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11例大肠癌及57例癌旁粘膜组织的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状况。结果表明:①大肠癌组织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72.1%;癌旁粘膜仅为28.1%,14.8%;前者C-erbB-2(P<0.05)foPCNA(P<0.01)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后者。②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测定C-erbB-2癌基因产物和PCNA,有助于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认识及患者预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与乳癌的关系,用ABC法检测乳腺良恶性疾病30例,发现乳癌时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分别占53%(8/15)和100%(15/15)。而良性疾病的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均为15%(2/15)。PCNA可帮助早期诊断乳癌和监测良性肿瘤是否恶变。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对乳癌预后估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与乳癌的关系,用ABC法检测乳腺良恶性疾病30例,发现乳癌时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分别占53%(8/15)和100%(15/15)。而良性疾病的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均为15%(2/15)。PCNA可帮助早期诊断乳癌和监测良性肿瘤是否恶变。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对乳癌预后估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细胞周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P27及c-erbB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Ox-LDL和天然低密度脂蛋白(N-LDL)刺激培养人动脉SMC细胞增殖时其S期细胞百分率增加,且Ox-LDL的作用比N-LDL强,表明Ox-LDL和N-LDL刺激SMC细胞增殖时与S期细胞的增加有关;Ox-LDL刺激SMC增殖的同时PCNA蛋白阳性率增加,而与P53、P27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无关。提示PCNA可能参与了Ox-LDL刺激SMC的细胞增殖作用;特异性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F109203X能降低Ox-LDL刺激SMC增殖过程中PCNA的阳性率,表明该细胞增殖过程中PCNA表达的抑制可能与PKC信号传递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有随访资料的大肠癌的表达。结果提示:c-myc阳性表达中,大肠癌(7049%)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66%,P<0.05)。正常大肠粘膜未发现EGFR阳性表达,而大肠癌有较高表达(7704%)。PCNA阳性表达中,大肠癌(4640±26.5)%明显高于正常粘膜(1512±5.44)%,P<0.05)。EGFR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P<0.05)。PCNA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大肠癌4年生存率EGFR和PCNA表达>65%组均明显低于<25%组(P<0.05),EGFR-LI和PCNA-LI与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结论表明:c-myc、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大肠癌细胞增殖有相关性。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该两项指标对大肠癌临床诊治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粘膜、腺瘤及腺癌组织DCCm-RNA表达缺失(60.0%)。(2)大肠癌中DCCmRNA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3)大肠癌DCCmRNA表达缺失与PCNA指数显著相关(60.6%)。(2)大肠癌中DCCmRNA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3)大肠癌DCCmRNA表达缺失与PCNA指数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PCNA和bcl-2 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 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的方法,检测了65 例食管鳞癌和53 例癌旁鳞状上皮组织中PCNA和bcl- 2 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SC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65 例ESC 中PCNA 指数为39-93 ±12-45 ,明显高于53 例癌旁鳞状上皮组织中的PCNA指数8-38±3-20(P<0-001) ,PCNA 和bcl-2 蛋白的表达均与ES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P< 0-05),且bcl- 2 的表达与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 0-05)。结论 PCNA和bcl- 2 蛋白均可能有促进ESC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影响ESC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对良恶性鼻咽组织中C-erbB-2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鼻咽癌(NPC)组织中C-erbB-2蛋白和mRNA阳性率分别为87.8%和84.0%,二者同时表达为84.0%;癌旁粘膜中二者阳性率分别为74.6%和76.5%,同时表达为82.4%。泡状核细胞癌PCNASⅡ值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癌(P<0.01)。癌组织中C-erbB-2蛋白阳性病例PCNASⅡ值高于阴性病例(P<0.05)。提示:C-erbB-2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由此导致的细胞异常增殖与NPC发生发展有关;C-erbB-2和PCNA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测NPC放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肠癌中bcl-2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6例大肠癌组织中bcl-2和PCNA的表达。结果56例大肠癌中bcl-2和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60.7%和100.0%。bcl-2在侵及肌层和A、B期的表达高于侵及浆膜及浆膜外和C、D期(P<0.05),高、中分化癌高于低、未分化癌但无明显差异(P>0.05);PCNA增殖指数在低、未分化癌,侵及浆膜及浆膜外和C、D期高于高、中分化癌,侵及肌层和A、B期(P<0.01);bcl-2和PCNA的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肠癌中bcl-2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周洁  司兆学 《广州医药》2000,31(1):10-12
目的 研究OK-432与IL-2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LLC)生长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 40只C57BL/6荷瘤LLC小鼠,雌雄各半,分4组,分别用生理盐水、OK-432与IL-2处理,观察用药后对肿瘤生长的抑制及用抗鼠PCNA单克隆抗体进行SABC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测定PCNA在Lewis肺癌原发灶中的表达。结果 二者联合后明显增强抑瘤率(P〈0.05),对肿  相似文献   

11.
