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腺瘤的非典型声像图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85例(共493个病灶)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非典型声像特征,并计算误诊率;比较具有多种非典型特征与不具有或仅具有单一非典型特征病灶、不同大小病灶及不同病理类型病灶误诊率的差异,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超声正确诊断404个病灶,其中99个表现为非典型声像;误诊89个,均为非典型声像;具有≥2种非典型特征病灶误诊率高于<2种非典型特征病灶(χ2=256.40,P<0.05),最大径>3 cm病灶误诊率高于≤3 cm病灶(χ2=6.73,P<0.05),复杂型纤维腺瘤误诊率高于非复杂型(χ2=188.01,P<0.05)。结论 具有多种非典型声像特征、体积较大、属复杂型纤维腺瘤的病灶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乳腺纤维腺瘤超声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超声误诊的原因及总结非典型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的390例患者共608个乳腺肿块的超声图像特征,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608个乳腺纤维腺瘤超声诊断误诊率为11.68%(71/608),误诊的71个肿块均表现为非典型声像图特征。结论:乳腺纤维腺瘤超声图像表现多样,在掌握典型图像特征基础上,加强对非典型图像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5分法与CEUS预测模型对不同大小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165例(共166个病灶),均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且BI-RADS分类为4类。根据病灶大小分为直径≤2.0 cm组101个,直径>2.0 cm组65个。分析病灶的CEUS特征,包括增强强度、增强时相、增强方式、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增强均匀性、灌注缺损、增强范围、蟹足征及滋养血管。应用CEUS 5分法和CEUS预测模型重新判定病灶良恶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对不同大小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直径≤2.0 cm组中良恶性病灶的10项CEUS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径>2.0 cm组中良恶性病灶的CEUS特征除增强强度、增强方式及灌注缺损外,其余7项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直径≤2.0 cm的病灶,CEUS 5分法、CEUS预测模型诊断其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4、0.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直径>2.0 cm的病灶,CEUS 5分法、CEUS预测模型诊断其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32、0.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 5分法中评分为2、3、5分病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评分为1、4分病灶的诊断符合率偏低;CEUS预测模型中A、D、E、F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B模型次之,C模型较差。结论 对于直径≤2.0 cm的BI-RADS 4类乳腺病灶,CEUS 5分法与CEUS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相当;对于直径>2.0 cm的BI-RADS 4类乳腺病灶,CEUS 5分法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系统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超声科初诊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女性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AI系统与不同年资乳腺超声专科医师(2、4、6年)分别对乳腺肿块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判断良恶性,应用四格表计算AI系统及不同年资医师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采用χ2检验比较AI系统与不同年资医师对不同大小乳腺癌肿块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226例乳腺肿块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96例,恶性病灶130例。AI系统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84%、92.71%、94.57%、91.75%、93.36%,均高于不同年资医师。AI系统与不同年资医师诊断≤0.5 cm、>0.5~1.0 cm、>1.0~1.5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11、0.002);诊断>1.5~2.0 cm、>2.0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7、0.668)。AI系统与2年资医师诊断≤0.5 cm、>0.5~1.0 cm、>1.0~1.5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0.001)。 结论AI系统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判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直径≤1.5 cm的乳腺癌的诊断;其可辅助低年资超声医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髓样癌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并比较最大径>1.0 cm及≤1.0 cm的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超声检查及手术切除的36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图像及病理结果。总结甲状腺髓样癌病灶的超声特征,并依病灶最大径分为>1.0 cm及≤1.0 cm两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图像表现的差异。 结果甲状腺髓样癌病灶共42个,最大径为(2.6±1.5)cm(0.4~5.4 cm)。甲状腺髓样癌主要分布于甲状腺中上极(32个,76.2%),所有病灶均为低回声,以实性为主(39个,92.8%),多数伴有钙化(25个,59.5%)。与≤1.0 cm的病灶相比,>1.0 cm的甲状腺髓样癌病灶血流信号多丰富(65.5% vs 7.7%,P=0.001),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79.3% vs 15.4%,P<0.001),病灶超声诊断准确性更高(93.1% vs 61.5%,P=0.037)。 结论甲状腺髓样癌病灶主要分布于甲状腺中上极,实性低回声为主,多数伴有钙化。不同大小甲状腺髓样癌超声特征不同,准确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在不同超声分组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患者111例,共计111个乳腺病灶。根据肿块内部囊实性成分比例及分布特点将其分为3组[A组:厚壁和(或)厚分隔;B组:囊性为主;C组:实性为主]。结合病理分析各组肿块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 结果111个乳腺病灶中,A组病灶28个(良性24个,恶性4个),B组病灶36个(良性28个,恶性8个),C组病灶47个(良性29个,恶性18个)。