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围产期姑息照护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从围产期姑息照护发展历程、围产期姑息照护患者需求、围产期姑息照护医务人员能力及围产期姑息照护影响因素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加快国内姑息照护规范化建设,推动围产期姑息照护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姑息照护需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COPD姑息照护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姑息照护结局量表(POS量表),修订版的Borg量表,KPS卡氏功能状态量表,HA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108例重度CO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本研究中COPD患者POS量表得分为(14.102±5.403)分;姑息照护需求与呼吸困难评分、功能状态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各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且焦虑抑郁、肺功能分级、合并症个数是COPD姑息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 :COPD患者症状负担重,亟须进行姑息照护,应及早对其采取姑息照护措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姑息照护的现状,总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姑息照护的必要性,发现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姑息照护的因素主要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轨迹特点、心理社会因素、医护人员姑息照护知识缺乏、伦理因素等,明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姑息照护实施模式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开展慢性心力衰竭姑息照护实践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姑息照护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姑息照护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外相关文献,从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角度,阐述姑息照护模式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结果 描述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转诊姑息照护机构的评估工具,包括预后评估工具、惊讶问题工具,以及姑息照护需求评估工具,分析了不同姑息照护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结局的影响,以及姑息照护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发展面临的阻碍.结论 当前研究探索了适合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模式及应用、转诊筛查/需求评估工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有待研究何种姑息照护措施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最优选,开发、应用适合我国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姑息照护需求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姑息照护在晚期COPD患者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晚期COPD患者接受姑息照护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加快国内姑息照护的规范化建设,推动晚期COPD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张远星 《南京护理》2021,10(1):61-65
对开展终末期肝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阐述了国内外对终末期肝病患者实施姑息照护的现状,提出实施终末期肝病患者姑息照护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终末期肝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韦宇宁  崔妙玲  李丽蓉  赵琳 《护理研究》2012,26(14):1261-1263
介绍了姑息照护的概念和应用范畴,综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对姑息照护的需求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外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的现状,总结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的发展历程、实施时机、实施形式、实施内容和常用的评价工具,以期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姑息照护模式的建立和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出院准备服务在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过渡理论,在文献分析和专家会议的基础上,构建专科护士主导的肺移植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使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1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治疗的33例肺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肺移植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方案,对照组采取肺移植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收集患者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内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出院准备度、再插管、再入院情况及患者居家健康照护体验得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出院准备度量表得分、再插管率、患者居家健康照护体验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科护士主导的肺移植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能提高肺移植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以及患者的居家自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闫敏  孙菲  徐燕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694-696
目的 调查上海市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照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姑息照护结局量表对300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晚期癌症患者姑息照护质量得分为(16.55±6.47)分;家庭人均月收入、经济压力、遵守医嘱程度、病程、患者是否知晓病情、心理护理、被照护医院等级是影响晚期癌症患者姑息照护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鉴别晚期癌症患者姑息照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及相关政策部门制订针对性强的于预对策,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照护质量水平,进而提升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ICU与安宁疗护的结合,有助于提高ICU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过度医疗。ICU安宁疗护咨询是以ICU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由安宁疗护咨询者提供有关症状控制、医疗决策制订和安宁疗护转诊信息的共享照护实践,是整合安宁疗护和ICU护理的有效途径。该文对ICU安宁疗护咨询的概念和内容、实施效果及障碍进行综述,为国内ICU开展安宁疗护咨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是一种特殊的照护病房,以促进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功能维持为核心,达到快速恢复、尽早回归家庭的目的。该文综述了老年患者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的起源、发展、关键要素、工作程序及使用效果等,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老年患者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的发展方向,为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丑照护是一种基于治疗性幽默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对缓解儿科患者的压力、改善其不良行为、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从小丑照护的发展进程、实施方法、对儿科患者的影响、实施小丑照护存在的困难及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实践建议,旨在为规范并推广小丑照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姑息照护服务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深入了解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姑息照护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发展居家姑息照护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非结构访谈,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晚期癌症患者开展定期随访、家庭病床、临时出诊等居家姑息服护服务,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归纳影响居家姑息照护服务开展的3个主题为政策环境因素、服务供方因素、服务需方因素.