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征、肌电图、肌肉病理及诊断学方法。方法 总结2008-2011年住院的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图、肌肉病理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行肌电图、肌肉病理学检查,5例患者的肌电图程肌源性损害,并发现强直电位,5例患者的肌肉病理活检均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病理表现。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检查及肌肉病理可对DM患者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16例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6例DM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活检病理、电生理及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资料肌肉强直发生率50%,萎缩和无力发生率100%;心脏受累发生率81.25%,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25%最常见,心脏结构异常发生率31.25%。肌电图表现为强直电位伴或不伴肌源性损害93.75%;肌肉活检HE染色示肌纤维大小明显不等,内核纤维明显增多,可见数条多核袋纤维。完善基因检查7例,均提示DMPK基因的3’UTR区的CTG重复数目,超过50次。结论:DM患者临床表型复杂,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不典型临床症状意义重大。对于确诊的DM患者,长程的对于骨骼肌外症状尤其是心肺功能管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和Becker肌营养不良症家系成员的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和重复检测,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和Becker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1个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家系成员和1个Becker肌营养不良症家系成员DM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缺失和重复,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家系患者是DMD基因外显子45~50缺失所致,Becker肌营养不良症家系患者是外显子3~4重复所致。两个家系中的患者致病基因携带者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在规范操作的条件下,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的探针拷贝数可预示DMD基因的外显子缺失和重复,因此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可作为临床对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的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6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临床确诊或可疑的个体不同组织(血及肌肉)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TPK)基因中CTG三核苷酸(C-胞嘧啶,T-胸腺嘧啶,G-鸟嘌呤)重复次数,寻找最能代表DM动态突变的组织。方法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检测血及肌肉19q13.2-3位点上MTPK基因3’端非翻译区上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结果5例临床确诊DM患者,其中4例血样本中CTG重复次数明显扩增,3例肌肉样本中CTG重复次数也异常扩增,1例临床可疑DM个体血及肌肉样本中CTG重复次数均明显扩增。结论白细胞核中提取DNA检测CT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次数也很敏感,可反映DM动态突变的变化,并且取样方便,易推广。  相似文献   

6.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以及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DM)均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动态突变。SCA常见的突变亚型为SCA1、SCA2和SCA3型,其动态突变类型均为核苷酸(CAG)序列重复异常发生。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Ⅰ型(DM1)突变位点位于19q13.3,主要为蛋白激酶K(dystrophia myotonic protein kinase,DMPK)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的核苷酸(CTG)序列拷贝数异常;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Ⅱ型(DM2)主要突变为3号染色体长臂(3q21.3)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9,ZNF-9)基因第一内含子中核苷酸(CCTG)序列拷贝数异常。Sanger测序以及多重DNA聚合酶链反应是目前SCA、DM动态突变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该文就SCA及DM的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及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不同组织基因中CTG重复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6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临床确诊或可疑的个体不同组织(血及肌肉)中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TPK)基因中CTG三核苷酸(C-脑嘧啶,T-胸腺嘧啶,G-鸟嘌呤)重复次数,寻找最能代表DM动态突变的组织。方法: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检测血及肌肉19q13.2-3位点上MTPK基因3’端非翻译区上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结果:5例临床确诊DM患,其中4例血样本中CTG重复次数明显扩增,3例肌肉样本中CTG重复次数也异常扩增,1例临床可疑DM个体血及肌肉样本中CTG重复次数均明显扩增。结论:白细胞核中提取DNA检测CT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次数也很敏感,可反映DM动态突变的变化,并且取样方便,易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FALS)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SOD1基因突变规律。方法分析一个FALS大家系的临床特征、肌电图改变和遗传方式,用PCR—SSCP法检测SOD1基因第1~5号外显子的突变。结果该家系有4代46人,其中6人患病,5人死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具典型ALS症状。PCR—SSCP法检测SOD1基因第1~5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该家系为非SODI基因突变的FALS家系,临床特征与SOD1基因突变家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表型缺陷,并进行家系分析。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实地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神经系统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肌电图检查。结果收集到一个5代53人的遗传性神经性肌强直家系1,7人患有该病症,其中男性13人,女性4人,发病年龄为10~2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和肌肉颤搐,受累肌群包括颈部、腹部、四肢和咽喉肌肉,无发作性共济失调和癫痫发作。家系分析表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受累肌肉广泛,包括极为罕见的咽喉肌。不能除外为新的致病基因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血及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基因非编码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ytosine,thymine,guanine,CTG)重复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MD)的关系,寻找便于取材且能代表动态突变受累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检测5例DM患者和1例临床可疑患者的血及肌肉组织中MTPK基因非编码区上CTG重复次数。结果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大于或等于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的CTG重复数,同一家族患者的肌肉标本中的CTG重复数相等,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无关;血液标本中的CTG重复数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轻重有关。