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菌种分布特点。方法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菌种,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菌种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46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球形马拉色菌29株,钝性马拉色菌33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35例,培养阳性114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52株,糠秕马拉色菌43株,球形马拉色菌13株,钝性马拉色菌6株。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为两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但结果尚需慎重解释,需要分子水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特点,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以1:1设置病例对照组,调查发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培养阳性菌株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到菌种,比较菌种分布。结果 共收集到163例花斑糠疹和132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花斑糠疹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男性、潮湿环境、多汗、油性皮肤、刺激性食物、甜腻食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花斑糠疹的危险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有多汗、油性皮肤、男性和甜腻性食物。两种疾病致病菌均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优势菌,但糠秕马拉色菌在毛囊炎中占较高比例。结论 多汗和油性皮肤是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共同的危险因素,而男性、甜腻性食物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独有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致病分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1例成人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例并探讨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我科门诊发现的1例成人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根据患者头皮丘疹的特点、毛囊内容物直接镜检所见的大量成团簇样聚集的厚壁孢子和马拉色菌培养的阳性结果,可诊断为头皮马拉色菌毛囊炎。长期使用抗生素、多汗、皮脂溢出及搔抓是其诱发因素。结论:对于有易感因素并且反复出现头皮毛囊性红色丘疹患者,应作皮损毛囊内容物直接镜检及马拉色菌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昆明地区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诱发因素,并比较三种疾病的诱发因素有无差异。方法收集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的病例,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诱发因素调查,比较诱发因素在三种疾病间有无差异。结果共收集158例病例,男104例,女54例,平均年龄29.4岁,多汗、油性皮肤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60%,系统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结论马拉色菌感染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多汗者易发生花斑癣,油性皮肤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发生马拉色菌毛囊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易感因素及致病菌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对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取毛囊内容物进行真菌涂片、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41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真菌涂片204例阳性,涂片阳性率84.65%;收集标本259份,共得阳性株213株,其中马拉色菌209株,念珠菌4株(占1.54%),真菌培养阳性率82.24%。菌种鉴定:209株马拉色菌活化菌种后,可供鉴定的马拉色菌菌株186株,共检测到6个菌种的马拉色菌,其中糠秕马拉色菌111株(59.68%)、斯洛菲马拉色菌43株(23.12%)、合轴马拉色菌17株(9.14%)、球形马拉色菌9株(4.84%)、厚皮马拉色菌4株(2.15%)、钝形马拉色菌2株(1.08%)。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菌种分布:胸部、后背、腹部和面颈部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主,上肢、肩部和头顶以斯洛菲马拉色菌为主,下肢均为球形马拉色菌。同一个体、不同发病部位存在不同的菌种,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合并合轴或斯洛菲马拉色菌。 结论 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存在6种马拉色菌致病菌种,糠秕和斯洛菲马拉色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相似文献   

6.
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病原菌,在进行真菌KOH直接涂片镜检时,镜下散在圆形均质的暗绿色反光颗粒脂肪滴易与圆形之马拉色菌菌体混淆,难以获得满意效果,作者从1990年开始采用美兰染色与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进行染色效果、检出率对比研究,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病原菌,在进行真菌KOH直接涂片镜检时,镜下散在圆形均质的暗绿色反光颗粒脂肪滴易与圆形之马拉色菌菌体混淆,难以获得满意效果,作者从1990年开始采用美兰染色与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进行染色效果、检出率对比研究,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方法鉴定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方法收集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标本,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培养阳性菌株提取DNA,扩增其26srDNA片段,用CfoⅠ酶和BstF51酶切。结果共鉴定花斑糠疹阳性菌株128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份,合轴马拉色菌23份,球形马拉色菌26份,钝性马拉色菌6份,M.japponica 1份,斯洛菲马拉色菌1份,混合感染标本22份。共鉴定马拉色菌毛囊炎阳性标本70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3株,合轴马拉色菌5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性马拉色菌1株,混合感染标本12份。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存在一定差异。限制性酶切方法为一种准确、快速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腐物寄生酵母,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肤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并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关系密切,近几年来也不少见引起皮肤垢着病的报道。最近笔者从1例皮肤垢着病样皮损中通过真菌镜检和病理活检PAS染色方法发现糠秕马拉色菌存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马拉色菌毛囊炎(MF)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1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中男女之比为6.3∶1,平均年龄、病程分别为20.3岁、12.4个月;皮损主要为红色毛囊性丘疹(96.75%)、丘脓疱疹(65.58%),常见于背部(89.61%)、胸部(71.43%)。23例皮损活检标本中,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表皮棘层肥厚(86.96%)、海绵形成(78.26%)、毛囊口角质栓(82.61%)、毛囊扩张和(或)破裂伴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100.00%);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发现紫红色孢子16例(69.57%)、黏蛋白沉积5例(21.74%)。结论马拉色菌毛囊炎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皮损主要累及胸背部;主要病理特点是毛囊口角质栓、毛囊扩张和(或)破裂、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酵母样孢子。在MF皮损病理检查时,建议用AB-PAS染色同时显示皮损中黏蛋白和孢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0%KOH法、乳酸酚棉蓝染色法、龙胆紫染色法直接镜检糠秕马拉色菌的阳性率。方法:临床上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共计520例,对其中392例花斑糠疹患者采用钝刀刮屑取材,对128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采用平口钳捏挤法取材,并对同一患者的同一部位所取标本分别进行10%KOH、乳酸酚棉蓝染色、龙胆紫染色处理,比较检出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拟诊为花斑糠疹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9%、96.7%)高于用10%KOH处理(90.5%)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9.83、12.30,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2=1.22,P>0.05)。