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及光信息等不同授时因子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90只,体质量110~140g,随机分为电针组、光脉冲导引组、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捆绑对照组、电针+光脉冲导引组、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光脉冲、8-羟基-丙胺-四氢柰、捆绑、电针+光脉冲导引、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吸光度值,并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时间点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6.600±8.678,109.600±8.735,q=54.00,P<0.05);近似昼夜时间21: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36.800±5.762,101.000±9.407,q=35.80,  相似文献   

2.
实验于2005-10/2006—05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1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转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分别给予电针(固定动物后,选百会、长强穴,电压1~3V,频率10~20Hz,15min)和捆绑(固定动物,不予其他处理)刺激,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1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与捆绑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动物视交叉上核单位面积内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计数增加(109.450&;#177;11.445,66.520&;#177;21.119,,t=3.9963,P〈0.05)。提示于近似昼夜时间9:00进行针刺可使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表达增加,说明在主观白天针刺可影响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雌性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后下丘脑视上区反映动物功能状态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1在山西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科研室进行。将2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卵巢切除术后组,每组10只。将大鼠麻醉后取完整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两组大鼠下丘脑视上核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进行形态观察和细胞计数,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下丘脑视上区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和形态观察:对照组分布广泛,以视上核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强,大量胞体呈椭圆形,密集成簇。卵巢切除术后组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胞体的截面积显著增大,轮廓很清晰;胞体上发出的突起粗且长,有个别纤维可见到明显的髓鞘。②下丘脑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目:卵巢切除术后组明显多于对照组[(18.00&;#177;4.09)个/视野,(9.00&;#177;3.15)个/视野。t=5.514,P〈0.0001]。③下丘脑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卵巢切除术后组与对照组基本接近[82.00&;#177;10.48,90.00&;#177;3.15,(t=0.985,P〉0.5)]。结论:雌性大鼠卵巢切除术后下丘脑视上核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目反应性增多。  相似文献   

4.
实验于2005-10/2006-05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1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电针组和捆绑对照组,每组5只。动物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转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分别给予电针(固定动物后,选百会、长强穴,电压1~3V,频率10~20Hz,15min)和捆绑(固定动物,不予其他处理)刺激,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内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细胞并对此进行计数。1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与捆绑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动物视交叉上核单位面积内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计数增加(109.450±11.445,66.520±21.119,t=3.9963,P<0.05)。提示于近似昼夜时间9:00进行针刺可使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表达增加,说明在主观白天针刺可影响视交叉上核γ-氨基丁酸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背景: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应激源,必然会引起脑内某些神经核团物质和功能的变化,哪些核团与运动性疲劳关系密切,哪些物质介导了疲劳的中枢神经功能和/或结构的改变,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一氧化氮合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1在中北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er大鼠20只,清洁级。干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天经大运动量游泳达到力竭状态,并连续4周,制成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状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单位视野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个数、阳性物面积和灰度。结果:疲劳组下丘脑腹腔内侧核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为(25.25&;#177;7.35)个/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9.70&;#177;3.20)个/视野(P〈0.001);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物面积为(3867.75&;#177;1940.41)μm^2/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750.13&;#177;579.88)μm^2/视野(P〈0.001);疲劳组背内侧核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为(30.25&;#177;7.87)个/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14.00&;#177;4.99)个/视野(P〈0.001);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物面积为(4512.06&;#177;1243.93)μm^2/视野,显著大于对照组(782.46&;#177;711.46)μm^2/视野(P〈0.001)。结论: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神经元中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与中枢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密切相关,一氧化氮可能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对疲劳应激反应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对癫痫大鼠脑组织和肝组织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ses,NOS)的影响,以及电针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比色法测定对癫痫造模大鼠的一氧化氮,NOS和一氧化氮/NOS比值进行随机对照分析性研究。结果:模型组脑一氧化氮[(19.76&;#177;2.66)μmol/L],NOS[(498.8&;#177;947)nkat/g]和一氧化氮/NOS比值(1.38&;#177;0.46)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5),电针组脑一氧化氮[(6.04&;#177;3.52)μmol/L],NOS[(203.9&;#177;102.2)nkat/g]和一氧化氮/NOS比值(1.00&;#177;0.57)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5),假针刺组一氧化氮,NOS和一氧化氮/NOS含量不明显变化。肝组织中各项因子变化与脑组织中变化一致。结论:电针对癫痫大鼠的一氧化氮,NOS和一氧化氮/NOS有显著的抑制调节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癫痫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针刺内关可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进程,对心肌组织肌酸激酶、丙二醛等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目的:探讨针刺内关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内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湖南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大耳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内关组、针刺列缺组,每组8只。G6 805电针仪电针家兔内关穴、列缺穴各20min。主要观察指标: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变化。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lt;0.01);针刺内关穴组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0.69&;#177;0.15)mmol/g,(0.800&;#177;0.150)pkat/g]明显低于模型组[(1.67&;#177;0.27)mmol/g,(2.434&;#177;0.267)pkat/g](P&;lt;0.01)。针刺列缺组白兔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释放,从而减轻其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8.
