0.80)级、(28.78±9.33)分和(70.46±12.46)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振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并改善其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化裁(芍甘汤)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其痉挛等级包括Ⅰ、Ⅰ+、Ⅱ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7例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按痉挛等级不同进行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各层面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芍甘汤及运动训练)、对照1组(给予运动训练)及对照2组(给予巴氯芬及运动训练),疗程均为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Barthel指数量表(BI)、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Ⅰ级层面,发现治疗组、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I、FMA及BB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Ⅰ+级层面,发现治疗组、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对照2组BI、FMA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B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Ⅱ级层面,发现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痉挛改善等级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对照2组BI、FMA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组及对照1组(P<0.05);对照2组BB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BS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芍药甘草汤化裁联合运动训练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为Ⅰ级和Ⅰ+级患者,在显著缓解肢体痉挛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巴氯芬联合运动训练则更适用于痉挛程度为Ⅰ+级和Ⅱ级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尤其对痉挛程度为Ⅱ级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对上肢及手指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缓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2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力量训练,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FMA、FMA(上肢)、FMA(手指)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能改善上肢及手指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助于缓解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冷疗联合徒手牵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3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中医针灸、推拿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徒手牵引与冷疗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作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采用冷疗联合徒手牵引治疗的方法可以改善其上肢痉挛症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巴氯芬)和治疗组(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每组各25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30 d。观察痉挛临床疗效、经修改的Ashworth量表痉挛程度评定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行导向性训练,治疗组行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平衡量表(BBS)评分和WHO生活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ARAT、FMA、MBI、NIHSS、BBS和WHOQOL-10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RAT、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障碍,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提高平衡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替扎尼定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9期)、Pubmed、OVIDSP、CNKI、VIP、CBM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14年10月,收集有关替扎尼定治疗MS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对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651例患者,结果显示:(1)替扎尼定可以改善MS患者的痉挛,而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痉挛改善越显著,但不良反应也越多。(2)口服给药和舌下含服之间的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都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3)治疗组有更多的不良反应,甚至有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者,但未显示有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替扎尼定可以改善MS痉挛,且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詹蕾  张玉娟 《上海护理》2012,12(5):21-23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以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纯以抗痉挛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肌张力评分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the up-per extremities motor function test of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ment,U-FMA)进行患者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痉挛技术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四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而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减少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