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与非痰瘀痹阻证在病程时间、疾病活动度及预后不良因素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纳入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痰瘀痹阻证组与非痰瘀痹阻证组,各50例,比较2组病程时间的差异,并以DAS28-ESR分值来比较2组疾病活动度的差异,以伴关节外病变、高滴度RF及抗CCP抗体阳性例数来比较2组预后不良因素的差异.结果 与非痰瘀痹阻证组比较,痰瘀痹阻证组病程时间、DAS28-ESR数值显著升高(P<0.05);与非痰瘀痹阻证组预后不良因素指标比较,痰瘀痹阻证组伴关节外病变、高滴度RF及抗CCP抗体阳性例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较其他证型具有病程偏长、疾病活动度偏高及预后较差的疾病特点,痰瘀痹阻证型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高病情活动度及预后不良的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2.
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180例痰瘀痹阻型痹症患者(主要在风湿科及骨科选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组120例给予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此外这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共计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结论: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史锁芳教授认为,肺痹是由肺气痹阻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病理机制为痰饮(痰湿)、痰浊、痰热、湿热、痰瘀为主,导致肺气痹而不通,以胸闷、胸痞、胸痛、舌苔腻质偏暗、脉滑为典型症状,同时可兼咳嗽、气喘、咽痒、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可见于肺系的咳嗽、哮证、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等疾病.开泄宣痹为其主要治法,通过开宣肺气,宣通气滞,化湿(痰)泄浊,使邪有出路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禀赋不足为RA发病之本,寒热错杂为RA致病之标,痰瘀痹阻为RA病理产物,寒热错杂、痰瘀痹阻为RA基本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浅谈顽痹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传秀 《河北中医》2000,22(9):684-685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中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人因此制定了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痹大法。尔后医家又提出热痹 ,于是又有了清热利湿、舒筋活经、调补肝肾等治法。但从临床实践看来 ,有些痹证按上法施治 ,往往乏效 ,经久不愈 ,即所谓顽痹。笔者受中医痰瘀理论的启示 ,每遇顽痹 ,从痰瘀论治 ,收效颇佳。现将因痰瘀…  相似文献   

6.
探讨阳虚络痹与痛风发病的关系。认为阳虚经络痹阻是痛风的重要病机:阳虚失于温煦,则寒湿内盛;阳虚温运无力,则痰瘀互结;阳虚湿瘀内生,郁久则易化热。对于阳虚所致的痛风,其发病之本是脾肾阳虚,标实则为湿、痰、瘀痹阻经络,治疗时应以温阳通络为原则。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IKA)的中医证型与病程、类风湿因子(1K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KA患者201例,按照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研究中医证型与病程、RF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i00例占49.75%,湿热痹阻32例占15.92%,肾气虚寒29例占14.43%,痰瘀痹阻21例占10.45%,肝肾阴虚19例占9.45%。5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顺序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肾气虚寒〉痰瘀痹阻〉肝肾阴虚。寒湿痹阻型与湿热痹阻型病程均较短,与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均以1KF〈16比例较大,与本证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型1KF〈16的比例最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湿热痹阻型、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RF〉64的比例较高,与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起病时多见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型,随着疾病的发展渐以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痰瘀痹阻型多见;而RF并不能反映中医证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痰瘀痹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01例中风病痰瘀痹阻证的分析,认为该证候可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当辨痰瘀之有无与主次,而治痰治瘀须重调气。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11.
杨程  王义军 《中医杂志》2016,(5):379-381
胡荫奇教授认为,皮痹与痰瘀痹阻关系密切,并认为痰瘀可贯穿皮痹整个形成阶段,治疗上以活血化痰行气为基本大法,并提倡早期应用,多选和缓化瘀之剂,配合柔和软坚化痰之品,使气血流转,兼防病传。对于皮痹患者常出现的雷诺现象,则重视通阳活络,使阳气流通、经络得畅,气血自能布达末梢。同时善于辨证施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擅长运用经现代药理研究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治疗皮痹。  相似文献   

