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350例行内镜下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胆总管结石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70)和无复发组(n=28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复发率为20.00%(70/3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胆总管直径≥12 mm、乳头切口≥10 mm、伴有乳头旁憩室、伴有胆道手术史是内镜下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3.397、2.683、3.136、2.713、2.166,P<0.05).结论:内镜下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胆总管直径、乳头切口、乳头旁憩室、胆道手术史等,年龄≥70岁、胆总管直径≥12 mm、乳头切口≥10 mm、伴有乳头旁憩室、伴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同步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宫颈癌过程中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IMRT同步化疗的宫颈癌患者资料。纳入分析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临床分期、体力状况、放化疗前血细胞计数、治疗前肌酐水平、放疗前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有骨髓抑制、盆腔外照射总量、盆腔骨髓平均剂量、骨髓剂量体积(V30,V40和V50)及同步化疗方案与化疗周期。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3、4度骨髓抑制与放疗前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有骨髓抑制、盆腔骨髓平均剂量、V40及V50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骨髓平均剂量[■=1.004(95%CI:1.001,1.007)]、V40(<41% vs ≥41%)[■=0.123,(95%CI:0.031,0.487)]和V50(<9% vs ≥9%)[■=0.040,(95%CI:0.013,0.128)]与3、4度骨髓抑制相关。结论  盆腔骨髓V40<41%和V50<9%是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3、4度骨髓抑制发生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盆腔骨髓平均剂量是骨髓抑制发生率增高的相关因素,盆腔骨髓平均剂量越高,骨髓抑制发生率越高。严格控制盆腔骨髓放疗照射的体积及剂量,能减少宫颈癌患者骨髓抑制的发生,是顺利完成IMRT同步化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接受ERCP取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复发的24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率、胆总管直径、胆石直径、内镜取石术后胆囊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石直径为经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107,95%CI:1. 037~1. 182,P=0. 002)。结论多种因素与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存在关联,术前须对相关危险因素加以评估,尽可能降低胆总管结石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disc、CNKI、WANGFANG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8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计患者10797例.Meta分析结果示,合并乳头旁憩室(OR=2.43,95%CI:1.84~3.21)、术前多发结石(OR=1.63,95%CI:1.20~2.20)、术前结石直径>1 cm(OR=2.53,95%CI:1.73~3.70)、胆总管直径>15 mm(OR=2.39,95%CI:1.84~3.11)、合并胆囊结石(OR=1.20,95%CI:0.82~1.76)、胆道狭窄(OR=2.70,95%CI:1.66~4.41)、机械碎石术(OR=2.15,95%CI:1.65~2.79)、胆道手术史(OR=10.90,95%CI:6.07~19.56)、胆道积气(OR=2.05,95%CI:1.52~2.77)、乳头大切开(OR=2.80,95%CI:1.61~4.84)、老年人(OR=1.62,95%CI:1.13~2.31)等因素与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高度相关.结论 ERCP取石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措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方法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至胆总管末端扩张治疗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结果  6例患者胆总管末端狭窄均扩张成功,T管能顺利夹闭、拔除。结论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并保留至胆总管末端有缓慢扩张作用,是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声BI-RADS 3级的乳腺结节(Φ≤2 cm)70例,探讨BI-RADS 3级的乳腺结节需临床干预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70例经超声首次分级为BI-RADS 3级的乳腺结节(Φ≤2 c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病例中,恶性3例(4.29%),良性病变67例(95.71%);其中年龄(χ2=5.011,P =0.027)、绝经(χ2=9.240,P =0.004)、结节数目≥2(χ2=7.624,P =0.010)、外上象限(χ2=8.182,P =0.007)、有乳腺癌家族史(χ2=7.222,P =0.013)、既往有乳腺良性肿瘤史(χ2=9.892,P =0.003)、初潮年龄≤13岁(χ2=9.736,P =0.003)、未生育(χ2=8.182,P = 0.007)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与雌激素水平及体重指数(BM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患者年龄、绝经、单发结节、位于外上象限、有乳腺癌家族史、既往有乳腺良性肿瘤史、初潮年龄以及未育与乳腺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对于存在以上高危因素的BI-RADS 3级患者需进行临床干预,必要时手术治疗,不建议患者随访观察以免加重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内镜联合术式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40例临床资料,其中行常规开腹术式治疗的7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的68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放术式,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胆胃舒颗粒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3例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对术后是否给予中药预防、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憩室、胆总管十二肠瘘、EST切开大小、乳头球囊扩张、术中碎石等11个可能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ERCP术后6~10年期间,中药预防组和对照组累计胆总管结石复发概率分别是8.5%和19.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术后是否中药预防、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术中碎石因素对术后复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胆总管结石大小、憩室、胆总管肠瘘、EST小/中切开、乳头球囊扩张对术后复发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RCP取石术后患者采用胆胃舒颗粒治疗,具有利胆通腑、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功效,可降低结石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指导抗生素策略在脓毒症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disc、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PCT指导抗生素治疗脓毒症患者有效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3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个RCT,共1 6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CT指导组能够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MD1=-1.41,(95%CI1:-2.15,-0.68),P 1=0.000;MD2=-2.98,(95%CI2:-4.92,-1.05),P 2=0.002],而在院内病死率、28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8,(95%CI1:0.72,1.33),P 1=0.090;RR2=1.03,(95%CI2:0.85,1.24),P 2=0.770;MD3=-0.01,(95%CI3:-0.27,0.25),P 3=0.930]。结论  PCT指导抗生素策略能够缩短脓毒症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而对院内病死率和28 d死亡率无明显影响。