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4项指标与肺癌病情发展及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158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13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45例]、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分别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肺癌组有或无转移组,以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组上述4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肺癌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但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转移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或P均0.05),其中SCLC组有或无转移组血浆t-PAIC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手术后7~10 d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肺癌患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升高,4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可能与肺癌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117例晚期NSCLC患者(肺腺癌102例,肺鳞癌15例)化疗前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依据化疗后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83例)与疾病进展组(34例),并与健康人对照组(94例)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进行比较。以化疗2个周期后疾病控制为标准,运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率对化疗后疾病进展的诊断效能。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进展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疾病控制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控制组...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4项指标与肺癌病情发展及手术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158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13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45例]、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分别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肺癌组有或无转移组,以及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组上述4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肺癌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但肺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转移组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P均<0.01或P均<0.05),其中SCLC组有或无转移组血浆t-PAIC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手术后7~10 d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结论:肺癌患者血浆TAT、TM、t-PAIC、PIC水平升高,4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可能与肺癌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的疑似DIC患者的111例,根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标准,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在临床怀疑DIC时检测诊断DIC相关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及TM、TAT、t-PAIC、PIC。比较组间TM、TAT、t-PAIC、PIC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切点及诊断效能。结果 DIC组的TM、PIC和t-PAIC值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值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861、0.819;cut-off值分别为:24.950U/mL、2.836μg/mL、13.100ng/mL;灵敏度分别为:60.7%,89.3%,71.4%;特异度分别为:81.0%,82.8%,87.9%,采用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9%、95.7%。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的TM、tPAIC和PIC水平等对早期诊断DIC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与稳定期患者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AECOPD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的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静脉血3 mL,通过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检测TAT、PIC、TM、t-PAIC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TAT为(4.94±2.75)ng/mL,PIC为(1.13±0.22)μg/mL,TM为(9.10±2.47)IU/mL,t-PAIC为(8.31±2.36)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血栓前标志物指标对判断AECOPD患者是否发生血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AECOPD患者的TAT、PIC、TM、t-PAIC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于血栓形成,检测TAT、PIC、TM、t-PAIC水平对判断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射病时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5例中暑患者,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衰竭组(n=23)和热射病组(n=22)。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和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以及血栓标志物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t-PAI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热衰竭组患者TM[7.3(5.4,9.3)TU/mL]、TAT[2.6(1.5,7.2)ng/mL]、PIC[0.7(0.4,1.0)μg/mL]、t-PAIC[3.8(2.1,7.0)ng/mL]相比,热射病组患者TM[17.1(9.2,24.7)TU/mL]、TAT[23.4(10.4,44.3)ng/mL]、PIC[2.0(0.9,5.2)μg/mL]和t-PAIC[17.0(8.3,44.1)ng/mL]均升高(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水平变化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PL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APL组;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0例,设为非APL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8例设为健康对照组。APL患者按照诱导治疗危险度再分为低危组(n=21)、中危组(n=33)和高危组(n=18),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血清TAT、TM、PIC水平变化情况,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AT、TM、PIC水平预测APL患者早期死亡的诊断效能。结果APL组的血清TAT、TM、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PL组和健康对照组(F=189.513、109.523、153.432,均P<0.05),高危组患者的血清TAT、TM、PIC水平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且中危组高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03、26.994、53.219,均P<0.05)。化疗后,早期死亡10例(13.89%),存活组患者的TAT、TM、PIC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7、3.507、5.719,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TAT、TM、PIC单独预测,可提高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327、0.418、0.293,均P<0.05)。