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历史悠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使用"圣散子方"治疗寒湿瘟疫取得辉煌战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亲临武汉一线,通过对当地气候、地理的观察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实际诊疗,在国内首先明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并为此创立了"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广泛运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尤其在仝小林院士所推行的防治新冠肺炎"武昌模式"中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两张名方的学习,并从疫情背景、创制过程、治则治法、药物方解、使用方法等方面对两张名方进行对比解读,加深对"寒湿疫方"的理解与运用,以期作为当代中医防治"寒湿疫"的核心成果,"寒湿疫方"能受到广泛重视与借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寒湿疫"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基本病机以"湿热毒瘀"为主。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瘟疫范畴,"疫毒"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肺脾气虚、寒湿"状态"为其发病基础,气化"顿滞"为病传关键,中医治疗以救治肺气为基本原则,分期分层,辨证用药,疗效显著。现将吉林省中医干预治疗的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道以"寒湿疫"理论为指导,运用温阳健脾、化湿解表、补气升陷、回阳救逆之法治疗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各1例,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王檀教授为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吉林省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首席中医防疫专家,于2020年2月17日率领团队入驻雷神山医院。王檀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根据己亥(公元2019年)年下半年运气特点,结合武汉这一区域时空环境气化失序的具体表现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特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归于中医学"疫毒"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腠理、脾胃,后期累及于肾;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疫毒侵袭;发病基础在于易感人群体内环境处于气化顿滞,即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这也是正气不足的集中表现;病机关键是疫毒与寒湿搏结于肺,机体气化顿滞,肺体用受损,肺络痹阻。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瘀、痹,病程缠绵,寒湿因疫毒迅速湿化、热化,甚至化火成毒,因此需要始终围绕寒湿疫毒进行论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即气化顿滞--肺脾气虚,寒湿内盛的状态,促进疾病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各地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分型,探究其用药规律,为更好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优势及评价其治疗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针对COVID-19开展的成组病例分析、回顾性病例分析及病例对照等相关研究,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频次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COVID-19的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结果:COVID-19证型中,寒湿郁肺证居首位,占比为10.1%;其次为湿热蕴肺证,占比为8.2%;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和湿阻肺胃证分别占比为8.0%、5.0%和4.6%,治疗的药物多性温、寒、平,味辛、甘、苦,入肺、脾、胃经,组方以苦杏仁-麻黄、杏仁-石膏、桔梗-甘草、半夏-陈皮等配伍为主,以麻杏甘石汤、达原饮、藿朴夏苓汤等为基础方加减以发挥宣肺散寒、清热解毒、燥湿理气等功效。结论:综合COVID-19证型与用药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乃至病程进展规律,为中医药防治COVID-19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中医经典文献有诸多关于疫病防治理论,为本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笔者认为本病的直接病因是感受"疫戾之气",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外与己亥年的运气背景有关;早期的基本病证为寒湿闭郁脾肺、邪热内郁,治则当温散寒湿为主,兼以透热袪邪;若失治误治,病情则易化热化燥,传入阳明,治疗方向应迅速调整,在温散寒湿基础上加大清热解毒力度,或以清热解毒通腑为主;祛湿透邪、健脾宣肺贯穿始终。同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中医预防方药及生活调摄方案,为新冠肺炎提供有效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湿毒疫"范畴,根据目前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瘟疫相关理论,总结其病因为湿毒之邪,病位在肺,累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西医以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支持等治疗为主,中医以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为主,临床采取中西协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郑彩霞  聂伟  汪严  刘洋  于盼  张念志 《新中医》2021,53(10):187-191
"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温疫论》一书提出的当时传染病(疫病)病因,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从湿毒致病的特点探讨COVID-19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湿毒有重浊黏滞缠绵的特点,表现在临床症候群和病程较长等方面;肥人多有阳虚湿盛的体质,感病后易导致疫毒内陷变生诸证而发为重症;防治原则提出应以化湿排毒为主,同时当顾脾胃、护津液;预防上重视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方法,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邪毒侵袭,且要因地、因人、因时、因证制宜,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更要注重"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并指出认识及解决湿毒邪气的问题是COVID-19防治的关键;使中医药在本次防疫治疫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发挥中医药防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证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病的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并从新冠肺炎的辨证体系、用药特点、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指...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王檀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结合吉林省地域特点,以解肌清热、宣肺化痰之法,从"内外通达"角度治疗新冠肺炎,疗效显著.通过介绍2则该法治疗新冠肺炎病案,以期理清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论治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全面系统研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对新冠肺炎预防及诊疗方案和知名中医专家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诊疗方案,知名中医院士及专家临床等公开发表的观点,整合归纳总结,进行述评。结果该病属于中医"温疫""瘟病""疫疠"的范畴,疾病早期的患者多为轻型,多为素体脾虚患者,以感受湿邪疫毒之气为主,常多见湿重,对于寒湿还是湿热为患,有一定的分歧。治疗上以调理肺脾,健脾祛湿为主。疾病中期的患者,多考虑为素体内热或者湿郁化热,湿毒热充斥肺脏,损伤肺络,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如果病情进展,内陷心包,出现坏病,内闭外脱。需要中医"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急救。治疗后的恢复期患者常表现为脾虚湿盛,气阴两伤,需要益气养阴,健脾利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湿"邪为主,感受疫戾之气为其病机,而脾肺是主要病位。治疗上,化湿是贯穿治疗始终,全程都要固护脾胃阳气,勿伤中气。  相似文献   

16.
孙钢  陈江 《江苏中医药》2020,52(4):87-90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以湿毒为疫,病机多为寒湿或湿毒郁肺、湿热蕴毒闭肺,危重者毒瘀内陷致阳竭外脱,治疗应注重辟秽化浊解毒,寒湿内郁者当温阳散寒、宣肺利湿,湿热蕴毒者当清热化湿、泻肺开闭。临床以伤寒经方与温病学方药为主的融合应用,已初步提示在退热、症状和影像学好转率、减少重症转化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医药对新冠肺炎重症的防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伤寒杂病论》主要针对寒湿立法,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可以合理使用经方.本文通过介绍3则经方治疗新冠肺炎病案,以期厘清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为经方用于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高级别专家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并多次修订。国家方案从第三版开始纳入中医部分,参与指导疫情的中医药防控。各地区也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和人群特点,发布了本地区的新冠肺炎中医诊疗、预防方案。广大中医药专家学者也为疫情的防控献言献策。现有方案表明,本次疫情病因以"湿"为主。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思路,发现各方案之间虽表述有异,但基本都提倡分期辨治,病性可归纳为湿、毒、瘀、虚、闭脱,诊疗核心是立足湿疫,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各方案的差异恰好也体现了中医三因制宜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属于中医“疫病”“疫毒”“温疫”范畴。自古以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亦占据着重要地位,全国各地都纷纷提出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方案。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在此次疫情的防治方案中高频出现,应用较广,防治新冠肺炎效果显著。从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金银花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现状和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作用入手,探讨金银花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传承千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疗效的安全性中有着极大的优势.我们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湿热浊毒之疫气,病位在肺,涉及中焦脾胃,其主要病机为"湿、热、毒、瘀、闭",主要治疗原则为芳香辟秽,分消走泄,宣畅气机,驱邪外出,祛湿贯穿治疗始终.全程贯穿着湿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