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在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F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ICF组患者于收治后即开始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评定,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评定。评定结束后,2组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ICF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依据ICF评估时发现的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并于评估结束后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 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ICF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2.56±0.76)级和(1.46±0.32)级,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ICF组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ICF 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的评定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各肌群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6例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1天、治疗第20次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A组总有效率83.3%;B组总有效率75.0%,C组总有效率61.1%;组间比较,A组总有效率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 结论吞咽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和吞咽电刺激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Vocastim吞咽言语诊断治疗仪自带适应商(AQ)在老年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吞咽障碍老年人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用AQ、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评价法进行评定。根据首次AQ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损害组(AQ=1.5~2.5)和重度损害组(AQ1.5),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AQ与吞咽障碍程度和恢复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吞咽能力评价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AQ值与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价结果及改善值均中度相关(P0.001),与治疗后吞咽能力评价结果中度相关(P0.001),与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AQ可以部分反应老年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能够预测老年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42例摄食吞咽障碍不伴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常规代偿性吞咽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治疗前后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常规代偿性吞咽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17例80岁以上脑卒中后乔咽障碍的患者采用Vocastim吞咽言语诊治仪进行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评价方法和适应性系数a值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次后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评价方法和适应性系数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可改善高龄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相似文献   

7.
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入科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两组均给予同质化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3.9%、对照组61.3%,经Ridit分析,u=2.405,P=0.016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病人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d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明显改善,吞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观察组93.9%,对照组75.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韦艳燕 《护理学报》2016,23(23):67-70
目的:观察吞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系统护理,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按摩廉泉、天突、承浆、颊车、完骨穴位,每日3次,每次15 min,连续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1 d、治疗2周末和1个月末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以及治疗1个月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优于对照组(F=20.216,P<0.001),其中治疗2周末、1个月末2个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26,P<0.001)。结论吞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124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定,分为轻度组58例、中度组50例和重度组16例,3组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及针刺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并将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NIHSS、HAMD及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轻度和中度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轻度及中度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重度组,且轻度组痊愈率更高于中度组(P<0.01,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与NI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03,P>0.05),与HAMD评分有弱相关性(r=-0.562,P<0.05),与SWAL-QOL评分有高度相关性(r=-0.715,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疗效显著,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其吞咽功能的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东莞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及12周时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次数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结果:干预8周、12周时,实验组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次数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摄食-吞咽功能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璐 《当代护士》2013,(12):85-86
目的探讨喂食指导与吞咽功能训练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1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喂食指导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30d后评价治疗疗效和洼田饮水试验改善程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洼田饮水试验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喂食指导与吞咽功能训练,对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患者149例,根据是否存在SAP分为SAP组和非SAP组,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临床并发症、疾病损伤特点、入院血液学指标、康复评定数据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对SAP的预测价值。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简况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Barthel指数≥40分是SAP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NLR联合洼田饮水试验预测SAP能力的曲线下面积为0.767(P<0.001,95% CI 0.691—0.843),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12、0.701、0.774。 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简况Ⅴ、高NLR值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Barthel指数≥40分是SAP的保护因素,且NLR联合洼田饮水试验对是否发生SAP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楼巍敏  邢欢  林坚 《护理与康复》2016,15(5):413-415+418
目的对照研究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8例,按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在常规治疗、护理、饮食宣教基础上,对照组予单纯吞咽训练,观察组予吞咽训练结合饮食干预,8周后使用洼田饮水试验、误吸率及白蛋白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亦有下降,但较观察组下降不明显;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白蛋白指标明显下降;观察组发生误吸3例(3次),对照组发生误吸5例(8次)。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较单纯吞咽训练的康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伴认知异常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异常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对照组17例,两组均予吞咽功能训练、认知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后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52.9%,两组比较,x2=7.884,P<0.01。结论生物反馈技术能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伴认知异常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包括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单纯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第21天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A组总有效率97.3%,B组总有效率78.9%,C组总有效率70.2%。A组总有效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A组治疗疗效显著,易接受,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