结论APL患者血清TAT、TM、PIC水平异常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其在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肺癌术后进行静脉置管的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合并血栓栓塞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血栓栓塞的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其对肺癌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PT、APTT、TT、FIB、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M、TAT、PIC、t-PAIC、D-D、F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TAT、PIC、t-PAIC、D-D、FDP、CRP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AUC分别为0.685、0.751、0.762、0.755、0.785、0.717、0.763、0.871,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检测凝血标志物和炎性因子对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栓塞具有较高诊断效能,需早期监测其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有助于降低术后血栓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恶性肿瘤患者形成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方法诊断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市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366例[包括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男562例,女804例,年龄(59.45±15.10)岁],对照组为70名健康体检人群[男35名,女35名,年龄(50.41±18.90)岁],其中形成静脉血栓69例,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20±15.71)岁。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的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根据各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项标志物的诊断性能,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最高,其次为结直肠癌及乳腺癌(P<0.05);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血栓组的TM、TAT、t-PAIC及PIC水平高于对照组,非血栓组的TAT、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0.57 IU/ml(敏感度为50.30%,特异度75.50%,AUC=0.671),TAT的最佳截断水平为4.16 ng/ml(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62.80%,AUC=0.757),t-PA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44 ng/ml(敏感度为52.50%,特异度为84.00%,AUC=0.682),PIC的最佳截断水平为1.18μg/ml(敏感度为67.20%,特异度为79.50%,AUC=0.790),四项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最佳,诊断性能最好(86.90%,AUC=0.807)。年龄、分期、转移、手术、肿瘤直径及PIC水平是影响恶性肿瘤VT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血栓发生率不同,TM、TAT、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性能最好,可作为恶性肿瘤发生VTE的新型筛查方法。年龄、分期、转移、手术及肿瘤直径是恶性肿瘤发生VTE的高危因素,P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6个月内并发VTE风险的可靠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AT-Ⅲ、PC、TAT变化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分为:无并发症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DMc组)。测定其AT-Ⅲ、PC、TAT的水平。结果:①无并发症组TAT、PC升高,AT-Ⅲ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DMc组TAT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③PC、TAT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①DN早期即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并随DN的发展而逐渐加重。②TAT、AT-Ⅲ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琳  唐沪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66-167,16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28例胃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与67例胃溃疡患者、84例胃炎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PT、APTT、TT较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延长(P<0.05),Fib、D-D明显增高(P<0.05),AT-Ⅲ则明显减低(P<0.05).结论 PT、APTT、TT′结果延长,提示胃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D-D结果增高可致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在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伴房颤患者心内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58例RHD患者的血液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有心内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28例)和无血栓组(30例)。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血浆eNOS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VcAM-1水平。同时建立健康对照组(33例),比较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与RHD心内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血浆eNOSmRNA在血栓组、无血栓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21±0.05,0.49±0.13和0.99±0.27; 而血浆sVCAM-1在三组中的水平则分别为11.3±5.2,7.7±3.5和3.7±2.1 ng/L。与对照组比较,血浆sVCAM-1水平在血栓组和无血栓组中显著上调,而eNOSmRNA的表达则显著下调,其中血栓组两标志物的表达上调或下调更显著,以上结果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943.23,P<0.01)。左房内径(LAD),D-二聚体(D-D)和收缩压(SBP)在血栓组、无血栓组和对照组中的结果分别为55.3±3.2,45.9±2.7和36.3±2.9 mm,2.83±0.67,1.67±0.32和0.35±0.19 mg/L,126.1±8.3,124.9±8.9和124.5±8.7 mmHg。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的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血栓组增大更显著。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的D-D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栓组D-D水平增高更显著。以上结果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737.97,P<0.01)。各组间SBP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1.13,P>0.05)。在血栓组和无血栓组中,sVCAM-1和eNOSmRNA分别与D-D水平和LAD具有相关性(r=0.839,-0.829,P<0.01),(r=0.799,-0.782,P<0.01)。sVCAM-1和eNOSmRNA诊断血栓形成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和81.5%,77.3%和85.7%。以血栓组和无血栓组为因变量,sVCAM-1和eNOSmRNA的AUC分别为0.853(95%CI:0.747~0.960,P<0.01)和0.846(95%CI:0.736~0.957,P<0.01)。结论检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sVCAM-1水平和eNOSmRNA表达可用于评价体内的凝血活性及纤溶活性,预测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Ⅲ)的变化,了解这些因子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凝血功能变化中的意义。方法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分为4组:糖尿病无并发症20例,糖尿病肾病(DN)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0例,糖尿病足(DF)20例,以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日本sysmex 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PC,PS,AT-Ⅲ浓度。结果各血浆TM,PC,P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发症组血浆TM,PC,PS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AT-Ⅲ活性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在有并发症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TM,PC,PS及AT-Ⅲ的浓度变化对DN,DR和DF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