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间盘及其椎体是人体重要的承重结构之一.临床上,椎间盘病变发生者十分常见.有关椎间盘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椎管造影、CT扫描、CT椎间盘造影及椎管造影、MRI检查等.其中以CT及MRI检查最为常用,对其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脉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5例脉管瘤中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血管瘤CT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轻度强化及延迟强化;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不强化病灶或轻度强化结节影;血管淋巴管瘤表现为多发周边轻度强化结节影或囊性不强化病灶.结论 脾脉管瘤临床症状不典型,CT可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例脾脏血管淋巴管瘤中,1例为单发肿块,3例为多发结节,增强后动脉期为周边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有强化,另1例为多发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CT表现均不典型,诊断须与脾脏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对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在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作64排螺旋CT检查且经住院手术证实的资料齐全的5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设定胃周和胃外淋巴结短轴径≥5mm为肿大淋巴结,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独立对CT图像进行评估,对淋巴结进行计数,并分别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和日本胃癌规约(GRGCS)分期方法进行分期。评价在不同分期条件下,64排螺旋CT术前对胃癌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56例胃癌,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22枚,短轴径≥5mm的淋巴结共计256枚,其中转移为阳性的淋巴结210枚;64排螺旋CT扫描对全部短轴径≥5mm的淋巴结的显示率为94%(240/256),检测出的阳性淋巴结百分率为95%(200/210)。对于胃壁旁组和血管旁组的肿大淋巴结,CT显示率和准确率较高。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采用GRGCS方法为80%,UICC方法为77%。其中过高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9%(5/56);过低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6%(3/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两种N分期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观察胃癌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对于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较高,采用GRGCS和UICC分期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形势,相关临床学科教学内容及方法也要求变革。探讨在新形势下,以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皮肤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  相似文献   
6.
 噻吗洛尔是一种有效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血管收缩、促进创面修复。外用噻吗洛尔不仅已成为浅表性婴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方法,近年来还在慢性溃疡和其他血管性皮肤病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本文对其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更多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估基于MR T2WI影像组学模型产前预测胎盘植入性病变(PA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孕妇及胎儿MRI,其中116例PAS、125例无PAS。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68)和验证集(n=73),于训练集提取并筛选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及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PAS的影像组学模型,并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 对各序列图像分别提取1 13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等处理后,各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预测PAS的HASTE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模型、HASTE影像组学模型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集中诊断P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0.968和0.930(P均>0.05);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0,高于临床(Z=-2.36,P=0.02)、HASTE影像组学(Z=-2.48,P=0.02)及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43,P=0.02);临床-HASTE-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995,与HASTE联合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P=0.40),高于HASTE或TrueFISP影像组学模型(Z=-2.64、-2.47,P均<0.05)。临床模型之外,各模型在验证集数据中的校准度均较好;阈值取0~0.6时,其在验证集的临床净获益均大于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产前HASTE及TrueFISP序列图像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准确预测PAS。  相似文献   
9.
10.
本实验观察正常人红细胞抗高血压因子(antihypertensive factor,AHF)对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在体和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HF显著降低SHRsp在体心脏的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ESP)和左心室内收缩及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LVdP/dtmax)。而对正常血压的WKY大鼠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表明AHF对高血压动物在体心脏具有负性变时和变力作用。AHF能明显降低SHRsp离体心脏的收缩幅度和静息张力,而对HR和冠状动脉流量无明显影响,表明AHF对离体心脏具有负性变力效应。以上结果提示AHF的降压作用与其降低心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