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敬敬  谢惠君 《临床荟萃》2004,19(5):287-28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及Lewy小体形成.近年,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利用特异性放射性核素与人脑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后膜D2受体(D2 receptor,D2R)的高度亲和性,进行PD患者脑D2R显像,研究D2R的活性改变,探讨该核素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神经核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本文就PD患者脑D2R SPECT显像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蛋白(ASIC1a、ASIC2a)与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K)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RTPCR分别获得小鼠TK、ASIC1a、ASIC2a全长cDNA,将其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中,脂质体法分别将pcDNA3.1-TK和pcDNA3.1-ASIC1a、pcDNA3.1-TK和pcDNA3.1-ASIC2a共转染至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免疫共沉淀分别用抗Myc及抗TK抗体观察两者间有无相互作用。将ASICs融合蛋白与TK(100μg/mL)共孵育,SDS—PAGE分别用抗Myc及抗TK抗体检测蛋白表达。结果:pcDNA3.1TK和pcD—NA3.1-ASIC1a、pcDNA3.1-TK和pcDNA3.1-ASIC2a共转染后,SDS—PAGE显示抗TK抗体检测后在转染细胞内见有56kDa的TK条带出现,但抗Myc抗体作用未见ASICs目的条带出现。纯化的ASIC1a、ASIC2a融合蛋白与TK共孵育后,SDS—PAGE显示抗Myc抗体检测后在约66kDa处有融合蛋白表达条带,但抗TK抗体检测后在56kDa处无条带出现。结论:TK与ASIC1a、TK与ASIC2a之间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培高利特与美多巴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愈后的影响尚有争议,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使得定量评价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影响成为可能。目的:采用99Tcm-TRODAT-1多巴胺能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结合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培高利特、美多巴作为起始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及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与核医学科。对象:选择2002-02/07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12例/组。所有入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试验,诊断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实验经过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干预措施: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患者接受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多巴胺转运体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显像检查后,分别服用各自药物,每粒安坦、培高利特、美多巴胶囊含药物分别为0.05,0.05,125mg。第1周时1粒/次,1次/d;以后每周的日剂量较上周日剂量增加1粒,治疗1个月使日剂量分别达到0.2,0.2,500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治疗6,10个月分别用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治疗10个月后,分别进行脑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半定量法分析受累肢体同侧或对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值。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3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②比较3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患者36例,治疗10个月后3组各脱落1例,最终33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治疗10个月后,美多巴组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46.3±19.4)%,(28.9±13.0)%,(34.4±18.1)%;(47.5±20.8)%,(31.8±15.6)%,(33.8±17.2)%;P均<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个月后安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美多巴组、培高利特组均明显下降[(15.5±8.68),(6.4±9.05)分;(15.8±6.75),(10.36±8.30)分;P均<0.05]。结论:美多巴、培高利特虽都能对早期帕金森病起到有效治疗,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美多巴可能会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而使病情恶化,培高利特则不影响帕金森病的预后,更适合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种多巴胺递质代谢相关蛋白COMT,DBH,DAT和MAOB基因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居民帕金森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种多巴胺能递质代谢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对14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188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DBH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同,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H等位基因:χ2=6.202,df=1,P=0.013,A2/A2基因型:OR=2.086,95%CI:1.225~3.552);其余3个基因的结果如下:COMT Metl08Val多态性(等位基因:χ2=0.035,df=1,P=0.852;基因型χ2=1.546,dr=2,P=0.462);DAT基因40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多态性(等位基因:χ2=4.091,df=3,P=0.25;基因型:χ2=7.173,df=6,P=0.31);MA0B(GT)n重复序列多态性(χ2=14.799,df=9,P=0.097)。结论:DBH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帕金森病的易感性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在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疾病易感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对上海汉族人中145例PD患者和184名正常人进行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分型,并作与PD的遗传关联研究。结果 PD患者与正常对照间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两种多态与PD亦无关联(P值均大于0.05)。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与散发性PD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合并脑卒中时其卒中亚型及临床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8例初次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2型糖尿病分成DM组(n=94)与非DM组(n=354).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脂质代谢水平、临床表现、卒中亚型进行比较. 结果 DM组较非DM组更容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70.9% vs 54.3%,P<0.001)和后循环梗死(58.2% vs 35.8%,P<0.05),更容易出现肢体偏瘫(46.8% vs 41.0%,P<0.01)、构音困难(20.2% vs 15.3%,P<0.05)和失语(22.3% vs 18.4%,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时,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模式,其运动系统功能受损相对较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7.
