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减重步行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减重组(n=3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减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项和E项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儿GMFM评定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减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探讨此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综合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21例,2组脑瘫儿童均接受康复治疗,包括PT训练、OT训练、语言训练、特殊教育等项目;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2组患儿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M)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查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GMFM评分5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提高,其中维度A、维度B、维度C、维度D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维度A及维度C 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组内比较显示Gesell评分5个能区均有提高,其中大运动能区、精细动作能区、语言能区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大运动能区及语言能区较对照组提高得更明显(P<0.05)。结论: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的效果肯定,可以促进患儿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67例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观察组治疗后GMFM五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60例(年龄4—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再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MAS)和GMFM量表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踝关节ROM、肌张力和GMFM量表D、E区评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增加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提高患儿站立和走跑跳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以Bobath法为主的基础康复和生物反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痉挛的长期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5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n=27)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n=24)在常规康复基础上接受BTX-A阻滞术治疗。治疗前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师用评价量表(PRS)运动功能部分、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D区和E区进行评价;治疗2年后,采用PRS、GMFM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及术前MAS、PRS、GMFM均无显著性差异(t1.207,χ2=0.076,P0.05)。2年后复诊时,两组患儿PRS、GMFM较治疗前提高(t2.217,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095,P0.05)。结论 BTX-A阻滞术长期疗效肯定。阻滞术后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患儿运动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在康复治疗2个月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分别评定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BS评分为12.28±2.26,GMFM评分为68.16±16.6,FMFM评分为113.57±19.0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全功能动态矫正衣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5—15min,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下肢痉挛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BBS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独立行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A型肉毒毒素(BTX-A)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痉挛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BTX-A阻滞术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和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确定BTX-A剂量。A组每天进行康复训练2 h以上,B组进行康复训练2 h以下或无训练。1年后评定其粗大运动功能(GMFM)。结果 A、B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的MAS、GM-FM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肉毒毒素作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GMFM均较术前提高(P<0.05)。A组GMFM分数提高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 BTX-A阻滞术后有肯定的长期疗效。阻滞术后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两组患儿持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D区(站立)和E区(跑、跳及步行)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治疗前后PedsQLTM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仅为77.5%,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MFM评分方面,观察组患儿治疗前D区、E区评分分别为(26.8±8.2)分和(33.3±12.1)分,与对照组患儿的(26.5±7.3)分及(33.4±13.0)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区、E区评分分别为(35.3±11.9)分和(44.5±11.2)分,比对照组患儿评分上升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37.2±3.5)分和(37.4±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68.5±8.1)分和(60.1±7.8)分,均有显著的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升幅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积极提供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对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BTX-A。比较两组患儿的痉挛程度、肌张力及粗大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综合痉挛量表(C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痉挛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跟腱反射、踝痉挛和C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修订Ashworth量表(MAS)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各时间点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患儿D区和E区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TX-A辅助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合并腓肠肌痉挛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指针推拿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20)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指针推拿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使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精细运动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01);组间对照,观察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指针推拿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弹性绷带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均选用常规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为主。试验组在立位步行准备、步行训练时配戴弹性绷带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1),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1),均以试验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弹性绷带可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