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马拉色菌属分类方法。方法以标准菌株为对照,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将76株来源于汗斑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描述,并分析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情况。结果分离出4个菌种:合轴马拉色47株,糠秕马拉色菌16株,球形马拉色菌8株,钝形马拉色菌5株。结论此分类系统为经济、简便及可应用的马拉色菌属分类鉴定系统;在南昌地区,汗斑中分离到的马拉色菌以合轴马拉色菌占明显优势(61.8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DTM培养基对皮肤癣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三点接种法,将临床常见的8种皮肤癣菌、9种非皮肤癣菌和11份临床皮肤病皮屑标本接种于DTM培养基及2种改良DTM培养基上,28℃培养7d,每24h观察一次菌落生长及三种培养基颜色变化情况。结果皮肤癣菌中除紫色毛癣菌外均可使原DTM(橙黄→红色)和溴百里酚蓝改良DTM变色(土黄→深蓝),而紫色石蕊改良后DTM无颜色变化。其中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与絮状表皮癣菌在溴百里酚蓝改良DTM上培养3d变色明显,而在原DTM上需培养4d才会出现明显颜色变化;非皮肤癣菌致DTM变色均需培养5d以上。结论皮肤癣菌使溴百里酚蓝改良DTM变色跨度大,肉眼易判读;且比原DTM培养基更为敏感,有利于皮肤癣菌感染的快速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特点,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以1:1设置病例对照组,调查发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培养阳性菌株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到菌种,比较菌种分布。结果 共收集到163例花斑糠疹和132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花斑糠疹发病相关的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男性、潮湿环境、多汗、油性皮肤、刺激性食物、甜腻食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花斑糠疹的危险因素有多汗和油性皮肤,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危险因素有多汗、油性皮肤、男性和甜腻性食物。两种疾病致病菌均以合轴马拉色菌为优势菌,但糠秕马拉色菌在毛囊炎中占较高比例。结论 多汗和油性皮肤是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共同的危险因素,而男性、甜腻性食物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独有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致病分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API 20C AUX系统和科玛嘉酵母菌显色培养基为临床常用的酵母菌鉴定方法,为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了解我院门诊患者皮肤粘膜的酵母菌菌种构成,我们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5  相似文献   
5.
甲真菌病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浅部真菌病(俗称"灰指甲"),是由皮肤癣菌、念珠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性疾病。甲真菌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1],占真菌病的20%~30%[2]。为了解南昌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真菌构成,笔者对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本院真菌科收集的105例甲真菌病患者从临床及病原学方面做了综合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头癣临床特点及病原菌构成情况。方法收集本院真菌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头癣患者,记录其临床特点,并收集病发进行真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包括菌种。结果共收集117例头癣患者,主要由未成年人组成(≤18岁者103例)。临床类型以黑点癣为主,81例,其次为:脓癣28例,白癣5例,黄癣3例。病原菌构成:紫色毛癣菌68株,须癣毛癣菌17株,断发毛癣菌17株,红色毛癣菌9株,许兰毛癣菌3株,石膏样小孢子菌1株,羊毛状小孢子菌1株,光滑念珠菌1株。结论南昌地区头癣以儿童多见,临床多表现为黑点癣,致病优势菌为毛癣菌属,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新一代真茵 荧光成像及计算机视觉系统(简称为“视觉系统”)在浅部真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从2022年4月至2022年9月到三家医院皮肤科就诊且拟诊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刮取皮损位置的甲屑或皮屑,将每份样本平均分成3份,分别予以视觉系统、特敏增强荧光染色法及传统KOH湿片法检测标本,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工作效率。结果共检测 300份阳性皮损,其中特敏增强荧光染色法检出率最高(96%),其次为视觉系统(92%),传统KOH检出率最低(77.67%)。视觉系统存在2%的假阳性率,部分标本将纤维、荧光杂质自动识别为真菌结构;视觉系统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不依赖于人工,可同时扫描10份标本。结论视觉系统是一种对检验人 员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可进行高效批量检测的新型真菌检测技术,但目前版本仍存在假阳性率,需要继续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0岁。左上肢斑块、瘢痕30余年,伴肘关节功能阻碍3年。左上肢泛发暗红色斑块,疤痕、结痂,伴肘关节活动障碍。真菌镜检见成堆硬壳小体和棕色分枝分隔菌丝、经真菌培养鉴定为裴氏着色真菌,组织病理PAS染色见棕红色分隔的硬壳小体。诊断:裴氏着色真菌所致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探讨手癣和足癣的联系。方法在某皮肤病专科医院真菌检验室收集0.5年内所有同时诊断患有手癣和足癣的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离不同部位致病菌并鉴定到菌种。结果236例患者中88.4%具有手足搔抓习惯,78.0%的患者搔抓手与发病手相符合,手足接触习惯可能与足癣发病相关(χ2=65.451,P=0.000)。94%以上的患者不同部位致病菌为同一菌种。结论手足癣患者中,搔抓习惯导致不同部位问菌株的传播。无论是“两足一手”还是“两足两手”都是致病菌在手部和足部间相互传染的结果,是皮肤癣菌病的特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8岁,右上肢多发性结节、斑块2年余,曾多次在外院及本院诊断为孢子丝菌病,抗真菌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皮肤科情况:右手无名指指关节伸侧至前臂呈淋巴管型排列的散在或聚集分布10余个直径为1~2 cm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破溃伴脓性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脓液真菌培养阴性,分枝杆菌培养见菌落生长,测序结果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诊断:皮肤海分枝杆菌感染。给予口服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药物治疗,皮损明显消退,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