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目的 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 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4、8.3、20 μmol/L 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和 10 cm 肠段吸收百分比 (10 cm % ABS) 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不同质量浓度 (4~20 μmol/L) 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 Peff* 和 10 cm% ABS 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金丝桃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金丝桃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正辛醇-水体系中,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log P为0.43;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质量浓度为5、10、20 μg/mL的金丝桃苷在大鼠肠道内均有较好的吸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金丝桃苷吸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摇瓶法能准确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由此推测的体内吸收情况通过大鼠肠灌流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芍药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探讨芍药苷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肠外翻模型,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芍药苷溶液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同时观察加入聚山梨醇酯-80和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20~120 mg·L-1内,芍药苷吸收未饱和,呈线性吸收,在低质量浓度下空肠与回肠吸收速率无明显差异,中、高质量浓度时回肠吸收速率要高于空肠,2 g·L-1的聚山梨醇-80对空肠吸收有促进作用,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 芍药苷在小肠外翻模型中吸收遵循一级动力学,芍药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有差异,芍药苷是p-糖蛋白的底物,聚山梨醇-80有利于提高芍药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促吸收效果,探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检测在相同给药质量浓度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不同给药质量浓度下空肠肠囊内的药物浓度;并比较相同质量浓度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吸收效果。结果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不同肠段中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但吸收差异很小,即十二指肠至回肠均是玳玳黄酮的有效吸收部位。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质量浓度分别为3.6、7.2、12.0 mg/mL时,在空肠段的吸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结论 大鼠小肠上中段是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吸收部位;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可显著改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难溶性一氧化氮供体药物ZLR-8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及喷雾干燥乳剂对ZLR-8肠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ZLR-8的含量,计算ZLR-8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考察ZLR-8浓度、肠循环液pH对肠吸收的影响,并对ZLR-8混悬液与ZLR-8喷雾干燥乳剂的肠吸收进行比较。结果: 以喷雾干燥乳剂给药,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1 h后对ZLR-8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23.54±1.40)%,(15.95±0.09)%,(12.30±0.74)%,(3.98±0.12)%,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48 6±0.046 0),(0.143 7±0.036 0),(0.069 2±0.001 3),(0.020 8±0.000 4) h-1,各肠段吸收特性有极显著性差异。ZLR-8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影响,但吸收量与浓度线性相关;肠循环液pH显著影响肠吸收,ZLR-8在pH 5.4~7.4时有较好吸收;与混悬液相比,喷雾干燥乳剂极显著性增加大鼠肠吸收。结论: ZLR-8混悬液仅在小肠有微弱吸收,在其他肠段无明显吸收;喷雾干燥乳剂在各肠段均有明显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极显著性地提高了ZLR-8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肠吸收特性。方法 在考察淫羊藿苷元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以油酸乙酯为油相,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丙三醇为助乳化剂制备淫羊藿苷元自微乳,采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稀释后所得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初步分析其肠吸收特性。结果 所制备的淫羊藿苷元自微乳稀释后,微乳平均粒径为55.6 nm,Zeta电位为?30.8 mV,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3.52±0.3)×10?6 cm/s。结论 淫羊藿苷元自微乳制剂稳定,体外研究显示自微乳系统能够促进淫羊藿苷元在肠道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连翘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建立连翘苷大鼠小肠吸收模型,HPLC测定连翘苷的含量,分别进行大鼠小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个肠段、不同浓度吸收特性研究,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吸收促进剂吐温-80对连翘苷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 连翘苷浓度为10,20,40 μg·mL-1 3个浓度时,吸收速度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通过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加入盐酸维拉帕米和吐温-80的小组与正常组相比,吸收速度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连翘苷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连翘苷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8.
崔莉  张振海  孙娥  钱浅  贾晓斌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2):2412-2416
目的 研究在柚皮苷酶解液中加入聚山梨酯80后辅助酶解制备柚皮素。方法 将聚山梨酯80加入柚皮苷酶解液中,以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聚山梨酯80的质量浓度、pH值、温度、酶与底物的质量比、底物质量浓度及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采用1H-NMR、13C-NMR鉴定水解产物。结果 柚皮苷在最佳酶解条件下(聚山梨酯80质量浓度5 g/L、pH 4.0、温度37 ℃、酶与底物的质量比0.6、底物质量浓度30 mg/mL和反应时间12 h)的转化率为(97.4±1.2)%,远大于未加聚山梨酯80时柚皮苷的转化效率(56.7±1.4)%;反应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72.25,核磁共振谱证实产物为柚皮素。结论 在柚皮苷酶解液中加入聚山梨酯80后酶解制备柚皮素,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底物质量浓度、减少酶用量,从而显著提高转化效率。该工艺简单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郏征伟  毛秀红  陈钶  王柯  季申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2):2070-2074
目的 以β-环糊精为流动相添加剂,拆分积雪草药材及其总苷中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建立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的定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积雪草总苷的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方法 采用 Dikma DiamonsilTM C18 (250 mm×4.6 mm, 5 μm)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 mmol/L β-环糊精溶液 (24∶76);柱温 30 ℃;体积流量 1.0 mL/min;检测波长 205 nm;理论塔板数按积雪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 4 000。结果 β-环糊精的加入很好地分离积雪草药材及其总苷中的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满足了定量分析的要求,其中有效成分羟基积雪草苷和积雪草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0.181~18.1 μg (r=0.999 98) 和 0.195~19.5 μg (r=0.999 98) ,积雪草药材的平均加样回收率 (n=9) 分别为 101.2% 和 101.6%,积雪草总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 (n=9) 分别为 100.3% 和 99.3%,11 批次的积雪草总苷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中确定 6 个共有峰作为定性的指标峰。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积雪草药材及其总苷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积雪草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试验,利用HPLC法测定积雪草苷的量,分别研究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对积雪草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25~100μg/mL,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各肠段的Ka和Papp有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0.0298±0.0043)、(0.0365±0.0076)、(0.0335±0.0081)、(0.0070±0.0015)min-1,Papp分别为(3.42±0.63)×10-3、(4.02±1.07)×10-3、(3.79±0.77)×10-3、(1.72±0.43)×10-3cm·min-1.结论 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积雪草苷的Ka和Papp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1.