拟诊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2.2%、85.9%)高于用10%KOH处理(58.6%)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38.93、23.88,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2=2.57,P>0.05)。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较龙胆紫染色法在操作过程、阅片时间上更迅捷、方便。结论: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宜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直接镜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和病房2008年4月~2009年10月系统使用GC后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例,记录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分别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皮肌炎、肾病综合征等使用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治疗;使用GC后平均2.8月后发病,中度到重度病例占总病例人数70.6%。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结论:系统使用GC可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各种类型GC均可导致此病。GC导致的马拉色菌毛囊炎多为中重度,治疗GC导致的马拉色菌毛囊炎费时平均7.8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姜黄消痤搭剂联合伊啦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33例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5例,两组均151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天一次,治疗组同时加用姜黄消痤搽剂外用治疗,疗程为2周;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末观察皮疹消退情况和马拉色菌镜检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4周末,治疗组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效率66.1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P〈0.01)。结论:姜黄消痤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究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6例某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诊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观察组使用布替萘芬乳膏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马拉色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9%(P 0.05);停药时和停药2周后观察组马拉色菌清除率分别为90.4%和96.8%,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布替萘芬乳膏能有效消灭马拉色菌,有利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确定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菌种,比较皮损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菌种是否一致,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与分离菌种的关系。方法 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结果 从毛周表面皮肤分离的319株菌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247株(77.43%)、糠秕马拉色菌40株(12.54%)、球形马拉色菌27株(8.46%)、钝形马拉色菌5株(1.57%);从毛囊内分离的314株菌中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252株(80.25%)、合轴马拉色菌57株(18.15%)、糠秕马拉色菌4株(1.27%)、钝形马拉色菌1株(0.32%),菌种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毛囊内菌种构成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有关,与病情无关。毛囊内和毛周表面皮肤同时阳性的279株中菌种不一致204株,菌种一致75株。结论 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内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表面皮肤则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培养作为诊断标准,比较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和KOH涂片镜检对马拉色菌诊断的阳性率、阅片耗时等方面差异。方法收集门诊可疑马拉色菌感染患者皮屑标本,同时做真菌培养、芝加哥天蓝涂片、KOH涂片,培养阳性的281份标本,对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和KOH涂片镜检阳性率、阅片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芝加哥天蓝可将马拉色菌的孢子或菌丝染成蓝色而皮屑等被染成浅紫红色杂质背景,阅片时间(70.99±12.61)s,KOH阅片时间(79.56±15.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阳性的281例马拉色菌标本中芝加哥天蓝染色涂片镜检阳性193例,阳性率68.68%,KOH涂片镜检阳性179例,阳性率6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芝加哥天蓝涂片为马拉色菌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阳性率高、稳定性强、性价比好、结果易读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流芯片在马拉色菌鉴定与分型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收集马拉色菌标准菌株及直接镜检阳性的花斑糠疹患者皮损处皮屑及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处毛囊内容物培养出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DNA测序,鉴定菌种,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电泳分析及微流芯片基因型定量分析并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共分离83株马拉色菌临床菌株,其中72株分离自花斑糠疹,11株分离自马拉色菌毛囊炎.大多数菌株均可被2种随机引物(S22、S24)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但以S22引物扩增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作为主要引物.不同种马拉色菌通过微流芯片基因型定量分析得到不同大小的固定阳性条带,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种内多态性.在DNA测序的基础上,使用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基本可将8种马拉色菌(糠秕、合轴、球形、厚皮、斯洛菲、日本、大和及皮肤马拉色菌)区别.结论 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作为一种快速、高通量、高灵敏性的分析技术,在马拉色菌种间菌株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的分析及新种鉴定中显示出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必伏联合中波紫外线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拉色菌毛囊炎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症,单纯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我院自2002年6月开始应用必伏联合中波紫外线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均为2002年6月~2004年12月门诊治疗病例,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19.
马拉色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制作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对感染死亡及处死小鼠心、肺、肝、脾、肾标本进行HE染色、PAS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各实验组小鼠一般状况变差,陆续死亡;各脏器均可见PAS阳性孢子、组织变性坏死、肉芽肿改变、真菌孢子栓子及坏死组织栓子等病理改变;各脏器实体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线粒体水肿。结论①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均可经尾静脉注入方式系统感染免疫抑制小鼠。②感染小鼠不同脏器感染程度不同(P<0.05),肺、肝感染程度较高;不同脏器受侵程度不同(P<0.05),肝、肺病变最明显。③感染小鼠各脏器实体细胞均可见不同程度以线粒体水肿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45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对照组采用酮康唑乳膏外用,均早晚各1次,疗程4周。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1.30%和47.54%(P<0.01);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优于酮康唑乳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