为了构建含有小鼠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a、ASIC2a)基因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并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ASIC1a和ASIC2a融合蛋白,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获得小鼠ASIC1a和ASIC2a全长cDNA,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中,构建含小鼠全长ASIC1a和ASIC2a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ASIC1a和pEGFP-ASIC2a,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脂质体法分别将其转染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ASIC1a和ASIC2a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分布,Western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酸性处理转染重组质粒细胞,并比较其细胞存活率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来评价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地分别将小鼠ASIC1a和ASIC2a全长cDNA克隆入pEGFP-N3载体中,并将其转染至CHO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HO细胞膜周围呈强绿色荧光条带,Westernblot显示小鼠ASIC1a和ASIC2a融合蛋白分别在90kD和88kD处有表达。经酸性处理的转染ASIC1a和ASIC2a重组质粒的CHO细胞,分别较其在pH7.4条件下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LDH释放量明显增高,且通道阻断剂可抑制该效应。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已成功构建出含小鼠ASIC1a和ASIC2a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pEGFP-ASIC1a和pEGFP-ASIC2a,并使有生物学活性的ASIC1a和ASIC2a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8.
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属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ASIC1a、2a、2b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ASIC1a与学习、记忆、恐惧感等海马功能密切相关,在缺血损伤等胞外酸性环境下可被瞬时激活。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是一种高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分布于远端肾小管、膀胱上皮、大肠上皮、外分泌腺管以及气道上皮,由α-、β-和γ-ENaC 3种同源亚单位组成,在水钠平衡、血压及血容量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该调节作用受多种因素(如丝氨酸蛋白酶)的影响。ASICs和ENac共同属于上皮钠离子通道/退化蛋白家族(ENaC/DEG)成员。该家族离子通道具有相似结构,均含一个大的胞外环、两个跨膜区及两个短的胞内N端和C端。  相似文献   
9.
背景:培高利特与美多巴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愈后的影响尚有争议,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使得定量评价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影响成为可能。 目的:采用^99Tc^m-RODAT-1多巴胺能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结合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培高利特、美多巴作为起始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及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与核医学科。 对象:选择2002—02/07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12例/组。所有人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试验,诊断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实验经过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干预措施: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患者接受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多巴胺转运体行单光于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显像检查后,分别服用各自药物,每粒安坦、培高利特、美多巴胶囊含药物分别为0.05,0.05.125mg。第1周时1粒/次,1次/d;以后每周的日剂量较上周13剂量增加1粒,治疗1个月使13剂量分别达到0.2。0.2,500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治疗6,10个月分别用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治疗10个月后,分别进行脑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半定量法分析受累肢体同侧或对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值。 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3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 -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②比较3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实验纳入患者36例,治疗10个月后3组各脱落1例,最终33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治疗10个月后,美多巴组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46.3&;#177;19.4)%,(28.9&;#177;13.0)%,(34.4&;#177;18.1)%;(47.5&;#177;20.8)%。(31.8&;#177;15.6)%.(33,8&;#177;17.2)%;P均〈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个月后安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美多巴组.培高利特组均明显下降[(15.5&;#177;8.68).(6.4&;#177;9.05)分;(15.8&;#177;6.75),(10.36&;#177;8.30)分;P均〈0.05]。 结论:美多巴,培高利特虽都能对早期帕金森病起到有效治疗,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美多巴可能会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而使病情恶化,培高利特则不影响帕金森病的预后,更适合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肱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 2 67例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及健康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的血管外超声法 ,分别测量其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 :脑梗死组基础血管内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扩张 ,其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降低 ;含化硝酸甘油后脑梗死、脑出血组血管扩张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反应性充血时脑梗死组肱动脉血管扩张明显差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 (P <0 0 5 )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均存在肱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且以脑梗死患者为重。脑卒中患者肱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