B、C组恶性肿块的年龄及最大径均大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肿块CEUS后恶性肿块多表现为边缘不光整、壁和(或)分隔增厚,与良性肿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B、C组恶性肿块多表现为常规超声及CEUS后实性边缘不光整、实性成分增强范围超出基底部,与良性肿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间形态、后方回声、有无钙化及血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EUS对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超声鉴别诊断的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确诊的50例脾淋巴瘤及15例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常规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差异。 结果脾转移癌患者相较于脾淋巴瘤患者通常伴有其他部位原发恶性肿瘤病史(40.0% vs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在年龄、性别、发热、盗汗、体质量下降、腹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形态学分型、病灶回声、脾增大、病灶数目方面:脾淋巴瘤形态学分型为弥漫型、病灶回声实性、脾增大的比例高于脾转移癌(44.0% vs 0;89.3% vs 60.0%;76.0% vs 20.0%),脾转移癌病灶多为单发(86.7% vs 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09,P<0.001;χ2=5.047,P=0.046;χ2=15.537,P<0.001;P=0.023)。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在边界、形态、血流信号、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长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在病灶最大径方面比较[(5.31±2.56)cm vs(6.23±3.55)c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淋巴瘤和脾转移癌临床表现和超声图像特征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部分脾转移癌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形态上表现为直径较大的单发病变,脾增大不常见;而脾淋巴瘤可有多种表现,以弥漫型和混合型病变更为多见,病灶回声以实性回声多见,多数合并脾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常见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及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超声和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75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MRI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MRI表现特征。 结果本组75个病灶,17个为PCM,20个为GM,38个为其他类型乳腺炎,包括化脓性炎、小管炎及结核等。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的形态、回声水平、血供程度、血供模式及向脂肪组织蔓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47,P=0.021;χ2=10.923,P=0.027;χ2=29.609,P<0.001;χ2=10.806,P=0.029;χ2=7.939,P=0.019)。其中PCM病灶血供多丰富,且以边缘型为主,同时更易向脂肪组织蔓延;GM病灶血供则以混合型为主。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位置及其边缘光整差异,以及超声探及的腋窝淋巴结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MRI表现的腺体致密、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腋窝淋巴结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P=0.035;χ2=15.576,P=0.016;χ2=12.457,P=0.014;χ2=6.394,P=0.041)。PCM病灶多为肿块样强化;GM则以非肿块样强化及环形强化者较多,强化后腋窝淋巴结显示者较多。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平扫信号、位置、形态、边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75个病灶,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2.0%(39/75),误诊率为48.0%(36/75);MRI诊断准确率为26.7%(20/75),误诊率为73.3%(55/75);超声联合MRI诊断准确率为57.3%(43/75),误诊率为42.7%(32/75)。 结论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影像学表现不尽相同,不同检查方法联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肿块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66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按乳腺癌肿块最大直径<10 mm、10~20mm、≥20 mm分为3组,分析不同大小乳腺癌肿块超声造影增强的均匀性、有无灌注缺损、增强顺序、增强强度及增强边界,并进行微血管成像分析病灶微血管构筑模式、病灶内部及周边微血管形态和分布特征,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乳腺癌不同大小分组的肿块均以不均匀、向心性、高增强为主,且增强边界多数欠清或不清,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块最大直径的增大,病灶内出现灌注缺损的几率增加,分别为21.4%、63.6%和8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乳腺癌肿块病灶内部微血管构筑模式均以根须状为主,微血管形态几乎均有增粗、扭曲,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周边放射状、毛刺状、增粗和扭曲微血管随肿块增大而出现几率增加,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肿块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灶内的灌注缺损及病灶周边放射状、毛刺状、增粗、扭曲等微血管分布特征的出现几率随肿块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2 cm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几何圆度,以提高对<2 cm TNBC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4例<2 cm的TNBC(TNBC组)和125例FA(FA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计算肿块的几何圆度, 比较二组年龄、病灶大小、形态、方位、边缘、回声模式、后方回声特征、钙化等特征及几何圆度。 结果 TNBC组的平均年龄为(47.3±10.7)岁,FA组为(35.5±9.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A组相比,TNBC组出现不规则形(66.2%,49/74)、方位不平行(18.9%,14/74)、边缘不光整(87.8%,65/74)、后方回声增强(64.9%,48/74)的几率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NBC组中更多数肿块被归类为BI-RADS 4类和5类,与F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的平均几何圆度(81%±9%)大于FA组(6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鉴别诊断二组的几何圆度的最佳截断值为80%,AUC为0.816,敏感性、特异性为77.2%、74.6%。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形态不规则、方位不平行、后方回声增强、BI-RADS分类为 4类和5类,以及病灶几何圆度更大是<2 cm的TNBC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与FA相比,<2 cm的TNBC患者年纪偏大,往往表现出更多可疑的超声特征和更大的几何圆度。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区分<2 cm的TNBC和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11.
