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0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汗孔角化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既往15例资料齐全的汗孔角化症病例。结果汗孔角化症病因不明确。临床上除特征性的环状角化皮损外,各型有各自的皮损表现特点,但病理改变相同。治疗无特异性,即使消退仍可能复发,部分还可能转变为皮肤肿瘤。结论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可能在汗孔角化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各异,病理可作为诊断汗孔角化症的金标准;本病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及肥厚性瘢痕治疗进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熊琳  冉玉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76-3077
  相似文献   
4.
熊心猜  蒋献  冉玉平 《华西医学》2002,17(4):564-564
例1.患儿男,2岁,因"全身红斑5天,加重伴脱皮1天"入院.入院前7天,患儿因感冒服用"锌布颗粒"半包,每天3次,连用2天.服药2天后,颈部开始出现粟粒大小的红斑及丘疹,逐渐在躯干及四肢也出现大片的红斑及丘疹,自觉瘙痒明显.1天前皮损加重,红斑增多,摩擦后即出现剥脱及糜烂,以头颈部和腋窝明显.既往对青霉素过敏.查体:T37.8℃,全身弥漫潮红,口周、颈部、腋下、肛门轻度糜烂,尼氏征(+).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均正常.诊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4个月。因颈部红斑、糜烂5d于2010年9月15日就诊。5d前发现其颈部出现红色米粒大小丘疹,并逐渐扩大融合成红斑,表面有乳白色豆腐渣样渗出物。患儿因瘙痒而摩擦哭闹。  相似文献   
6.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 PFGE和 RAPD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 7个种。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 7个种的特性,以及分类的鉴定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真菌新药 环己吡酮氨乙醇抗菌作用和治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抗菌作用环己吡酮氨乙醇(Ciclopiroxolamine)为一种取代吡啶酮,与咪唑类衍生物无关的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和其它真菌有抗菌作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及支原体属、衣原体属、毛滴虫也有一定拮抗作用。抗真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内必需的酶作用物和(或)离子的吸入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膦甲酸钠及α-干扰素治疗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患者男,53岁,表现为左侧胸痛,左侧胸部族集水疱、血疱,全身水疱,有20余年慢性腹泻史。给予膦甲酸钠(可耐)静脉滴注及α-干扰素肌注,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毒力实验 ,以小鼠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t =5 .2 96,P <0 .0 1)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性愈高的菌株 ,相应死亡率愈高 ,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呈直接正相关 (r =0 .992 5 ,P <0 .0 1)。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蛋白酶活性高低与菌株的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3 2岁 ,双侧小腿溃疡 1年。 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伸侧分别出现豌豆大小的结节 ,右腿 1个 ,左腿 2个 ,略高出皮面 ,有压痛 ,逐日增大并破溃形成溃疡。曾多次就诊 ,先后按“深脓疱疮”和“血管炎”等治疗 ,分别给予“抗生素和丹参、火把花根片及强的松等” ,未见好转。体检 :一般情况好 ,全身淋巴结未扪及。左小腿腓侧溃疡为 5 .0cm× 4.5cm× 0 .5cm ,胫前溃疡为 5 .5cm× 5 .0cm× 0 .7cm ,右小腿溃疡为 4.5cm× 4.0cm× 0 .5cm。溃疡边界清楚 ,皮损面肉芽呈暗红色 ,有较多渗出物。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