郭灵  谢瑶  袁群芳  汪华侨  姚志彬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31-133,i0001
目的:比较正常雌、雄大鼠以及去势大鼠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为阐明学习记忆的神经内分泌学特点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广州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脑研究室完成。将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雌性组、去卵巢2周组、去卵巢4周组、正常雄性组、去睾丸2周组、去睾丸4周组,每组10只。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基底前脑的内侧隔核、斜角带垂直支及斜角带水平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形态和数目。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形态变化: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均呈紫蓝色,胞体多为圆形,椭圆形、双极形或多极形,常由胞体发出1~3支初级树突,但轴突未被染色。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均相似。②各组大鼠基底前脑的内侧隔核、斜角带垂直支及斜角带水平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目:经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正常雄性、雌性大鼠内侧隔核,斜角带垂直支及水平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基本一致[(38.5&;#177;4.0)个/切片,(33.0&;#177;3.1)个/切片;(45.5&;#177;6.0)个/切片,(42.8&;#177;4.9)个/切片;(63.8&;#177;8.1)个/切片,(58.9&;#177;7.8)个/切片,(P〉0.05)]。去睾丸2周组内侧隔核、斜角带垂直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去卵巢2周组[(45.8&;#177;5.8)个/切片,(18.9&;#177;3.8)个/切片;(58.4&;#177;7.2)个/切片,(28.3&;#177;5.0)个/切片,(P〈0.01)];而去睾丸2周组斜角带水平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去卵巢2周组[(60.3&;#177;8.5)个/切片,(45.8&;#177;6.2)个/切片,(P〈0.05)]。去睾丸4周组内侧隔核、斜角带垂直支及水平支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依然高于去卵巢4周组[(35.1&;#177;5.5)个/切片,(23.1&;#177;4.2)个/切片;(45.7&;#177;8.0)个/切片,(27.8&;#177;6.5)个/切片;(53.5&;#177;6.3)个/切片,(40.2&;#177;7.2)个/切片,(P〈0.05)]。结论:不论去势与否,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脑体和树突的形态变化不存在性别差异。正常雌雄大鼠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去势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数则出现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与卵巢雌激素和睾丸雄激素在雌雄个体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密切相关,而且还有可能是促使雌雄个体表现出特征性的学习记忆功能性别差异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松果体功能减退对大鼠学习能力、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分布以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影响。方法:实验于1997—07/2000—06在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经Y型迷宫测试学习正常的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两组,实验组6只,行松果体摘除术,对照组6只行假手术。①学习能力测试:大鼠学习能力测试用三等分Y型迷宫进行,以大鼠学习尝试次数表示。②采用酶组织化学法测乙酰胆碱酯酶表达,采用SABC法检测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③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定量分析:采用Leica Diaplan显微镜及Leica Quantimet 500&;#177;图像分析仪,测量单位面积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密度,定量参数为每374693.656μm^2内乙酰胆碱酯酶纤维覆盖面积(μm^2)。运动皮质,体感皮质测量第Ⅱ,Ⅲ,Ⅳ层,海马为CA1,CA2,CA3区的辐状层、腔隙层、分子层和齿状回多形细胞层。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以每只大鼠随机取相同部位的3张切片,共计6张切片,光镜下分别随机选右侧皮质、内侧隔核一斜角带核、纹状体、海马区各部位相邻4个视野(&;#215;400),统计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结果:纳入动物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学习能力测试:术前实验组大鼠学习能力(14.67&;#177;4.97)次,与对照组(14.33&;#177;4.32)次基本一致(P〉0.05),松果体摘除40d后大鼠学习能力(28.67&;#177;2.42)次,比术前自身对照及术后对照组(13.83&;#177;8.33)次明显下降(P(0.01)。②大鼠大脑皮质中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密度测定结果:实验组各部位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运动皮质、体感皮质、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多形细胞层纤维密度分别为(15244&;#177;1339),(14764&;#177;1391),(12991&;#177;970),(15077&;#177;1020),(19546&;#177;1489),(19337&;#177;1378)μm^2,对照组分另4为(21001&;#177;1021),(17930&;#177;2225),(17260&;#177;1342),(18911&;#177;1048),(24108&;#177;1671),(22917&;#177;1909)μm^2,P(0.01]。③不同脑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实验组大鼠大脑皮质含有较多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细胞数为(5.90&;#177;0.68)个,并以体感皮质稍多于运动皮质,多于对照组(3.68&;#177;0.39)个(P<0.05);隔核一斜角带核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16.21&;#177;2.03)个,明显多于对照组(9.32&;#177;1.05)个(P<0.01);海马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4.27&;#177;0.75)个、纹状体区(9.35&;#177;2.58)个,与对照组(3.94&;#177;0.53)个和(8.96&;#177;2.31)个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松果体摘除可以引起大鼠学习能力障碍,其原因可能与大脑皮质、隔核-斜角带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过度表达,引起一氧化氮神经毒性致胆碱能神经元受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05在暨南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组)和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对照组)各30只,分别于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测血压并处死,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实验组使用兔抗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多克隆抗体。