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预防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行双腔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艾司洛尔组(E组),每组20例。术毕患者完全清醒拔管前,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E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0mg/kg,2min后进行吸痰、拔管。记录用药前、拔管时刻、拔管后1、3、5minHR、SBP、DBP、心肌耗氧量(RPP)。结果E组拔管即刻DBP较用药前高(P〈0.05),C组HR、SBP、DBP、RPP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3min高于用药前(P〈0.01)和E组(P〈0.05),C组HR、RPP拔管后5min较E组高(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有效预防双腔气管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
李珊珊  汪亚宏  王忠慧 《重庆医学》2018,(18):2495-2497
目的 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实施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组(BB组)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再置入支气管封堵器.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并发症及苏醒情况.于双肺通气后5min(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单肺通气后120 min(T3)、双肺通气后30min(T4)、拔管前(T5)、术后1 d(T6)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T1~T5时点吸气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dyn),以及插管、拔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BB组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发生率、拔管时间明显低于DLT组(P<0.05),T2~T5时BB组Pplat、Ppeak均低于DLT组,T2、T3时BB组的Cdyn高于DLT组(P<0.05);T2~T6时BB组PaO2、PaO2/FiO2均高于DLT组(P<0.05);BB组插管时SBP、DBP、HR均明显低于DLT组(P<0.05).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在食管癌根治术麻醉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建议首选支气管封堵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腔气管导管配合人工气胸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Ⅰ组(单腔气管导管组)和Ⅱ组(双腔支气管导管组)。Ⅰ组通过单腔气管插管持续吹入二氧化碳实施人工气胸实现单肺通气;Ⅱ组通过双腔支气管插管实现单肺通气。比较2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术野暴露程度、术后咽喉痛的发生情况及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1 h(T2)、单肺通气结束时(T3)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 Ⅰ组插管时间和术后咽喉痛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2组的术野暴露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时间点Ⅰ组患者的PETCO2和CVP明显高于Ⅱ组(P<0.05);在T1时间点2组患者的PETCO2和CVP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各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SpO2、Paw、HR和MAP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单腔气管导管配合人工气胸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有效安全地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但单腔气管导管具有插管容易、耗时短、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少等优势,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胶对双腔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择期需行双腔气管插管的胸科手术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全麻诱导前双腔气管导管套囊至头端涂抹无菌生理盐水;观察组,30例,全麻诱导前双腔气管导管套囊至头端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胶。记录麻醉诱导前( T1)、气管插入后3 min( T2)、拔管前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的平均动脉压( MAP)以及心率( 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呛咳、咽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T1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T2、T3、T4时间点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呛咳、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胶能有效减少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能减少术后呛咳和咽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贝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Ⅱ或Ⅲ级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拉贝洛尔组(L组)、硝酸甘油组(N组)、拉贝洛尔复合硝酸甘油组(LN组),每组20例.L组:拔除气管导管前2min静脉注射拉贝洛尔注射液0.4mg/kg;N组: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入瑞芬太尼、丙泊酚,立即泵入硝酸甘油0.2~0.5μg/(kg·min),拔管前2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LN组:停止泵入瑞芬太尼、丙泊酚,立即泵入硝酸甘油0.2~0.5μg/(kg·min),拔管前2min静脉注射拉贝洛尔注射液0.4mg/kg.所有患者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计算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结果:与给药前比较:L组SBP、DBP、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显著性升高(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N组HR、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显著性升高(P<0.05),而SBP、DBP升高无显著性;拉贝洛尔复合硝酸甘油LN组HR、SBP、DBP、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均无显著性变化.与LN组相应时点比较,L组SBP、DBP、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 min显著性升高(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N组HR、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min显著性升高(P<0.05),而SBP、DBP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拉贝洛尔复合硝酸甘油可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不良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倍他乐克注射剂在抑制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心血管不良反应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已确诊高血压,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80例.将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倍他乐克0.02mg/Kg组),C组(倍他乐克0.04 mg/kg组),D组(倍他乐克0.06mg/kg组).记录患者入室时、拔管前1min、拔管时、拔管后1、3、5、10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数据,并计算出各时间点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RPP).结果 A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min SBP、DBP、HR和RPP显著高于给药前(P<0.01);B组拔管时SBP、DBP、HR和RPP显著高于给药前(P<0.01),拔管后1min SBP、DBP、HR和RPP显著低于A组(P<0.05);C、D两组拔管时SBP、DBP、HR和RPP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拔管后1min SBP、DBP、HR和EWP显著低于A组(P<0.01);C、D组拔管5min SBP、RPP显著低于给药前(P<0.05),但D组有2例用药后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结论 静注倍他乐克0.04mg/kg对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影响效果较好且安全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肖开颜  单家媛  罗玲 《当代医学》2010,16(1):139-140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联合用药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ASAI~II级无心血管疾病、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平均分为四组(A、B、C、D组)。于气管导管拔除前,A组静注艾司洛尔1mg/kg;B组静注乌拉地尔0.5mg/kg;C组静注艾司洛尔0.5mg/kg、乌拉地尔0.25mg/kg;D组静注生理盐水1ml/kg。所有患者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计算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结果拔管时,四组SBP、DBP、HR、RPP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SBP、DBP、HR、RPP值低于D组(P<0.05);与C组比较,A组SBP、DBP高于C组(P<0.05),B组HR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RPP值高于C组(P<0.05);拔管后1min、5min、10min,四组SBP、DBP、HR、RPP值逐步下降至用药时水平,其中A组HR下降最快,B组SBP、DBP下降最快,C组RPP值下降最快。结论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  相似文献   

8.
