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对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进行初步的多个评价者间信度研究.方法 由5名医生对23例0~12岁的脑性瘫痪儿童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中文译本独立进行评级,在对所有儿童的评级结束后,分析不一致的原因,制定补充分级说明.结果 5名评级者的分级无显著性差异,GMFCS分级与综合功能评分中的运动、自理相关,分级时如参考制定的分级补充说明可达到更高的一致性.结论 GMFCS中文译本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分级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的作业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玲 《现代康复》2001,5(5):8-10
本文简述了作业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治疗的目的;作业治疗的评估内容和常用评估工具;作业治疗在训练和发展脑性瘫痪患儿上肢的粗大运动功能、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技巧方面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作业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治疗的目的;作业治疗的评估内容和常用评估工具;作业治疗在训练和发展脑性瘫痪患儿上肢的粗大运动功能、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技巧方面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6岁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分布及特征,对智力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15例4~6岁脑瘫患儿进行基础资料登记、智力评定、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定等。结果210例完成智力评定,其中智力低下患儿113例(53.81%)。痉挛型双瘫、偏瘫和不随意运动型患儿的平均智力水平高于痉挛型四肢瘫、共济失调型;其中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有显著性差异(P<0.05)。GMFCS分级Ⅳ~Ⅴ级者及并发癫痫、小头畸形者,智力低下的发生明显高于GMFCS分级Ⅰ~Ⅲ级者及不伴癫痫、小头畸形者(P<0.05)。结论4~6岁脑瘫患儿智力低下的发生和脑瘫类型、GMFCS分级及并发癫痫、小头畸形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粗大运动功能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现,明确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共有来自上海三家康复机构、年龄为18~90个月的脑瘫患儿118例参加此项研究。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不同GMFCS级别间PEDI各项分值之间的差异,分析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与PEDI分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GMFCS级别间的PEDI分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EDI的分值大多会随着GMFCS级别的降低而增高,其中移动能力最为低下;PEDI尺度化分与GMFC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s=0.50~0.85,P<0.001);与GMFM各项分值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54~0.85,P<0.001),其中移动能力与GMFCS和GMFM各项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略高。 结论不同粗大运动功能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粗大运动功能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越强。通过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可能可以改善脑瘫患儿的移动能力,同时还应该兼顾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9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和性别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7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探讨该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A组)及12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B组)在人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进行测量,比较两组人选时,6个月后以及治疗前后各功能区评分的改变。结果:A组患儿在GMFM量表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均较B组为高,A组患儿GMFM涉及上肢的和不涉及上肢的任务的平均分、动态任务的平均分均较B组为高,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GMFM静态任务平均分,治疗前后各区得分和总分改变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较痉挛型为重,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需针对其运动障碍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 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56)。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功能训练。3 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GMFM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蜡疗对187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于3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同时接受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评定的193例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比较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在不同月龄和类型患儿中的相关程度,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GMFM5个功能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月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患儿中,GMFM各项分值与FMFM分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6~0.85,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MFM的A区和B区分值对FMFM分值的影响力较大,校正决定系数为0.748,A区的作用更为强烈。结论小于3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的脑性瘫痪儿童都应该重视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训练相结合,同时必须加强基本运动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常出现步行能力的丧失或步态异常,如步行时不对称、稳定性差与害怕跌倒等问题[1]。虽约85%的患者可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2],但约有40%~68%的患者在站立期出现膝过伸的现象[3-4],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5],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畸形,又称“锁膝”现象,指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患侧下肢支撑期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卒中膝过伸患者步行时膝关节过伸角度与下肢各关节运动学参数及下肢主要肌肉激活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选择伴膝过伸的脑卒中患者24例,以及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匹配并伴膝过伸的健康人24例,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进行分析,记录骨盆、髋、膝、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角度,以及双侧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肌电数据。结果 脑卒中患者单腿支撑相的最大膝过伸角度时,各关节角度和各肌肉激活度均与健康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 3.080, P <0.01)。脑卒中患者单腿支撑相的最大膝过伸角度与臀大肌激活度明显负相关(r=-0.532,P <0.01);两组膝过伸最大角度与踝跖屈角度呈显著正相关(r> 0.686, P <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膝过伸步态的矫正不仅需要关注膝关节控制,还需要关注踝关节控制和臀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M-FM-88评分提高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在康复治疗2个月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分别评定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BS评分为12.28±2.26,GMFM评分为68.16±16.6,FMFM评分为113.57±19.0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全功能动态矫正衣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中医结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长青  刘京华 《现代康复》2000,4(2):198-199
目的:观察脑活素、功能训练和手法穴位按摩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各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及手法穴位按摩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脑活素和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加手法穴位按摩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年龄段越小,临床痊愈率越高。结论:在中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的手段中手法穴位按摩2尤为重要,并且年龄越淑果真  相似文献   

20.
孙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27-528
目的 研究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4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引导式教育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