阴性对照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替代-抗体。每只大鼠计数20~30片,取其均数计数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代表其密度。 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3,6,12月龄大鼠血压分别为[(97.5&;#177;12.0)、(107.3&;#177;9.8)、(113.3&;#177;12.8)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3,6,12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分别为[(116.3&;#177;13.5)、(151.5&;#177;8.3)、(177.0&;#177;9.0)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压均高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大鼠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中等大小,突起较多较长,还可见阳性神经纤维呈网状分布。大鼠尾壳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改变:对照组和实验组3月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6月龄和12月龄明显减少。③对照组3,6和12月龄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尾壳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9.41&;#177;0.77),(8.64&;#177;1.28),(8.51&;#177;0.77)个/mm^2];实验组自发性高血压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3月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月(6.59&;#177;0.70),12个月(7.30&;#177;0.96),3个月(8.90&;#177;1.09)个/mm^2, P〈0.05],实验组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均低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拟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良好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月龄而有不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有可能是通过影响血压调节中枢的交感活性而间接调控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具有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保护血管内皮和脑组织的作用。目的:观察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免疫学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完成。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10只。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栓线外,其余步骤同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取水沟(唇裂鼻尖下1mm正中处,向上斜刺1mm)、双侧内关(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处的尺桡骨缝间,直刺1mm)、双侧足三里(膝关节下侧,在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直刺7mm)水沟穴与右耳根部皮肤、内关与足三里接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120次/min,强度1mA,留针30min。缺血后即时治疗1次,再灌注后每12h治疗1次。所有动物于再灌注后24h断头处死,取出脑组织,分离海马,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位技术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结果:4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①模型组明显高于电针治疗组{[(4.85&;#177;1.29)&;#215;1000,(3.19&;#177;1.38)&;#215;1000]拷贝,(t=2.77,P〈0.05));②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5&;#177;1.29)&;#215;1000,(4.93&;#177;2.17)&;#215;10]拷贝,(t=97.38,P〈0.01));③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4.85&;#177;1.29)&;#215;1000,(3.13&;#177;1.68)&;#215;10]拷贝。(t=11.81,P〈0.01)}。结论:电针可以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从而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液态氧在高原应用的价值及对人体力竭运动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700m高原3个月的10名健康青年在吸氧(4L/min)和常氧条件下,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并在安静时和运动后测定血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和活性。结果:与安静时[一氧化氮(62.67&;#177;7.82)μmol/mL,一氧化氮合酶(50.39&;#177;4.53)U/mL]比较,常氧运动[一氧化氮(74.54&;#177;10.01)μmol/mL,一氧化氮合酶(61.29&;#177;5.78)U/mL]和吸氧运动[一氧化氮(101.72&;#177;11.88)μmol/mL,一氧化氮合酶(81.93&;#177;7.22)U/mL]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均增高显著(t=2.955~8.682,P均&;lt;0.01)。吸氧运动较常氧运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增高显著(t=4.649-7.057,P均&;lt;0.01)。结论:液氧罐重量轻、储氧量大、安全性能好,适合高原野外机动供氧。高原吸氧运动能增加人体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及一氧化氮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f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1.20&;#177;0.40),(22.20&;#177;1.30),(33.00&;#177;1.58),(40.00&;#177;1.58),(33.80&;#177;1.30),(18.20&;#177;1.48),(11.20&;#177;1.67),(3.00&;#177;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50&;#177;0.40),(1.20&;#177;0.45),(7.80&;#177;1.30),(12.60&;#177;1.14),(16.60&;#177;1.12),(17.80&;#177;1.30),(15.20&;#177;0.87),(13.60&;#177;0.89),(4.40&;#177;1.67)个/mm^2,P〈0.01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区组织的损伤及适应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将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和造模组6只。