程富兵  王治  邹法超 《安徽医学》2021,42(8):928-932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腔气管插管与双腔气管插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8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单腔组(n=41)与双腔组(n=40),分别应用单腔气管插管、双腔气管插管,双腔组术中行单肺通气,单腔组采用人工气胸方法,记录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导管定位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监测麻醉诱导前(T0)、插管成功后15分钟(T1)、右肺萎缩0.5小时(T2)、1小时(T3)及恢复双肺通气后0.5小时(T4)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脏指数(CI),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酸碱值(pH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气道损伤发生情况、发生率.结果 单腔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7.56%)高于双腔组(75.00%),导管定位时间[(0.57±0.16)min]短于双腔组[(4.51±1.1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T1~T4点HR、SBP、SBP、CI均高于双腔组,T2点pH值高于双腔组,Ppeak低于双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T1~T2点PetCO2高于双腔组,T1~T4点PaO2高于双腔组,T2~T3点PaCO2高于双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咽痛、支气管黏膜水肿、气管水肿发生率(12.20%、0.00%、0.00%)均低于双腔组(37.50%、15.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单腔气管插管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达克罗宁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全身麻醉开胸手术行双腔气管插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达克罗宁组(A组)于插管前在双腔气管导管前20cm处均匀涂抹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石蜡油组(B组)于插管前相同位置涂抹等量石蜡油。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气管插管保留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双腔气管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3min(T2)、5min(T3),拔管前(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3min(T6)、5min(T7)时的心率(HR)、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观察术后第3天患者咽喉部并发症(咽部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气管插管保留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失血量及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T1时的HR、SBP、DBP及NE水平与T0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5);A组T2—T7时各项指标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T2—T7时的HR、SBP、DBP及NE与T0及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5)。A组术后发生咽部疼痛8例、声音嘶哑3例;B组发生咽部疼痛17例,声音嘶哑8例,B组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达克罗宁有利于维持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和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了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腔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在手汗症患者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插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组(B组),每组各25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切断右侧胸交感神经时(T3)、膨肺维持正压时(T4)、切断左侧胸交感神经时(T5)、另一侧膨肺维持正压时(T6)和术毕(T7)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 CO2),并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手术视野暴露评分、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同一时点的MAP、HR、SpO 2和P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视野暴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腔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均可用于手汗症患者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但单腔气管导管具有插管快速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圆  曾彦茹  许立新  佘守章 《广东医学》2016,(12):1770-1774
目的:评价达克罗宁胶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Ⅱ~Ⅲ级,年龄>70岁,性别不限,Allen′s试验阴性,有高血压基础疾病,但高血压基本控制,无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其他疾病史。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含服组、涂抹组、含服+涂抹组,每组15例。空白对照组术前在咽喉部含服8 mL空白胶浆,5 min后咽下,导管前端1/3处均匀涂抹2 mL空白胶浆;含服组术前含服8 mL达克罗宁胶浆,5 min后咽下,导管前端1/3处均匀涂抹2 mL空白胶浆;涂抹组术前含服8 mL空白胶浆,5 min后咽下,导管前端1/3处均匀涂抹2 mL达克罗宁胶浆;含服+涂抹组术前含服8 mL达克罗宁胶浆,5 min后咽下,导管前端1/3处均匀涂抹2 mL达克罗宁胶浆。入室后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行桡动脉穿刺,有创动脉压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静息10 min(T0)后记录SBP/DBP、心率( HR)、脉搏氧饱和度( SpO2)作为基础值。用相同麻醉方法行麻醉诱导,并用相同麻醉方法行麻醉维持。记录插管即刻(T1)、插管3 min(T2)、插管5 min(T3)、插管10 min(T4)5个时间点患者的SBP、DBP、HR和SpO2。