但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个体化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94例高危前列腺癌中70例用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筋膜前脂肪垫、前列腺、双侧神经血管束整块切除,对淋巴管造影提示可疑淋巴结转移49例给予扩大淋巴清扫,其余患者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Walsh)方法行耻骨后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对≥pT3a、Gleason分级≥8、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者给予6个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比较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和3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3年、5年总生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的个体化处理,有望使部分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达到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行LC的132例胆囊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7 d及术后3 d停用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出血率、输血率、血栓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贫血、输血、再手术、血栓并发症等。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的择期行LC患者而言,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不会影响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多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98例HCC、75例肝硬化(LC)、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80例健康者血清各2ml,以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和HOXA9基因作为候选靶标。采用磁珠法提取血清DNA,MethyLight法检测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检测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HCC患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ASSF1A(52.04%)、APC(36.73%)、BVES(29.59%)、HOXA9(20.41%)、GSTP1(17.35%)和TIMP3(11.22%),其中APC甲基化阳性完全与RASSF1A重叠。血清RASSF1A甲基化从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诊断HCC的效能最高[敏感性=0.520,特异性=0.915,曲线下面积(AUC)=0.718],优于血清AFP(敏感性=0.480,特异性=0.739,AUC=0.609);血清6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联合使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分别为0.806、0.855和0.845。结论  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及HOXA9基因启动甲基化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高危人群中HCC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7月在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8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PFNA组45例,DHS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手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7~14个月,平均8个月。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上优于DHS组(P <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两版基药目录与“新农合”目录的变化,分析两类目录的联系和差异,为促进云南省“新农合”药物目录的完善及与基药目录的对接提供参考。方法  对两类目录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的药物分类、数量及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类目录存在归类不同、细分类别不同和品种增减变化等差异。结论  12版基药目录在分类依据、收载药品及疾病覆盖等方面更为科学化,但两类目录重合率偏低,不利于医保政策的衔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总体治疗效果,并分别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8例患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发生CVS 32例(25.00%),与非CVS组比较,CVS组术后治愈率显著下降,而死亡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患者显微手术术后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手术时机、感染、基础疾病、终板造瘘、腰穿次数、血糖及白细胞水平。经Logsitic多因素进一步分析可知,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终板造瘘、腰穿次数是影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影响预后。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良好,但须防范Hunt-Hees分级、Fisher’s分级、动脉瘤位置、终板造瘘、腰穿次数等影响术后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1(Prx 1)在肝癌形成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远癌肝组织和近癌肝组织中Prx 1、pAkt及Akt表达差异。肝细胞饥饿培养24 h后,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处理10 min,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rx 1、pAkt、不同位点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总EGFR。Western blot检测检测未处理组、转染无义shRNA组及转染Prx 1 shRNA组HepG2细胞中Prx 1蛋白的表达。DCFH-DA法检测3种HepG2细胞中活性氧簇总量。转染无义shRNA组及转染Prx 1 shRNA组HepG2细胞皮下注射至SCID小鼠,注射后每周测量1次皮下肿瘤体积。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小鼠皮下肿瘤组织中Prx 1和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比较,Prx 1在肝转化细胞中表达升高。Prx 1增强了EGF介导的EGFR和Akt激活。Prx 1表达沉默抑制了HepG2体内成瘤能力。减少HepG2皮下移植瘤的肝转移。Prx 1表达沉默还抑制了Akt体内激活。结论  Prx 1具有调控人肝细胞中EGFR介导信号通路的潜在作用。Prx 1能够通过EGFR-Akt信号通路介导细胞正常至异常转化、肿瘤形成及转移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治疗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延长,且治疗后30 d时间较治疗后15 d延长。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30 d水平低于治疗后15 d;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30 d较治疗后15 d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进展期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延长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腹腔和气管建立大鼠芥子气(SM)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的差异。方法  选取Sprague Dawley大鼠136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8只,其他4个组为腹腔SM组、腹腔丙二醇对照组、气管SM组、气管丙二醇对照组,每组32只。腹腔SM组腹腔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6 LD50=8 mg/kg),气管SM组气管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8 LD50=2 mg/kg),正常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电镜观察,判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①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②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ax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升高(P <0.05);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cl-2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降低(P <0.05)。③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④电镜显示,染毒72 h,腹腔SM组和气管SM组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凋亡细胞形态特征为上皮细胞膜附着的微绒毛断裂缺失,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模糊,粗面内质网表面附着的核糖体脱离,并游离于细胞质中。结论  SM经腹腔和气管染毒致大鼠急性肺损伤,通过内源性通道引发细胞凋亡调节异常,SM经腹腔染毒大鼠各项细胞凋亡指标比经气管明显升高,推测可能与SM腹膜腔的快速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胆固醇结石症患者与正常人胆汁骨桥蛋白(OPN)抑成核活性及浓度的差异。方法  利用超速离心法结合凝胶电泳从胆固醇结石症患者及正常人胆汁中分离、纯化OPN蛋白。通过HOLAN法测定两组OPN的成核时间及成核活性。通过ELISA法检测胆固醇结石症患者与正常人胆汁中OPN浓度差异。结果  胆固醇结石症患者胆汁OPN蛋白较正常人具有较短的成核时间[(17.7±1.07)d vs (20.4±1.90)d],较弱地抑制胆固醇结晶成核活性;且胆固醇结石症患者胆汁OPN蛋白浓度低于正常人胆汁OPN蛋白浓度[(69.60±5.41)ng/ml vs (82.08±5.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胆固醇结石症患者胆汁OPN蛋白抑制胆固醇成核活性较弱、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