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影响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顸后因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本院89例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体、诱导缓解方案、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89例患者1—42个月随访(中位24个月)的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50.0±2.3)%,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47.0±1.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表达CD56、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为影响中国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D56表达、获得缓解所需时间、amll/eto融合基因变化以及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是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aml1/eto阳性AML成年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RQ—PCR)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法监测患者骨髓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及动态变化。结果:初发32例患者中28例(87.5%)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其中长型(L)19例(67.9%),短型(S)9例(32.1%)。23例(82.1%)患者初次诱导后完全缓解,其中L型18例(94.5%),S型5例(55.6%),L型完全缓解率优于S型(P〈0.05),而复发率和病死率均低于S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的28例完全缓解患者,4例分子学复发,其中1例发生于第一次完全缓解后3个月,诱导缓解治疗后达第二次完全缓解,随后3个月再次分子学与血液学复发,再次诱导后达第三次完全缓解;3例在第一次完全缓解后3、4个月复发,经1疗程诱导后缓解,随访结束时生存期已达24个月。结论:APL初诊时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的预后。在完全缓解期定期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及时治疗,避免血液学复发。  相似文献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PML-RARα融合基因作为标志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患者体内病毒的状态,探讨预测APL复发风险的方法.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定量检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方法,对25例处于初诊、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复发等不同阶段的APL患者进行了PML-RARα融合基因的定量检测,并对其中6例患者的MRD状态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患者初诊、CR和复发状态的PML-RARα基因对数值(lg)水平,结果 显示有统计学意义(x2=6.847,P<0.05);随访期患者的PML-RARα对数值(lg)水平变化较大:初诊时较高(-0.61±0.79),CR时下降(-1.31±0.62),复发时又出现上升(-0.57±0.44),提示若该患者在CR时的对数值呈现上升趋势,患者复发的机率大.结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Q)-PCR技术定量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对监测APL患者MRD状态具有临床适用性,随访期的MRD动态追踪监测具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情况,探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一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检测5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标本ber—abl融合基因。结果52例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8例,其中be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7例缓解,CR率为38.9%;阴性者27例缓解,CR率为79.4%。对34例缓解患者进行短期随访,共有13例复发。7倒诊断时ber/abl(+)的缓解期患者,证实仍有6例存在bcr/abl残余克隆。此6例CR期有MRD存在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全部复发。而27例缓解期不存在MRD的患者有7例复发。MRD阴性者复发率为25.9%,MRD阳性者复发率为100%,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有助于ALL病情观察;对于缓解期患者MRD的检测,增加了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基因芯片在儿童白血病8种常见融合基因检测中的应用。采用多重巢式RT-PCR结合寡核苷酸芯片方法对84例临床收集的白血病标本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此芯片可以从患者骨髓样本RNA中准确检测到阳性参照序列以及与融合基因相对应的特异基因片段。84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中,31例(36.90%)具有8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包括te1/am11、e2a/pbx1、bcr/ablp190、bcr/ablp210、m11/af4、am11/eto、pm1/rarα、cbfβ/myh11。芯片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和RT—PCR方法相当。结论:采用多重巢式RT—PCR结合寡聚核苷酸芯片方法,可快速并同时筛选出8种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为儿童白血病危险分层、治疗选择、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此种方法应用于筛查初治白血病儿童融合基因表达时优缺点并存,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5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找到染色体易位,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8;21)(q22;q22)。这种易位使21号染色体上的aml1(runx1)基因与8号染色体上的eto(mtg8,runx1t1)基因相互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最初对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着重在造血转录激活因子AML1转化为白血病抑制因子,在靶基因调控水平上阻碍髓系细胞分化,aml1/eto融合基因在造血分化过程关键点抑制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造血转录因子。目前认为,t(8;21)染色体易位及二次突变引起造血干细胞减少的系别限制性及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引发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aml1/eto融合基因及其剪接变异体在调控干细胞更新、阻断造血分化及与各造血系统特异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bcr/abl融合基因融合位点基因片段。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K562细胞株总RNA作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包含Bcr/abl(b3a2)融合位点基因片段。将RT—PCR物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pEGFP—N3的下游,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JM109大肠杆菌,用PCR初筛,将PCR扩增阳性的重组子用EcoR Ⅰ和BamH Ⅰ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的测定。结果:扩增出470bp的Bcr/abl融合位点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GFP—bcr/abl,酶切产物的大小分别与预期相符。