结果4组患者T1时点与T0时点比较:SBP均有增高,其变化幅度分别是10.8%、5.3%、1.4%、0.7%;DBP增减幅度分别是5.2%、-3.9%、-5.2%、-7.5%;HR增减幅度分别是10.7%、11.7%、-3.8%、-1.4%;T2、T3、T4时点SBP、DBP和HR均较T0时点降低( P<0.05);T1时点与对照组比较,含服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抹组SBP、DBP、HR较小(P<0.05);T1时点含服+涂抹组与含服组比较SBP、DBP、HR较小(P<0.05),与涂抹组比较,SBP、DBP、HR较小(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插管全麻前应用1%达克罗宁胶浆含服联合气管导管前端1/3涂抹法,可以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在临床中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直接喉镜辅助下改良气管插管方法在非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气管插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胸科单肺通气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I-III级,随机分为常规方法组(A组)和改良方法组(B组),每组30例。A组常规方法、B组改良方法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定位成功率、插管期间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均100%及一次性定位成功率(A组86.7%,B组93.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咽痛、声嘶发生率(0.33%、0%)较A组(23.3%、1%)降低(P<0.05)。B组T2-3时HR、MAP较A组降低(P<0.05)。A组T2-4时、B组T2时HR、MAP较T0时升高(P<0.05),B组T3-4时HR、MAP与T0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腔气管导管改良插管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循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预防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择期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行双腔气管插管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羟考酮0.1mg·kg-1组(OL组)、0.15mg·kg-1组(OM组)、0.2mg·kg-1组(OH组)和对照组。羟考酮各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相应剂量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入麻醉恢复室(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3min(T2)、拔管后5min(T3)时的心率(HR)及血压(SBP、DBP)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各时间点血浆皮质醇质量浓度,并观察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羟考酮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OL组T1—T3时的HR、SBP、DBP及皮质醇水平与T0比较显著升高,OM组和OH组T1—T3时的HR、SBP、DBP及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均P<0.05);OM组和OH组T1—T3时HR、SBP、DBP、皮质醇水平与T0时比较,OL组T1—T3时HR、SBP、DBP、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H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拔管后嗜睡、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OL组、OM组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0.15mg·kg-1的盐酸羟考酮可有效地减轻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应激反应,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苏醒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Disposcope内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7岁,ASAⅠ—Ⅱ级,术前评估无困难气道因素,应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Disposcope内镜组(D组)30例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M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成功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及3min(T4)时记录MAP、HR,计算HR与SBP乘积(RPP);记录气管插管时间、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记录患者24h插管并发症(口腔黏膜出血、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情况。结果 D组各时点MAP、HR及R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T2—T4时点MAP、HR及RPP均显著降低(P<0.05),插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首次插管成功率显著升高(P<0.05),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Disposcope内镜引导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下气管插管时间缩短,首次插管成功率升高,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达克罗宁胶浆抑制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在气管插管前1min均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喷雾患者的咽喉部及声门。对照组在气管导管前端1/3处均匀涂抹2ml石蜡油;观察组用等量达克罗宁胶浆涂抹气管导管相同部位,两组其余处理方法相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1min(T1)、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拔管前1min(T5)、拔管时(T6)、拔管后1min(T7)、拔管后3min(T8)、拔管后5min(T9)各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及拔管前后苏醒期躁动评分、导管耐受程度、术后24h内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T0~T4时点两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T8时点观察组SBP、DB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前后苏醒期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导管耐受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克罗宁胶浆能有效维持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期间循环稳定,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艾司洛尔预防全麻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90例,分成3组:A、B、C组于拔管前2min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5mg/kg(A组)、2.0mg/kg(B组)、生理盐水5mL(C组)。