结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可辅助DM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肌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测定,有助于研究DM患者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家系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 方法调查LGMD家系(35人)中的27人,14人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10例无临床表现,4例有临床表现),包括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结果有临床表现的4例患者中,3例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四肢进行性无力,Gower征阳性,出现鸭步,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近端肌,无腓肠肌肥大等;1例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4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MCV和SCV均正常,3例EMG呈神经源性损害,1例EMG呈混合性损害。 结论同一家系中的LGMD患者,病程越长,临床表现越典型;神经电生理检查中,EMG以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而MCV和SCV正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6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遗传学资料及其中4例肌活检组织化学观察结果。6例中5例为同一家系,系谱调查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肉组织化学改变以肌核增生、核内移及选择性Ⅰ型纤维萎缩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孙卧林  宋建华 《疼痛》2004,12(1):25-25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ystrophic myotonia,DM)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青春期发病,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临床特点。传统治疗无特殊方法。多用甾类和神经递质类及神经安定类药,但只是治标不治本,且长期用药并发症多。我院疼痛科对1例DM患用星状神经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例家族性双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家系VHL基因的胚系突变进行分析,结合其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病人家族史、影像学、入院诊疗和随访资料,提取患者及家系直系成员外周血DNA和RNA,采用PCR-DNA测序、荧光定量PCR,RT-PCR片段长度和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VHL基因病理性胚系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验证。结果 PCR-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这家系成员中均没有发现VHL基因编码区的点突变;VHL基因外显子拷贝数的定量分析数据显示VHL基因外显子2拷贝数减少;RT-PCR产物电泳和测序结果表明先证者与其兄二人存在VHL基因第2外显子杂合性缺失所致的病理性胚系突变。结论 家族性肾细胞癌家系中VHL基因的胚系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2型糖尿病162个家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可用于系统研究 2型糖尿病 (T2 DM )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的高发家系人群 ,探索家族性 2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已诊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先证者 175个进行 3代家族史和血统成员的调查研究 ,全部非糖尿病患者采血做OGTT确认 ,排除 1型糖尿病、MODY型和线粒体遗传阳性家系 ,最终筛选出具有 2个或 2个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系 162个 (共 898例 )。全部家系成员均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 有 2个T2 DM患者的家系 91个 ,占5 6 2 % ;有 3个T2 DM患者的家系 61个 ,占 3 7 7% ;2代均有T2 DM患者的家系有 15 1个 ;3代均有T2 DM患者的家系 11个。先证者一级亲属 3 69人 ,其中患 2型糖尿病病 2 61例 ,占一级亲属的 70 7% ;先证者的同胞 2 78例 (不包括先证者 )中 ,有 2型糖尿病患者 12 6例 ,占 45 3 % ,同胞患病率是其配偶的 6 1倍。在 162个家系中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母系效应 ,男女两性的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有家族史的 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其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 ;其遗传方式不完全支持多基本因遗传 ,似支持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研究 ,总结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加深对其的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两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病人分别进行肌电图、肌肉活检、头颅磁共振成像、血清酶、血生化等项检查。结果 两例病人均呈慢性病程 ,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 ,伴有头发稀疏、白内障、心脏传导阻滞等多系统损害。临床无肌强直表现 ,但通过肌电图检查均发现有自发强直电位发放。肌活检均以肌纤维核内移、核袋及核链现象为主要病理改变。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少见疾病 ,是以肌无力、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肌强直症状不突出时 ,易延误诊断。尽早行肌电图检查以发现亚临床肌强直现象 ,并进行肌活检是诊断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河南汉族2型糖尿病(DM2)家系患者与HNF-4α基因exon 4、exon 7是否关联.方法选择12个DM2家系(51份标本);111例DM2患者;102例健康献血者作对照,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51例DM2家系成员中4例HNF-4α基因exon 4出现异常条带,其中1例OGTT正常,而HNF-4α基因exon 7未见异常条带.结论HNF-4α基因exon 4可能是中国河南汉族DM2家系-MODY 1的主要致病基因片段,exon 7片段与MODY 1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规范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产前基因诊断程序.方法:通过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判断胎儿性别,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先证者dystrophin基因缺失热区内16个外显子是否缺失,并对胎儿进行相应外显子检测;对家系成员和胎儿进行第45、49、50内舍子以及5'和3'端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连锁分析.结果:2例胎儿为正常男性,1例胎儿为正常女性,1例男性胎儿获得风险染色体.结论:在规范的检测程序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检测结合连锁分析能准确地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且是目前最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同时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及胆固醇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基因异常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一家系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1例FH患者,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天津市1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ia,DM)家系进行基因型鉴定并筛查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探讨其与DM发病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鉴定基因型;cRNA微阵列技术对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比较,找出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该家系为DM2型,基因芯片共筛选出391个共同表达的DEGs,其中139个表达上调,252个表达下调;GO分析发现DEGs涉及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等多项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显示DEGs参与趋化因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周期等多个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其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交互作用通路与基因表达的变化最相关(P〈0.05,Q〈0.05),涉及16个DEGs。结论天滓该DM2家系成员基因表达谱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每个基因在DM2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