结论:居家姑息照护服务的开展需要政策支持,完善杜区卫生服务和提高公众信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移植患者从肺移植手术前到术后1年的衰弱现状及变化轨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2019年7月—2020年12月符合标准的肺移植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使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和Fried衰弱表型量表分别在手术前1周(T1)、术后2周(T2)、术后1个月(T3)、术后3个月(T4)、术后6个月(T5)及术后1年(T6)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并收集患者的相关营养及运动指标。建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识别轨迹类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衰弱轨迹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T1纳入190例,T2~T6分别失访17、9、12、15、16例,最终纳入121例,T1~T6患者的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分别为(7.93±3.30)、(5.65±3.40)、(9.22±2.95)、(10.69±2.59)、(11.06±2.57)、(11.36±2.20)分,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分分别为(3.32±1.21)、(3.74±1.01)、(2.81±1.11)、(1.86±1.23)、(1.54±1.16)、(1.11±1.14)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数量、首次下床时间、手术方式和文化程度是肺移植患者术后衰弱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结论 肺移植患者衰弱在肺移植术后逐渐好转,临床应重视年龄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的肺移植患者的衰弱评估,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术前预康复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人文关怀结合姑息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结合姑息护理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癌症中的不适反应如疼痛、焦虑、抑郁、食欲不振等较对照组患者少,并且对本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结合姑息护理治疗方案较不采用任何关怀的方案效果更加显著,不仅能够大大减轻癌症带来的痛苦,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因此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双肺移植术后并发特发性高氨血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肺移植术后特发性高氨血症的早期预警;综合性降氨治疗的护理,包括间歇性血液透析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药物降氨护理、动态化的营养支持护理;加强免疫抑制药物的特殊管理;实施移植肺功能的持续性个性化训练;开展认知功能训练。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意识转清,血氨浓度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安宁疗护门诊,满足更多终末期患者的需求。 方法 设置安宁疗护诊室,由护士出诊,对患者进行筛查、签订安宁疗护知情同意和意愿确认书、全面评估、建立档案、发起多学科会诊、制订照护方案、合理转介、定期随访、提供安宁疗护信息咨询。统计门诊工作量和成效。 结果 2020年10月安宁疗护门诊开诊,至2021年5月30日,门诊量为136例次,针对患者痛苦症状,出诊护士能独立解决108项,发起多学科会诊28次;开展“互联网+”居家照护59例次、收治入院52例、转介基层医院25例;随访388例次。患者的安宁疗护需求满足程度较高;患者综合服务满意度为99.5%,家属综合服务满意度为99.3%。 结论 安宁疗护门诊能够满足终末期患者的需求,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整合地区资源进行区域安宁疗护联动,促进安宁疗护分级诊疗的开展,加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养,推动安宁疗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晚期肿瘤患者医院-社区-居家三级联动安宁疗护模式(以下简称安宁疗护模式),推进区域安宁疗护协同发展。 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小组会议的基础上,构建安宁疗护模式初稿,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名安宁疗护专家进行2轮函询,按照专家函询意见对条目进行修改。将构建的安宁疗护模式在10例肿瘤患者中进行初步应用。 结果 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2轮专家判断系数为0.84,专家熟悉程度系数为0.91,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93,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086~0.193。最终形成的安宁疗护模式包含7个一级指标(模式目的、实施机构、组织结构及时间界定、岗位职责及要求、服务模式实施途径、核心服务内容、评价与持续改进)、24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和19个四级指标。10例肿瘤患者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安宁疗护模式内容全面、科学可靠,可为推动区域内晚期肿瘤患者全程照护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troduction: While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and hospital specialists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the sharing of care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GPs and oncologists during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has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Objective: Evaluate the opinions of GPs and oncologists about who should provide different aspects of care for patients receiving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Design: W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using six hypothetical scenarios with purposively sampled GPs (n?=?12) and oncologists (n?=?10) in the Netherlands. Each represented an example of a clinical problem requir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care: problems likely, or not, related to cancer or chemotherapy, need for decision support, and end-of-life care.

Results: GPs and oncologists agreed that GPs should provide end-of-life care and that they should be involved in decisions about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however, for the other scenarios most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themselves the most appropriate provider of care. Themes that emerged regarding who would provide the best care for the patients in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were expertise, continuity of care, accessibility of car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Most participants mentioned improv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P and oncologist as being essential for a better coordination and quality of care.

Conclusion: GPs and oncologis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who should ideally provide different aspects of care during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Findings raise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and approaches and in current communication defici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d, ultimately, better patient care a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disciplines can add value to th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 Key points
  • This study identified contrasting opinions of GPs and oncologists about who should provide different aspects of care for patients receiving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 Important themes that emerged were expertise, continuity of car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accessibility of care, and communication.

  • Although frequently using the same arguments, GPs and oncologists often considered themselves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providers of palliative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