监测围拔管期HR、SBP及RP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变化较大(P〈0.01)。A组和B组与C组比较,拔管前1min,RPP有差异(P〈0.05);拔管时和拔管后1min,SBP、HR、RPP均显著降低(P〈0.01),DBP有差异(P〈0.05);拔管后3min,HR有显著性差异(P〈0.01),RPP有差异(P〈0.05);拔管后5min,RPP有差异(P〈0.05)。结论在全麻苏醒围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严重。艾司洛尔1.5~2.0mg/kg均能有效的抑制围拔管期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并且起效迅速,维持时效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1.5mg/kg艾司洛尔未有低血压及明显的心动过缓发生,较2.0mg/kg更利于维持拔管期的循环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60例ASA II~III 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高血压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达到拔除气管导管指征时:对照组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g/kg)+ 瑞芬太尼(0.3 ug/kg)稀释液5 ml,而观察组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1.0 mg/kg)+瑞芬太尼(0.3ug/kg)稀释液5 ml。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气终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前(基础值)、拔除气管导管时、拔管后1,5,10 min SBP,DBP ,HR及ECG的ST段的变化,并计算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记录手术时间、术毕患者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麻醉期间用药量。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对照组SBP,DBP,HR和RPP于拔除气管导管时至拔管后1 min或5 min显著升高(P<0.05或P<0.01);观察组HR和RPP从拔除气管导管时至拔除管后10 min均显著下降(P<0.05),SBP,DBP则无显著变化(P>0.05)。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HR和RPP于拔管后1,5,10 min均显著加快或升高(P<0.05或P<0.01),而SBP,DBP于拔管后1 min均显著升高(P<0.01)。围拔管期间对照组镇静程度明显差于观察组(P<0.01)。结论 拔管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0 mg/kg)+瑞芬太尼(0.3 ug/kg)可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拔管期不良心血管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艾司洛尔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对老年患者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方法将8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对照组),B(艾司洛尔0.5mg/kg组),C(艾司洛尔1.0mg/kg组),D(艾司洛尔1.5mg/kg组)。4组拔管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20mL、艾司洛尔0.5、1.0和1.5mg/kg(将艾司洛尔稀释至20mL),记录病人给药前、拔管时、拔管后1、3、5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计算心率和收缩压乘积(RPP)。结果A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minSBP、DBP、HR和RPP显著高于给药前(P<0.01);B组拔管时SBP、DBP、HR和RPP显著高于给药前(P<0.01),拔管后1minSBP、DBP、HR和RPP显著低于A组(P<0.05);C、D两组拔管时SBP、DBP、HR和RPP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拔管后1minSBP、DBP、HR和RPP显著低于A组(P<0.01);C、D组拔管后5minSBP、RPP显著低于给药前(P<0.05),但D组有2例用药后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结论静注艾司洛尔1.0mg/kg对老年患者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作用效果较好且安全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李利华  严爵基 《华夏医学》2012,25(4):550-553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导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喉罩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导管组.比较麻醉诱导前(T0)、插气管导管或喉罩前(T1)、插气管导管或喉罩时(T2)、气腹开始时(T3)、术毕拔气管导管或喉罩时(T4)患者的SBP、DBP、HR、SpO2.分析术中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咽喉部的并发症.结果:①与T0比较,在T2时气管导管组SBP、HR明显升高(P<0.05),T3、T4时气管导管组SBP明显升高(P<0.05),T3时HR下降(P<0.05).②T2时喉罩组SBP、DBP、HR均明显低于气管导管组(P<0.05).③喉罩组术后咽喉部疼痛的发生率低于气管导管组(P<0.05).结论:喉罩置入时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轻微,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联合用药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48例,随机分为四组(A、B、C、D组,n=12).于麻醉诱导2min前静注:A组,艾司洛尔2mg/Kg;B组,乌拉地尔0.5mg/Kg;C组,艾司洛尔1mg/Kg 乌拉地尔0.25mg/Kg;D组,生理盐水1mL.用芬太尼和丙泊酚麻醉诱导,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监测SBP、DBP、HR和ECG.于术前、用药后2min、插管后1、3、5、7min记录上述指标,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插管后1min四组SBP、DBP、HR和RPP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SBP、DBP、HR和RPP值低于D组(p<0.05),与C组比较,A组SBP和DBP高于C组(p<0.05),B组HR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RPP值高于C组(p<0.05);插管后3min、5min、7min四组SBP、DBP、HR和RPP值逐步下降至术前水平,其中A组HR下降最快,B组SBP和DBP下降最快,C组RPP值下降最快.结论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更能有效控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特别是RPP值的升高,于心肌缺血病人或许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