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偏瘫伴痉挛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NGF。用改良Ashworth(MAS)评分评定痉挛,简易Fugl-Meyer(FMA)评分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患侧上、下肢MAS评级与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痉挛总有效率:上肢73%,下肢69.9%,分别优于对照组42.3%和42.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GF对改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的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MRP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对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3、6个月后,2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MRP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金振华  陈玲  叶祥明  刘勇 《中国康复》2019,34(6):283-286
目的:探究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7例,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表面肌电信号(sEMG)、10m步行试验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级、RMS均值、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宝祥  刘敏  王欣  胡川  潘同亮 《中国康复》2023,38(4):213-216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下的下肢和躯干训练。观察组增加振动训练器的下肢负重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对侧倾斜量表(SCP)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值、BBS、FMA-LE、SCP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SC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SCP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倾斜程度,增强躯干核心稳定性,改善平衡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局部脑血流半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基础运动想象组(A组)和强化运动想象组(B组),每组各15例,另选入健康人5例为对照组,A、B组分别进行偏瘫侧下肢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与强化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通过简化Fugly-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A、B组与对照组均激活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及顶叶。A、B组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激活中心主要为对侧初级感觉区、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辅助运动区及相关后顶叶。A、B组患者治疗后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提高,且B组MWS及BB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强化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可更好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疗效优于基础运动想象疗法,其机制可能与相关脑区的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不同体位下的振动治疗,2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6周。在基线、振动训练6周、随访12周时评估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膝屈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结果:共66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各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双侧伸膝及屈膝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振动治疗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患侧伸膝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运动振动组6周时患侧伸膝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迈步组及后伸组(P<0.05)。四组健侧伸膝肌、双侧屈膝肌峰力矩在6周与12周差异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肌力与下肢整体运动功能,且屈膝运动振动治疗在提高患侧伸肌力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级运动想象疗法(G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6)。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每日30min的分级运动想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侧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下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Fugl-Meye下肢运动评估量表(mFMA-LE)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的下肢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FMA-LE、wr-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膝反张步态患者 64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膝过伸次数、Gait Watch 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下肢FMA评分、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过伸次数、与最大伸膝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下肢肌力(M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能力(FAC)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下肢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受试者下肢MI、FMA和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下肢MI(88.15±4.72)和FAC(3.77±0.73)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MI=72.23±14.11,FAC=2.92±0.8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踏车训练。  相似文献   

14.
刘宝祥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2022,37(4):200-203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治疗系统进行患侧上肢的闭链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上肢加压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患侧肩关节影像学肩峰到肱骨头的间距(AHI)、肩部疼痛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想像疗法在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运动想像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像组增加运动想像治疗。采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运动想像疗法治疗后,运动想像组患者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像疗法能够加快和促进脑卒中下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李周  刘望萍  罗艳  厉勇  周虹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目的:观察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下肢蹬踏训练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以及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2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59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及急性期后给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观察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E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改良Barther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