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39例(月龄36~60个月)具备独立行走而且踝关节足背屈角偏小的双下肢瘫脑瘫患儿,分为试验组(2l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添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常规治疗组则只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共4周,并在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SI分值降低,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踝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大,亦有明显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CSI、踝关节活动度和GMFM各项数据表现都比常规治疗组要好,具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42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某院收治的8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于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均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运动功能评分(GMFM)。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E区、D区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参鹿启智汤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缓解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7,32(5):373-375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反馈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D能区和E能区评估及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GMFM的D、E区评分及步行速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弹性绷带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均选用常规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为主。试验组在立位步行准备、步行训练时配戴弹性绷带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1),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1),均以试验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弹性绷带可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6例仅进行功能训练。两组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估。结果 BTX-A起效时间为注射后24~72h,到达高峰时间为1~2周,疗效维持3个月,不良反应极少。治疗组1周后、3个月后下肢CSS评分及3个月后踝关节PROM、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尖足消失。结论 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纠正尖足畸形,扩大踝关节活动范围,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时因关节畸形和肌肉挛缩影响,多存在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平衡”性疗育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平衡"性疗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采用"平衡"性疗育方法,两组均指导患儿家属配合进行家庭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修订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MFM评分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平衡"性疗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矫正鞋垫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88项粗大运动量表(GMFM88)D能区、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PBS评分、GMFM88-D、E能区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PBS评分[(27.5±12.7)分]、GMFM88-E能区评分[(29.8±12.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GMFM88-D能区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穿戴矫正鞋垫进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平衡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60例(年龄4—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再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MAS)和GMFM量表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踝关节ROM、肌张力和GMFM量表D、E区评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增加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提高患儿站立和走跑跳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2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Ashworth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小腿三头肌Ashworth分级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逐渐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GMFM-88评定中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周后,D区和E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痉挛,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依据其意愿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TX-A注射和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站立相(D)和走、跑、攀登相(E)二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两组MAS评分和GMFM中D项、E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肌力训练能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肌肉的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