结论:成功地扩增bcr/abl融合位点基因片段及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bcr/abl,为在体外表达重组bcr/abl蛋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STR PCR联合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RT PCR定性检测技术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对接受allo HSCT的 2 4例CML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变(MRD)的动态检测 ,对供体细胞嵌合率 (DC)采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 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对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采用巢式RT 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 :移植后长期处于完全供体细胞嵌合状态(FDC)即DC≥ 95 %的患者bcr/abl均转为阴性 ,MRD消失 ;稳定混合嵌合状态 (MC)即 90 %≤DC <95 % ,并且bcr/abl阴性的患者 ,也可达到分子水平的缓解并长期生存 ;但是bcr/abl的阳性结果并不总是与复发相关 ,只有当DC进行性下降 (DC <90 % ) ,而同时bcr/abl阳性时 ,才有复发或植入失败的可能 ,对该类患者应尽早实施临床干预性治疗。本研究中有 5例患者出现DC下降和MRD阳性 ,其中 3例为分子水平复发 ,1例为细胞遗传学水平复发 ,1例为植入失败。结论 :STR PCR在敏感范围内 ,其结果与RT PCR的结果符合率高 ,两种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检测MRD高度敏感的手段 ,可检出allo HSCT后发生分子生物学或细胞遗传学复发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自身淬灭探针技术建立一种能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CML的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微量残留白血病(MRD)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方法用逆转录PCR方法(RT—PCR)扩增K562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A-T克隆法构建定量标准模板;设计自身淬灭荧光引物(探针),建立自身淬灭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方法(FQ—RT—PCR),并对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灵敏度、重复性、稳定性进行检测;然后检测临床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bcr/abl mRNA。结果建立的FQ—RT—PCR方法可检测10copies/μl的bcr/abl重组质粒,并能从10^5个正常细胞中检出1个白血病细胞,该方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1%、6.1%,线性检测范围为10^2-10^9copies/μl。25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4.50×10^4[(0.45—89.00)×10^4]copies/μg RNA,其中11例慢性期初诊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5.45×10^4[(2.95—19.30)×10^4]copies/μg RNA,6例急变期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13.00×10^4[(4.10~89.00)×10^4]copies/μg RNA,8例慢性期治疗后复查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2.35×10^4[(0.45—5.12)×10^4]copies/μg RNA,CML急变期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慢性期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41,P〈0.05)。PCR产物经电泳分析,其中21例CML患者为b3a2型,4例CML患者为b2a2型;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1例有bcr/abl mRNA表达,为b2a2型。结论所建立的基于自身淬灭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特异、重复性好,结果用拷贝数表示,准确可靠,利于标准统一。可广泛用于CML的诊断、疗效观察以及MRD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初诊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R)后给予3~4个疗程巩固联合化疗,达分子生物学缓解后用ATRA和巯嘌呤(6-MP)+甲氨蝶呤(MTX)交替维持治疗2年,在完成巩固治疗后及随后的4~5年用筑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定期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共81例APL患者,75例(92.6%)达到CR,早期死亡(ED)率6.6%,ED患者确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早幼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R者(P〈0.05)。65例(80.2%)患者接受了诱导缓解后巩固化疗,60例(92.3%)患者在3个疗程化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3例(4.6%)患者第4疗程结束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中位随访21.2(8.0~64.0)个月,血液学复发6例,复发率9.2%。Kaplan—Meier分析5年总生存(OS)率(86.6±4.6)%。65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后巩固化疗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为82.7%。COX回归分析表明白细胞增高(〉10×10^9/L)为影响患者OS的惟一不利因素。结论经系统治疗80%以上的APL可望获得长期无复发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Q-RT-PCR)检测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的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评价其在疾病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设计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RQ-RT-PCR法对各种融合基因转录本和ABL阳性模板进行扩增,并检测177份白血病标本的转录本含量,同时做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 RQ-RT-PCR法最低可检测到10个拷贝/μl的阳性模板,但重复性较差,而(10^8~10^2)拷贝/μl的重复性良好,正常对照无扩增信号.与细胞遗传学相比,RQRT-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对白血病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对12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的MRD随访监测表明:患者体内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含量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随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并且早于细胞遗传学预测疾病复发.结论 RQ-RT-PCR方法更敏感、可靠,与疾病的关系更密切,可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和MRD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方法,并检测AP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评价MRD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RQ-PCR对96例AP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1)RQ-PCR与传统巢式PCR(RT-PCR)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RQ-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水平的敏感性高于RT-PCR。