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张力平衡针法基础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2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0)和观察组(n=128)。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加张力平衡针法,观察组另予中药熏洗患肢,共6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对患者进行评定,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MAS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121,P=0.001);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7.382,P<0.05),观察组FMA、MBI与NDS评分优于对照组(t>4.412,P<0.05);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中药熏洗能改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温针灸对脑卒中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MAS、FMA、BBS和MBI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生理疗法(Bobath疗法),研究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结合Bobath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AS、FMA、BBS和MBI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MAS、FM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S均呈不同程度下降,FMA均呈不同程度增高(P0.05),且研究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BBS、M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BI均呈不同程度增高(P0.05),且研究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在改善脑卒中痉挛性下肢瘫痪患者肌肉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效果突出,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个体音乐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个体音乐治疗。两组患者主动运动训练时长保持一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肘、膝关节肌张力(MAS)评分和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肘、膝关节MAS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肘、膝关节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上、下肢FM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肘、膝关节MAS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个体音乐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肘、膝关节痉挛程度,提高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中医定向透化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且有肢体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熏洗及中医定向透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量表评分、MBI评分及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量表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及MBI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肢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中药熏洗联合中医定向透化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还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垂直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评分[(1.16±0.32)分和(1.62±0.36)分]、FMA评分[(28.26±4.33)分和(21.24±5.31)分]、MBI评分[(72.8±24.6)分和(55.3±18.7)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垂直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龙耀斌 《中国康复》2012,27(3):171-17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上肢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行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侧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简化Barthel指数(MBI)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定,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MA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个月NIHSS评分、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治疗,并于BTX-A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穿戴AFO进行辅助治疗,每天AFO穿戴时间≥6h,每周治疗7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Clonus量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Clonu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均较治疗4周时有不同程度上升,此时观察组MAS评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发现观察组Clonu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BTX-A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基础上辅以AFO干预,能增强抗痉挛效果,延长疗效持续时间,进一步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下肢瘫痪的效果。方法: 将12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对痉挛肌肉加用肉毒毒素A注射。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5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MAS、FMA、BBS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P<0.05),治疗5个月时情况与之相仿;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MAS评分明显下降(P<0.05),FMA、BBS和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3个月后,MAS评分有所反弹,但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比较,MAS、BBS和MBI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5个月后,治疗组的M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此时BBS和MBI指标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痉挛性下肢瘫痪的肌肉痉挛、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协同局部肉毒毒素A注射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中药洗敷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FMA量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结论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药洗敷,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偏侧肢体的感觉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颤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44 例,随机分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技术加常规推拿,观察组采用现代康复技术加中医推拿颤法。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 评定量表(MAS)、简化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FMA及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颤法能促进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就诊脑梗死患者54例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7)和针刺组(n = 27),每组再根据CST受损分级分为1、2、3级亚组,每亚组各9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加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其纤维束成像获取梗死灶区CST损伤分级、DTI获取各向异性分数(FA)和健患侧FA比(rFA)。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FA和rFA均增加(t > 2.841, P < 0.05);针刺组各亚组FMA和MBI评分差值,FA和rFA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对应亚组(t > 2.140, P < 0.05)。结论 调任通督针法可促进脑梗死患者CST损伤恢复,从而促进运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介入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用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11月,39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13)、白贴组(白贴+康复,n=13)和空白组(康复,n=13)。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间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内效贴组MAS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8周后,肌内效贴组MAS、FAM及MBI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功能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康复中的疗效和对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基本治疗相同;对照组对偏瘫下肢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治疗组对偏瘫下肢进行功能性运动训练,2组治疗均为40 min/次,1次/天,5.5 d/周,总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等评价2组患者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MMT分级、MAS分级、FMA下肢运动积分和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肢MMT分级、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功能性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的肌力和日常生活功能,对下肢肌张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冲击波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理疗、中医康复等康复治疗方法,冲击波组除上述康复治疗外,每周进行2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强度0.8~1.5 bar,频率10 Hz。2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及手功能(采用DASH问卷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且在治疗后由患者对此次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MAS评分,上肢及手功能DASH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均有所改善(均P<0.05),且冲击波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冲击波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体外冲击波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和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