Sonographic features of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onographic features of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ospectively recorded sonographic features was performed on 2268 patients with phyllodes tumors or fibroadenomas during 1995-98. Data from 110 phyllodes tumors (76 benign, 11 borderline, 23 malignant) and 2204 fibroadenoma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phyllodes tumors were older than the patients with fibroadenoma (mean +/- standard error, 39.7 +/- 1.1 years vs. 33.4 +/- 0.3 years; P < 0.0001). Sixty-four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phyllodes tumors were aged 31-50 years, while 68.5% of those with fibroadenoma were aged 21-40 years. Phyllodes tumors were larger than fibroadenomas (5.90 +/- 0.43 cm vs. 1.95 +/- 0.03 cm; P < 0.0001). The ratio of length to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phyllodes tumors was smaller than the ratio of length to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fibroadenomas (1.72 +/- 0.06 vs. 1.89 +/- 0.02; P = 0.0105). Seventy-seven percent of phyllodes tumors were lobulated and 79.5% of fibroadenomas were oval. Lobulated shape of the tumor, heterogeneous echo pattern and absence of microcalcification a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sonographic features in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hyllodes tumors and fibroadenoma. Benign, borderline and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umor size or the ratio of length to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CONCLUSION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overlap in the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hyllodes tumors and fibroadenoma of the breast. If lobulation and heterogeneous hypoechoic internal echoes are observed and calcifications are absent, a diagnosis of phyllodes tum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Sonography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malignant, borderline and benign phyllodes tumo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微小癌(minimal breast carcinoma,MBC)的超声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MBC 90例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MBC超声诊断正确58例,误诊32例;20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10例误诊为小叶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腺病。肿物最大径0.5~1.0 cm 55例,超声诊断正确37例,误诊18例,超声诊断正确与误诊患者肿物的边缘、微钙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物最大径≤0.5 cm 35例,超声诊断正确21例,误诊14例,超声诊断正确与误诊患者肿物的纵横比、结节数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误诊32例中肿物最大径0.5~1.0 cm与≤0.5 cm患者肿物的边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C超声检查肿物最大径0.5~1.0 cm时表现为边缘清晰及无微钙化等良性结节声像图特征时易误诊;肿物最大径≤0.5 cm时表现为纵横比1及多发结节声像图特征时易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髓样特征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超声误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伴髓样特征乳腺癌患者(共24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超声观察指标包括肿块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是否伴微钙化、腋下淋巴结受累及肿块内部血流情况。 结果24例伴髓样特征乳腺癌中18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0%(18/24);4例术前超声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3级,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5级,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超声检查对伴髓样特征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其误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声像图特征的认识,避免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肾实质占位性病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方法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的 3 2个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及内部血供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误诊病灶中 <3cm的病灶 2 6个 ,高回声型病灶 2 0个 ,无血供型或少血供型病灶 3 0个 ,边缘有低回声晕者 12个。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cm、高回声、无血供和少血供型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误诊率大 ,需注意观察声晕和结合增强CT ,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心脏黏液瘤(CM)多模态成像特点及其多模态诊断模式。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在阜外医院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初诊为CM的178例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M组和非CM组,根据超声心动图特点将CM组划分为典型CM组和非典型CM组。分析归纳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特点,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178例初诊为CM的患者中有16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89.9%),病理证实CM患者150例,10例为非CM患者: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血管肉瘤1例,血管瘤2例,脂肪瘤2例,血栓3例。