12.
三联序贯通痹法治疗不同证型膝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联序贯通痹法综合治疗不同证型膝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膝痹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肝肾阴虚型10例,痰瘀互结型12例,风寒湿痹型18例),和对照组40例(肝肾阴虚型9例,痰瘀互结型11例,风寒湿痹型20例),治疗组予中医特色三联序贯通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美洛昔康口服,治疗4周后,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31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1例,显效率92.50%;对照组临床控制21例,显效7例,进步9例,无效3例,显效率70.0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肝肾阴虚证型两组患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瘀互结证型及风寒湿痹证型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患者按照中医分型治疗后风寒湿痹证型疗效最佳,其次为痰瘀互结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疗效最差。  相似文献   

13.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辨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结,脾肾阳虚。在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偏方秘方不仅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疗效确切,对疑难杂症以及危重急症也有奇效,因此历代流传不衰。痛风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辨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瘀痼结,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宣痹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痰瘀痹阻证的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温阳宣痹饮。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而中医临床证候改善尤为明显。结论:温阳宣痹饮加减治疗老年冠心病心肾阳虚、痰瘀痹阻证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认为仲景所称之“胸痹心痛”,包含“心痹”与“肺痹”;“心痹”是按脏腑病机而定名,“胸痹”是以躯体分野的证候而定名,前者概念较确切,而后者的含义较混统,应将“心痹”从“胸痹”中分化出来;“心痹”之痹乃言其病机,“心痛”之痛乃言其主症;临床分为气虚痰浊、阳虚气滞血瘀、气结痰瘀痹阻、阳衰瘀阻四证辨证可执简驭繁,并列举了病例。  相似文献   

16.
聂继红  卢军  李娟 《中成药》2010,32(1):122-123
宁心通痹胶囊由川芎、延胡索、瓜蒌、薤白、丹参、红花、桔梗、阿里红及新塔花九味药材组成,是我院沈宝藩教授10余年来的经验方.本方按"百病兼痰""百病兼瘀""痰瘀同源""痰瘀同治"之说立方,具有宣痹通络、宁心止痛之功效,用于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及心衰的治疗.由于方中新塔花等药材含有大量挥发油,本课题分别对两种提取工艺所制得颗粒对心衰大鼠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宁心通痹胶囊制备工艺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侯晓宙  王平  殷京  陈帆  杨满红  张清 《天津中医药》2022,39(9):1111-1113
腰痛在临床越来越常见,往往反复发作,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都产生了严重影响。腰痛的病因多认为风寒湿痹阻经络、湿热蕴蒸、瘀血阻络等病因导致。腰痛常常为慢性病程,痰瘀互结更是腰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孙树椿教授认为慢性腰痛需从“痰、瘀”论治,腰痹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总结雷忠义教授从痰瘀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痰浊、瘀血常相兼为病,提出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并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具体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临证需痰瘀并治者,法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为主,予舒心片治疗;需痰瘀虚并治者,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予养心活血汤;需痰瘀毒并治者,法以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予丹曲饮治疗;需痰瘀毒风并治者,法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熄风定悸为主,方以养心活血汤加祛风之品。  相似文献   

19.
"脏虚络痹"是导师邱幸凡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体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指导临床辨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病机理论。2型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衡,变生郁痰瘀浊,致使五脏六腑气血津精功能的全面紊乱,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属临床慢性病、老年病,我们认为"脏虚络痹"是其基本病机,其中脏虚为本,络痹为标。脏虚是以肺脾肾气阴两虚为主之五脏虚衰;络痹为痰瘀阻络为主之络脉郁滞。2型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脏虚与络痹,标与本相互作用的结果。虚、瘀、痰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多脏受累,形成消渴。  相似文献   

20.
总结雷忠义教授从痰瘀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痰浊、瘀血常相兼为病,提出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并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具体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临证需痰瘀并治者,法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为主,予舒心片治疗;需痰瘀虚并治者,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予养心活血汤;需痰瘀毒并治者,法以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予丹曲饮治疗;需痰瘀毒风并治者,法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熄风定悸为主,方以养心活血汤加祛风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