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病人,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互轨自锁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Ⅱ(ALPFⅡ)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人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15例伴有神经损伤者,除1例C级无恢复外,其余14例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10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固定可靠,融合率高,疗效满意,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18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寰枢椎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单纯固定融合14例,加行颈椎管成压术者4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8(1.8~3.6)h,平均出血量380(150~680)ml,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18例患者获得6月~3年随访,获得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寰枢椎保持复位位置;术后脊髓功能(JOA17分法)改善率82.3%,其中优12例,良4例,有效2例。结论经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寰枢椎进行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一次完成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共治疗寰枢椎脱位21例,男14例,女7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齿突游离小骨6例,横韧带断裂4例。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2000年修订):C级3例;D级12例;E级6例。结果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2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5例;E级16例。无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结论与传统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相比,本术式操作简便易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且能够在术中对寰枢椎进行加压复位,有利于提高术后临床疗效。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9.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1—2013-05对7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及脊髓神经的损伤。所有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理想,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2~5岁学龄前儿童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5年8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学龄前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4~60个月,平均39.8个月。患儿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5例患儿有颈髓压迫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和伸屈动力侧位X线、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麻醉后行颅骨牵引手法复位,对于可完全复位及部分复位的13例患儿,行俯卧位后路手术;对不能复位的2例患儿,先前路松解再翻身行后路手术。直视下置入寰枢椎螺钉,并完成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早期5例患儿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后期8例患儿行异体骨植骨,另2例患儿未植骨。结果 15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共置入54枚螺钉,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9枚,寰椎侧块螺钉3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2枚,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80 m L;手术时间80~200 min,平均110 min。所有患儿随访6~60个月,平均32.6个月。患儿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无明显颈部疼痛症状,无明显活动受限。5例术前神经功能异常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自体髂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异体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6~9个月,平均7.3个月。结论对寰枢椎明显脱位的学龄前儿童可以考虑施行后路寰枢椎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常规直径3.5 mm的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可以用于大多数2~5岁学龄前患儿寰枢椎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8年2月年—2013年6月,本院采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寰枢椎的稳定性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67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3.48±1.0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52±0.60)分;NDI术前5.83±1.40,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78±0.80。ASIA分级术前E级15例,D级9例,C级1例;术后1例C级患者改善至D级;9例D级患者,8例改善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仍为D级。21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例延迟融合,2例不融合改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安全、有效,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时须慎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3.
林佩达  郭翔  倪斌 《中国骨伤》2019,32(9):819-823
目的:评估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使用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2月至2019年2月8例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致寰枢椎脱位学龄期儿童,男6例,女2例;年龄9~12岁;均为急性损伤,其中高位摔伤4例,车祸伤2例,运动伤2例;寰齿间距5~8 mm。8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麻木及颈椎旋转功能障碍,其中2例伴有神经压迫,ASIA分级D级。术前C1,2角平均20.7°~23.4°。所有患儿接受颅骨牵引,并在完全复位或寰枢椎基本复位后接受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寰齿间距,ASIA分级及C1,2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获随访,时间8~156个月。临床和放射学随访显示,寰枢椎关节完全缓解,复位满意,关节融合稳定。未观察到与此技术相关的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前患儿的JOA评分、SAC、NDI、C1,2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2例ASIA分级D级患儿恢复到E级。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操作简便,出血少,稳定性强,植骨融合率高,是学龄期儿童急性Ⅰ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5例,齿状突骨折7例,Hangman骨折6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10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有高位颈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手术方法:单纯改良Magerl术7例,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6例,前路C2.3间盘切除、植骨Zephir钛板内固定4例,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2例,前路经口咽松解复位加改良Magerl术4例、加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3例,经枢椎椎弓根的枕颈融合术3例。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11-38个月),29例均达解剖复位,均获骨性融合或愈合。对其中18例术前有脊髓损害患者采用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准确判断造成寰枢椎不稳定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个体化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个体化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4~71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发育性34例,外伤性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术,其中,采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4例,采用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28例,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改良Gallie法5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板螺钉7例,组合钉棒内固定18例。根据病情、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外固定及制动时间。其中,8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治疗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2例,C级48例,D级29例,E级9例。 结果 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得到很大改善,91例获得骨性融合,7例发生延迟愈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2例,D级32例,E级53例。手术操作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术式,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