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患儿女,10岁。面部斑块、丘疹、脓疱3个月,有宠物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右额部见一5.0cm×3.0cm红色斑块,间以丘疹、少许脓疱。实验室检查:血CD413.6%(25.8%~41.6%),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内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诊断: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相似文献   

2.
须癣毛癣菌致成人脓癣及体癣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 ,41岁。头顶部直径约 6cm大圆形斑块 ,由毛囊性丘疹、丘疱疹、脓疱融合而成 ,可挤出脓汁 ,其上毛发易拔除。左前臂儿掌大环形脱屑性红斑 ,边缘呈堤状。皮疹真菌直接镜检 (+ ) ,真菌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诊断为脓癣、体癣。伊曲康唑口服配合剃除病发及外用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9岁。右下肢红斑2个月,全身丘疹伴剧烈瘙痒2周。有动物接触史。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在真皮中部毛囊和毛干内见菌丝结构。诊断为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相似文献   

4.
报道罕见由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共同感染引起的面癣1例。患者女性,70岁,反复左面部红斑伴瘙痒1年。取皮损鳞屑直接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分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及外用抗真菌软膏3周后治愈。随访3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连和沈阳两地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及主要组成菌种肉芽肿株和体癣株DNA分型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大连和沈阳地区已行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16株(12株体癣株,4株肉芽肿株),通过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后利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进行鉴定;PCR扩增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的3个串联重复亚单位S0,S1和S2区,进行种内分型,比较菌株间型别的差异性。结果大连、沈阳两地的16株须癣毛癣菌中,2株鉴定为断发毛癣菌,1株鉴定为苯海姆节皮菌,13株鉴定为万博节皮菌;3对不同引物扩增13株万博节皮菌NTS区,共产生8种特征性带型;万博节皮菌的体癣株和肉芽肿株的带型除S2区外,在S0,S1区及总区间均有差异。结论大连、沈阳两地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为万博节皮菌;万博节皮菌肉芽肿株和体癣株NTS区的带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TS区域的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 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EcoR1酶切基因组DNA,按ECL试剂盒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根据杂交的不同带型而分型。结果所试35株须癣毛癣菌分为14型(A~N型),A,B,C,D四型占62.86%。南方株以A和C型为主,北方株以B和D型为主。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较高;南北方须癣毛癣菌DNA分型存在一定差异;DNA分型对须癣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菌学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体外构建须癣毛癣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 方法 用牛Ⅰ型胶原溶液复合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3 d后,在其表面利用气液界面培养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12 d得到组织工程皮肤,取新鲜的须癣毛癣菌悬液5 μl对其进行感染,分别在12、24、48、72 h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 结果 成纤维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结构致密均匀的组织工程真皮,其上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良好的组织工程表皮。须癣毛癣菌感染该组织工程皮肤后,随时间延长,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须癣毛癣菌对组织工程皮肤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至48 h,表皮破坏最明显,至72 h,组织工程皮肤的整体结构被菌丝和孢子所替代。 结论 初步建立了须癣毛癣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全身多处皮肤深部感染。全身多处反复出现皮疹4月,加剧10天。面部、大腿部及指甲部皮损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生长。诊断须癣毛癣菌。抗真菌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Majocchi's granuloma (granulomatous folicular tinea) is a well known but uncommon infection of dermal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by dermatophytes, being the most common organism associated Trichophyton rubrum. Commonly affecting the legs of middle age women, often following a physical trauma. We describe a 48 year old womanwith toe nail onychomycosis, presenting a plaque on the leg contracted 4 years earlier. A deep fungal infection by Trichophyton rubrum was detected, responding successfully to terbinafine.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2岁。左背部出现带状皮疹3月余。皮肤科情况:左背部可见一带状斑块,质韧。外周血和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胶原间、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可见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皮下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患者男,47岁。颈部、躯干、四肢起疼痛性红斑、结节伴发热1周。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皮下脂肪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核碎裂像。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3岁。鼻右侧暗红色浸润性斑块2年,约2cm×4cm,界限清楚,无萎缩、破溃及鳞屑,质地较韧,无压痛。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皮下组织见大量结节样混合炎细胞浸润,多分布在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与表皮间可见狭窄的无浸润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轻度增生。诊断为面部肉芽肿。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以丘疹和斑块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男,79岁。因胃溃疡,血红蛋白降低住院治疗。入院后3d开始发热,头面部与躯干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和班块,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额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层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散在核尘和异形细胞。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全身皮肤泛发性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女性,34岁,全身皮肤起红斑、斑块6年,伴低热及腹腔、股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内异型淋巴样细胞呈苔薛样浸润,间质血管增生明显,表皮内未见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多聚酶链反应(PCR)和电镜检查均证实为T细胞淋巴瘤,埃伯斯坦病毒原位杂交(EBV-ISH)阴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8岁,肛周皮肤增生性斑块半年。皮肤科情况:肛周见裙边样增生性斑块,边缘游离,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乳头水肿,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中下层可见大量增生单个核细胞成结节状浸润,胞质丰富淡染,核椭圆形或肾形,部分可见核沟,并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CD1a(+)、S-100(+)、CD68(+),Ki-67(40%+)。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给予口服沙利度胺50 mg,2次/d治疗,3个月后肛周皮损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8.
浆细胞性唇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浆细胞性唇炎。患者男,52岁,下唇这办清楚的暗红色斑块,有少量解唇屑回皮。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呈现弥漫密集的浆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9.
18例蕈样肉芽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MF)各期的临床、病理表现,治疗方案.方法复习了18例MF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红斑期3例,斑块期9例,肿瘤期6例).结果红斑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病理无特异性.斑块期表现为鳞屑性肥厚性斑块,或色素减退性白斑,病理表现为真皮乳头血管周围异形淋巴细胞的灶状浸润.肿瘤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斑块、结节、破溃,病理表现真皮内异形淋巴细胞片状或弥漫性浸润,可累及皮下组织.干扰素等治疗对红斑期和斑块期患者有效,肿瘤期患者则局部和系统化疗有效.结论红斑期患者皮疹及病理无特异性,治疗反应好,斑块期及肿瘤期患者皮疹、病理均有特异性,肿瘤期患者治疗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