(2)RQ-PCR可对PML/RARa融合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监测患者的PML-RARa融合基因拷贝数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初诊时较高,有效治疗后迅速下降,复发时又出现上升,提示若患者在完全缓解(CR)后PML/RARa融合基因拷贝数呈现上升趋势,其复发机率大。结论 RQ-PCR检测作为AP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以判断治疗效果,预测疾病复发,早期给予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混合谱系白血病(MLL)的相关融合基因MLL-AF9的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价值。应用RQ-PCR精确地定量检测433例初治AML患者中11例舭L-AF9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表达水平,分析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显示:患者MLL-AF9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初诊时为(1.3-55.28)%;5例单纯化疗患者之中有2例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至第2疗程开始前,该融合基因表达水平〈0.1%,2例全部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且存活;3例MLL-AF9融合基因≥0.1%,均未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且仅1例存活。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有4例在移植前1个月内该融合基因表达水平〈0.1%,全部患者存活且无复发;2例≥0.1%,均在移植后复发、死亡,且在骨髓细胞形态学复发前1个月内该基因表达水平均≥0.1%。结论:RQ-PCR检测MLL-AF9融合基因可以反映患者MRD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内在相关性,是检测预后的良好指标。此外,RQ-PCR可能有早期检测分子生物学复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初诊白血病患者常见分子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实时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常见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评价其在疾病诊断和微量残留病(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设计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RQ-RT-PCR法对常见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AML-ETO、PML-RARα)和abl阳性模板进行扩增,检测20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转录本含量.结果 初诊白血病患者中的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以绝对量表示,bcr-abl转录本b3a2或b2a2型拷贝数为47 614.63,bcr-abl转录本e1a2型拷贝数为98 847.53,AML1-ETO转录本拷贝数为300 029.51,PML-RARα转录本拷贝数为25 506.28.以abl校正拷贝数(NCN)表示相对量,bcr-abl转录本b3a2或b2a2型为1.05、bcr-abl转录本e1a2型为0.91、AML1-ETO转录本为5.33、PML-RARα转录本为0.55.结论 以abl校正拷贝数计算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更准确、直观,优于绝对定量.同时,不同类型融合基因转录本在初诊白血病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总结分析1295份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DC—DF—FISH)检测的bcr/abl融合基因结果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结果对比,进一步证实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DNA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行荧光原位杂交,回顾分析FISH和核型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539例患者的1295份骨髓标本中FISH阳性结果456份,涉及患者310例,核型正常的18例。核型分析失败的5例。310例FISH阳性病例中典型的DC—DF—FISH信号(2Y1G1R)234例,占75.5%(234/310)。非典型信号患者76例,其中变异信号66例,占FISH阳性病例的21.3%(66/310)。典型变异信号(1Y2G2R)16例,abl/和/或bcr缺失50例。213例多次DC—DF—FISH结果中,治疗后总转阴率为60%(128/213),治疗过程中阴性阳性多次反复的达12例。结论:双色双融合FISH技术可以检测隐匿核型、变异核型、基因序列缺失、微小残留病(MRD),是一个敏感、精确的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工具,有必要同细胞遗传学检查一样作为常规项目,尤其对于治疗后的病例,它在监测微小残留病及监测复发方面更优于常规细胞遗传学。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迭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惠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最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肝癌缺失-1(DLC-1)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评估该基因甲基化对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预后价值。方法对40例B-ALL患儿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白血病敏感预后指标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以及其他对B-ALL预后可能有影响的指标作一比较,评价DLC-1对于B-ALL的预后判断价值,以及是否可以作为B-AL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DLC-1甲基化阳性的B-ALL患儿的复发率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均与DLC-1甲基化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启动子甲基化与MRD的结果分布并不一致(P〉0.05)。但两者同为阳性结果的5例患儿在5年内全都复发,复发率为100%;而两者同为阴性结果的11例患儿,仅1例在5年内复发,复发率为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MRD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17),DLC-1基因甲基化阳性患儿复发风险是甲基化阴性患儿的8.5倍。结论 DLC-1甲基化和MRD都是B-ALL有意义的预后指标,两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覆盖面更广的预后信息。DLC-1甲基化也显示了该指标有成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 mRNA的方法.方法 制备目的基因PML-RARα的RNA标准品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RNA标准品.然后将目的基因PML-RARα和管家基因β-actin的标准品梯度稀释作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制作标准曲线.利用成功构建的两个标准曲线测定APL患者的目的基因PML-RARα与管家基因β-actin的相对值,分析不同状态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是否有差别,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结果 用本研究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可检测出10~5 μg NB4细胞cDNA中的PML-RARα融合基因,其重复性的循环域值(Ct值),管间、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2%、4.0%.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定量RT-PCR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应用本法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有助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