吐温-80对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经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浓度吐温-80对肠粘膜P-gp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体外扩散池评价罗丹明123(R123)经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的经时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透过量和透过系数,并测定不同浓度吐温-80对R123和荧光素钠经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R123和荧光素钠在接受室中的浓度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R123经肠道粘膜的透过性存在部位差.即以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次序透过性依次减少.另一方面,R123经肠道分泌方向的透过性显著地高于其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低浓度的吐温-80具有增加R123经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但实验浓度的吐温-80对荧光素钠的肠道转运没有影响.结论 低浓度的吐温-80可通过对P-gp功能的抑制而用于改善受P-gp介导药物的吸收,有望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萘普生钠在大鼠的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明萘普生钠在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 ,以期对药物的长效缓释制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 ,研究了萘普生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萘普生钠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 ,吸收速度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 ,吸收速度常数依次为 0 .5 96、0 .5 3 6、0 .3 78、0 .14 6h- 1 。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药物的吸收窗为结肠以上部位。结论 萘普生钠的吸收窗比较长 ,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而结肠的吸收速度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 3 10 ,这又提示设计萘普生钠日服一次的缓释制剂时 ,最好能延长制剂在胃肠道上中部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肠道自发荧光微生物在肠道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Kinetics 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荧光检测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SD大鼠肠道内自发荧光微生物在肠道内的分布位置进行检测和评估。先对体外培养的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进行荧光检测,然后在同一检测条件下分别对大肠杆菌的分布位置进行检测。扩大荧光检测激发光波长范围,去除饲料和粪便等外来自发荧光物质的荧光背景,分别检测出生3、14 d和60 d的SD大鼠肠道内自发荧光微生物的分布。结果 大肠杆菌在485~535 nm激发波长范围内能发荧光。大肠杆菌在出生3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少量分布于回肠;在出生14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和盲肠,少量分布于回肠;在出生60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回肠内,少量分布于空肠、结肠和盲肠内。扩大荧光检测激发光波长范围后,自发荧光微生物在出生3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回肠,其次是胃;在出生14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其次是盲肠,少量分布于回肠和空肠;在出生60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回肠和盲肠。结论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自发荧光肠道微生物,对研究肠道微生物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肠道内的分布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为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和经胃肠道给药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尼扎替丁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机理。方法运用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注液中药物和酚红的浓度,计算尼扎替丁在各部位的吸收参数。结果尼扎替丁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吸收都较差,吸收速率常数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不同浓度尼扎替丁循环时,吸收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尼扎替丁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其吸收机理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李林  张琼  杨志建  陆阳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1):2265-2269
目的 研究葛根素肠道吸收的机制,探讨提高其肠道吸收的方法。方法 改变实验时间、温度及药物质量浓度,考察葛根素在Caco-2细胞中的转运特性,并考察不同的吸收促进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被动扩散是其跨膜转运的主要机制;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破坏Caco-2单细胞层的完整性,提高葛根素转运;聚氧乙烯月桂基醚(Brij 35)、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分离乳清蛋白对葛根素转运有促进作用,但不影响Caco-2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通过可逆性地降低TEER,促进细胞间转运,提高葛根素的膜渗透性。结论 葛根素的膜渗透性低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不同吸收促进剂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其膜渗透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桂皮醛在大鼠离体小肠中的代谢转化特性及黄连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 RP-HPLC 法测定桂皮醛及其代谢产物肉桂酸;考察不同浓度桂皮醛在大鼠离体小肠提取液、小肠组织匀浆液中的代谢动力学及黄连对其代谢的影响。结果 桂皮醛在各种大鼠离体小肠液中均可被迅速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肉桂酸;小肠各提取液对桂皮醛的代谢速率存在差异;桂皮醛浓度越低,代谢速率越快;黄连对桂皮醛的大鼠小肠代谢存在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桂皮醛在大鼠小肠中可迅速被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肉桂酸;黄连对桂皮醛代谢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 poir,RAP)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的含量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灌流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药物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02±0.25)、(3.42±0.62)、(3.22±0.91)和(2.91±0.92)。[结论]粗叶悬钩子在小肠上段吸收良好,总生物碱中多种成分在肠段可能发生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