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MSCT、CMR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3.8%、96.3%、100%。典型CM组合并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比例低于非典型CM组(25.4% vs 53.1%;2.5% vs 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8、9.027,P均=0.003);典型CM组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显著大于非典型CM组[(39.21±6.34)mm vs (35.92±5.72)mm;(1.59±1.67)m/s vs (0.90±0.2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7、2.040,P=0.020、0.043);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成像显示,非典型CM组平均长径显著小于典型CM组[(34.81±17.43)mm vs (45.99±16.73)mm],瘤蒂或基底宽度显著大于典型CM组[(13.02±7.28)mm vs (9.97±4.7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4、-2.506,P=0.001、0.014),非典型CM的分布、附着部位、形态、活动度、瘤蒂存在情况以及房室瓣口梗阻情况与典型C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SCT成像显示CM以低密度为主,中等混杂密度比例和存在强化的比例高于典型C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R成像显示非典型CM T1、T2加权像信号强度与典型CM类似(P均>0.05)。非CM占位平均长径小于典型CM,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短径与典型CM类似,瘤蒂或基底的宽度显著大于典型CM[(13.35±6.80)mm vs (9.97±4.7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6,P=0.046);非CM占位分布情况、附着情况、形态、瘤蒂存在情况及活动度与典型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以上分析,非CM占位超声心动图特点更接近非典型CM。非CM占位的MSCT以混杂密度为主,与典型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存在强化(P>0.05)。非CM占位T1加权像以等信号和高信号为主,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1/2患者存在早期灌注、延迟强化,与典型CM的CMR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基于CM多模态成像特点,心脏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应综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可疑CM的典型性,对考虑为非典型CM的心脏占位进一步行心脏CT和CMR检查评估占位良恶性及组织类型,有效提高CM诊断效能,降低误诊率,有助于做好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肿块资料,记录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Alder血流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分析超声特征与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10例乳腺癌肿块中ER、PR、HER-2、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72.5%、64.1%、61.0%、80.3%,且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97,P < 0.001),ER、PR与Ki-67表达均呈负相关(r=-0.218,P < 0.001;r=-0.216,P < 0.001)。ER、PR在肿块最大径≤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Ki-67在肿块最大径 > 2 cm中的阳性率更高。ER阳性时,肿块纵横比 > 1占比较高,PR阳性时,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或消失。HER-2、Ki-67阳性时肿块纵横比≤1多见且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的超声特征与ER、PR、HER-2、Ki-67表达存在相关性,超声表现可以反映肿块的生物学行为,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总结分析38例不典型肾脏占位性病变误诊病例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与结论:38例的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经手术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证实肾癌误诊为肾错构瘤7例;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为误诊为肾癌31例,其中肾错构瘤合并出血14例,局灶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8例,多房性囊性肾瘤4例,肾平滑肌瘤2例,肾脓肿2例,肾纤维脂肪瘤1例。误诊原因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对有关疾病的认识不足、询问病史不仔细、术前未做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等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应加深对不典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对于不典型肾脏占位性病变,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切片送病理检查可避免误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肾错构瘤超声分型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44例非典型声像型肾错构瘤的声像图分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4例非典型肾错构瘤,肿瘤呈无回声型1例,直径在4—10cm,病理提示瘤体内大部分坏死出血;低回声型4例,直径〈4cm,病理提示瘤体以平滑肌为主;混合回声型39例,3例直径在4—10cm,36例直径〉10cm,病理提示瘤体内部分坏死出血。超声诊断肾错构瘤37例,诊断符合率为84.1%,误诊为肾癌7例。结论超声对非典型肾错构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检查准确率。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共60个病灶(单纯型36例,共36个病灶;混合型22例,共24个病灶)的声像图做回顾性分析,超声表现包括肿块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是否伴微钙化灶、肿块内部血流情况及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 结果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中有44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9%(44/58);9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2~3级,其中1例误诊为脂肪瘤,2例误诊为囊肿,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或腺病,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另外5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BI-RADS分级为5级,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单纯型黏液癌具有良性乳腺肿块的一些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与乳腺良性肿块鉴别;混合型黏液癌具有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