采用“电刺激跳跃法”建立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4周后处死取其双侧后足跟腱末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以Image Pro Plus5.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值进行评估。结果:纳入动物8只,进入结果分析8只,无脱失值。两组跟腱末端区各部位均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跟腱、纤维软骨、钙化软骨、跟骨及腱骨关节面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积分光密度值表达造模组高于正常对照组(233.16&;#177;147.95,2.95&;#177;2.80;157.50&;#177;88.28,12.98&;#177;3.78:212.26&;#177;150.21,22.71&;#177;15.90;126.06&;#177;98.15。13.26&;#177;4.57;427.89&;#177;288.73.46.67&;#177;21.13,P〈0.01或P〈0.05),而在骨髓腔及腱围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差异不显著(767.62&;#177;495.15,466.79&;#177;275.08,940.80&;#177;596.84,625.98&;#177;254.71,P〉0.05)。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大鼠跟腱末端区各部位均有明显表达,大部分区域和对照组大鼠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区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双重作用,它除了介导组织的损伤过程外还对末端区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性改变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性缺血模型,借用一氧化氮合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透射电镜技术并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一氧化氮合酶变化。结果:手术后1h和4h实验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152.4&;#177;5.6,164.1&;#177;7.6)与正常对照组190.5&;#177;6.0比较明显减低(P&;lt;0.01)。缺血对照组189.3&;#177;6.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物的减少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大鼠高血压的影响。方法: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大鼠高血压,大鼠皮下注射脂质体携带的ADM治疗后,测定血浆亚硝酸盐含量和离体胸主动脉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结果:大鼠皮下每天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连续4周。血压明显升高。并且显著抑制大鼠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对照组为(1.70&;#177;0.13)nmol/(g&;#183;min),空白脂质体组为(1.10&;#177;0.34)nmol/(g&;#183;min),低剂量ADM组为(1.23&;#177;0.36)nmol/(g&;#183;min),高剂量ADM组为(1.50&;#177;0.32)nmol/(g&;#183;min),n=6,P&;lt;0.05]和减少血浆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对照组为(21.60&;#177;2.30)mmol/L,单纯脂质体组为(9.65&;#177;2.11)mmol/L,低剂量ADM组为(13.35&;#177;3.20)mmol/L,高剂量ADM组为(18.45&;#177;4.00)mmol/L,n=6,P&;lt;0.001]。皮下注射ADM浓度依赖性地减轻了左旋硝基精氨酸导致的高血压的程度;提高大鼠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和增加血浆中亚硝酸盐的含量(P&;lt;0.05)。结论:ADM通过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途径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损伤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恢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压氧科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25只,单纯随机分成3组:①模型组9只鼠,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加压至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90min制作高眼压摸型,造模后不做任何治疗。②高压氧组9只鼠,双眼制作高眼压模型后行0.2MPa高压氧治疗,吸高浓度氧80min,平均氧体积分数为0.8252&;#177;0.0258,1次/d,共治疗7次。③空白对照组7只鼠,仅行角膜穿刺。实验结束后取双侧眼球视网膜进行测定,采用HP1AS-1000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反应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和平均截面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压氧组的NADPH/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67&;#177;2.40),(5.00&;#177;2.92)个/视野;0.137&;#177;0.015,0.088&;#177;0.028;(0.52&;#177;0.12)%,(0.22&;#177;0.12)%;(74.00&;#177;4.61),(63.44&;#177;7.02)μm^2;P均〈0.01]。②高压氧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44&;#177;3.05),(4.67&;#177;2.12)个/视野;0.123&;#177;0.026,0.089&;#177;0.035;(0.859&;#177;0.30)%,(0.182&;#177;0.068)%;(99.89&;#177;6.05),(68.78&;#177;10.16)μm^2;P均〈0.05]。③治疗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4项指标呈正相关(P〈0.01)。 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提示高压氧能保护视神经细胞抵抗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实验指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而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目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剂量浓度的酸性肽治疗后大鼠脑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单一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第二研究室和实验动物房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100只,用跳台实验除去反应迟钝的动物,共84只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吡拉西坦治疗组,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12只/组。