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SP提供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15年3月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的12例颈椎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4个月。发病部位:C_2 2例,C_3 4例,C_4 2例,C_5、C_6 1例且为复发病例,C_73例。根据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8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或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7例,B^D层5例。术前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5例。5例椎动脉被侵袭,其中4例单侧累及,1例双侧累及;病变累及单椎节11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1例。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8~9.3 h,平均7.2 h;术中出血量1 100~2 600 mL,平均1 600 mL。1例C_5、C_6复发SP患者术后1周出现食道瘘,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无大血管损伤(特别是椎动脉),膈神经、喉上、喉返神经损伤,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8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VAS评分由术前(6.7±2.7)分减小至(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P=0.014)。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9、37个月复发,均行辅助化疗,其中1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术后4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术后4年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予以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颈椎SP的主要手段,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降低颈椎SP复发率,并能缓解脊髓压迫症状,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展到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接受个体化治疗,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5例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1例,E级3例;Tomita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均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采用前路钛网并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即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对所有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3.2个月;手术时间320~480 min,平均394 min;术中出血量600~2 500 m L,平均1 460 m L;术中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大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不张,引起发热,经过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拍背化痰,积极有效抗炎治疗后恢复。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皮肤切口愈合不良,二期清创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Frankel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D级,C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3例神经功能仍保持E级。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放疗2.5~3.0个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4例下颈椎原发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后联合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并随访下颈椎植骨融合率。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54个月。术前和术后颈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43±1.60)分和(2.00±1.30)分,术后疼痛显著缓解(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按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rate of the improve JOA score,RIS)达63.8%。根据Frankle分级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可改善1~2级。术后随访1年内植骨融合率达92.8%。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可最大可能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65.2岁;累及胸椎10例,腰椎14例,均为单节段病灶。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5.4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2 000~4 500m L,平均3 200 m L。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6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5.3个月(11~72个月);其他16例患者存活,随访中无内固定失效。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比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且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1例,C4~52例,C5~64例,C6~7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14例,D级22例,E级5例。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4~10.8 h,平均(6.9±1.3)h,术中出血量1 440~2 430 ml,平均(2 050±107)ml,围术期内无死亡,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3例,D级5例,E级42例,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患者行走功能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稳定,植骨融合满意。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的9例患者得到完全恢复。有1例骨母细胞瘤和2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局部复发。结论根据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的病症特性,实施相应的全脊椎切除术和合理的脊椎稳定性重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26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血管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15~69岁(23.0±4.5岁),单发性血管瘤6例,多发性20例,责任节段位于颈椎6例,胸椎18例,腰椎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5例,D级18例,E级2例,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Ⅰ级5例,Ⅱ级15,Ⅲ级6例。18例术前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8例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减压、椎体成形、内固定术11例;病椎切除、重建术15例,其中前路椎体肿瘤切除减压重建术6例,后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8例,一期前后路枢椎肿瘤切除重建1例。随访评估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控制效果、脊髓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重建等。结果:病椎切除组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27±4137ml,减压加椎体成形组11例情况出血量为1355±703ml。1例术后胸腔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时间12~194个月(75±51个月),共4例出现肿瘤进展,3例为后路减压术后,2例再行病椎切除,1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例为枢椎血管瘤,生育后肿瘤复发进展,行后路减压和放疗,恢复良好。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3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均行内固定翻修术。26例患者术后半年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22例。结论: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病椎切除能较好控制肿瘤,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多;姑息减压结合椎体成形术能挽救脊髓功能,但有肿瘤复发风险,复发后再行病椎切除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中段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0例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采用前路病椎椎体切除减压、钛网加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术后,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随访复查影像学颈椎稳定情况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7.5+0.7和1.7+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4例,d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1-2级。结论前路椎体切除,钛网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中段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患者具有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优点,且取得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96例,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18~50岁,平均33.6岁;依据伤情按手术方式非随机分组,分为前后路组给予前路或后路减压、前后路固定手术治疗;单纯前路组给予前路减压及固定;单纯后路组给予后路减压及固定,观察疗效。术前Frankel分级A级12例,B级17例,C级27例,D级32例,E级8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均在术后4.2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术中无血管、神经、食管、硬脊膜损伤。术后无假关节、骨不连、骨吸收发生,无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90例(9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低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能更好的充分减压、坚强固定,为脊髓恢复创造条件,值得临床推广。但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手术风险会增大,应根据患者具体伤情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在颈椎骨折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6~2005年对22例颈椎骨折椎管前方占位脊髓损伤患者在颅骨牵引颈丛+局麻下行颈前路伤椎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嵌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术后三日死亡1例。其余病例术后拍片相邻椎间隙高度恢复,5个月后植骨融合。Frankel A级12例中1例脊髓横断损伤,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余11例术后感觉平面下降3-4cm,提睾反射恢复,但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大小便,腱反射未能改善。Frankel C级4例,D级4例术后均有1级以上提高。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颈脊髓不全损伤(FrankelC级和D级)术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颈脊髓完全损伤(Frankel A级)虽不能恢复脊髓有用功能,但由于重建了颈椎的稳定,术后早期即可带颈托坐起,避免了卧床较久易出现的并发症,同保守治疗相比,死亡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34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13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9例,单侧小关节脱位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0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8例,C级12例,D级5例,E级3例。其中单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28例,单纯后路侧块钢板固定3例,前后路联合固定3例。结果随访4-25个月,平均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和骨不连发生。94.1%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Frankel分级提高1-2级。结论采用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大部份的病例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受伤部位:C_3损伤2例,C_4损伤6例,C_5损伤7例,C_6损伤5例,C_7损伤3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法,A级11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2例。随访时间7个月~4年7个月,平均2年9个月。结果23例中优良6例,显效13例,差4例,有效率82.6%,植骨融合率100%。术中无损伤神经血管、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外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点是:在进行后方减压的同时能进行坚强的内固定;适用于伴有后方结构损伤的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颈椎结核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8例颈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最小5个月,最大3岁,平均年龄1岁7个月。1例为枢椎结核,7例为下颈椎结核。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3例。神经功能:Frankel C级2例,D级2例,E级4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8°。术前三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融合术;一年半以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40~90min,出血量为30~12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所有结核病灶均骨性融合,无局部病灶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无排斥反应。神经功能:2例Frankel C级,2例D级,末次随访时均为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可实现治愈结核、维持颈椎稳定性及恢复神经功能,是治疗婴幼儿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联合减压结合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同期行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及经颈后路椎板碎块摘除或单开门减压、椎管探查、侧块钉棒内固定术。结果 38例获得平均随访15.6个月。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植骨术后4~6个月融合,无颈椎失稳、钛笼下沉等并发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术前A级8例,B级4例,C级26例;术后1年A级6例,C级3例,D级6例,E级23例。JOA评分:术前0~7(4.60±0.72)分;术后1年0~17(12.80±1.21)分;JOA评分恢复率为(48.14±4.72)%。结论颈椎前后联合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能充分解除颈脊髓压迫,稳定颈椎恢复颈椎正常解剖结构,使颈脊髓在相对稳定环境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