酸性肽为本课题组从牛脑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的小分子肽,由三个谷氨酸连成的三肽。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均采用大鼠脑组织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脑海马注射5μg鹅膏蕈氨酸,以损毁大鼠双侧迈纳特基底核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给药,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吡拉西坦治疗组用0.3g/kg吡拉西坦灌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分别用15,30,60mg/kg酸性肽灌胃,连续20d,1次/d,2mL/次。灌胃期满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处死,立即在冰盘中开颅取脑制备组织匀浆。4℃下1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检测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主要观测指标: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结果:纳入实验的8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降低[(1.95&;#177;O.20),(1.39&;#177;0.10),(1.25&;#177;0.07),(1.00&;#177;0.04)mmoL/kg,P〈0.05];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明显降低[(4.53&;#177;0.18),(3.39&;#177;0.09),(3.10&;#177;0.06),(2.97&;#177;0.06)μmol/kg,P〈0.05];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0.67&;#177;0.12),(0.71&;#177;0.11),(0.72&;#177;0.08),(0.72&;#177;0.07)mmol/L,P〉0.05]。结论:酸性肽能够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而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并无明显影响。提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或毒性作用来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一氧化氮、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神经细胞损伤之间的联系。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实验室完成。32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每组各8只。采用4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N-3-苯甲基-乙脒(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特异性抑制剂)45μmol/kg或SL327(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特异性抑制剂)100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缺血2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量的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的变化。 结果:Wistar大鼠32只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对照组增高[(0.42&;#177;0.03),(0.21&;#177;0.02)μmol/g;(44.7&;#177;4.1),(19.6&;#177;1.8)nmol/L:1.07&;#177;0.04,0.25&;#177;0.02;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模型组降低[(0.31&;#177;0.02),(0.44&;#177;0.03)μmol/g;(29.5&;#177;2.4),(46.3&;#177;4.2)nmol/L;0.70&;#177;0.03,1.10&;#177;0.04;P〈0.011。②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较模型组降低(P〈0.01)。③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对照组升高(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模型组低(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的一氧化氮可能通过环磷酸鸟苷激活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90RSK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了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背景:针灸在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已为临床及实验所证实,但是临床仍缺乏系统、完整、可遵循的治疗原则和规律。 目的:观察针刺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纹状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3-01/06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18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模型组、盐水组,每组6只。 方法:①模型组:将6-羟基多巴(12μg溶于5斗L含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尾壳核,建立纹状体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不干预。②盐水组:将6-羟基多巴改为等刺量的生理盐水,其余处理同模型组。③电针组:同模型组造模,术后6周丘脑底核埋针,1周后进行电针治疗(频率为100Hz,强度1mA左右),1次/d,15min/次,连续治疗2周。 主要观察指标:所有大鼠在电针组大鼠电针2周后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结果:1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5.53&;#177;0.71),(4.10&;#177;0.27),(5.53&;#177;0.71)μmol/L,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②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低于盐水组(P〈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③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113.36&;#177;2.17),(73.85&;#177;5.17)。(42.34&;#177;1.83)μkat/g,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针刺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抗氧化防御能力得到恢复,神经损伤减轻。说明针刺脑内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