PCNA与BCL-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PCNA与BCL - 2的表达在大肠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sABC免疫组化法分析 3年随访期间大肠癌患者肠标本的PCNA与BCL - 2的表达。结果 PCNA在正常大肠黏膜中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呈阳性表达 ,PCNA与肿瘤的复发、患者的死亡时间、肿瘤分期和淋巴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呈负相关。BCL - 2仅与肿瘤分期高度相关 (P <0 .0 5 ) ,与复发时间、死亡时间、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无关 (P >0 .0 5 )。结论 分析PCNA与BCL - 2的表达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 5 8.6 % ,PCNALI为 5 6 .5 1± 18.82。CD44V6阳性表达率和PCNALI在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高LI者CD44V6阳性率明显高于PCNA低LI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阐明ASPP家族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45例、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20例。45例结肠癌组织分为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21例)和低分化组(13例);按TNM分期分为T1组(7例)、T2组(8例)、T3组(25例)和T4组(5例); 有淋巴转移N1组(19例)和无淋巴转移N0组(2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ASPP1、ASPP2和iASPP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ASPP家族成员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ASPP1 和ASPP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1)。②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63,P>0.05);ASPP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s =0.454,P<0.01);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71,P>0.05)。③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68,P>0.05);ASPP2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程度增加而递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s =-0.348,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31,P>0.05)。④结肠癌组织中ASPP1、ASPP2和iASPP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s =0.089、rs=0.044和rs=0.210,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有可能成为良恶性结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指标;ASPP2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和分期有相关性,可以成为结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71例胃癌组织的P53、PC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为39%和69%,PCNA与肿瘤的部位、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有变化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53与肿瘤的部位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P53、PCNA表达可能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易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50-1052
目的:探讨并研究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成分SUZ1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5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结直肠癌病理标本,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同时另取距离癌组织边缘1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测定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内的SUZ12蛋白含量,根据细胞核阳性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价SUZ12阳性表达分数及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左半结肠癌组、横结肠癌组、右半结肠及乙状结肠癌组、直肠癌组与其相应的对照组多梳蛋白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均增加(P<0.05~P<0.01)。大肠癌TNM Ⅲ~Ⅳ期的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均高于Ⅰ~Ⅱ期,中分化及高分化癌组织的分数均高于和低分化及未分化(P<0.01),有淋巴结转移比无淋巴结转移的分数高(P<0.01)。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Z12蛋白可作为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对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改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肠癌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并观察 6 4例大肠癌p53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大肠癌中 p53阳性率为 57.8% ;p53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大肠癌中PCNA阳性率为 85.9% ;PCNA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结论 :p53和PCNA过表达在大肠癌浸润转移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 p53和PCNA对于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结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胺相关蛋白1(Keap1)的表达,分析二者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以96例CRC术后的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择距肿物边缘>3厘米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二组中Nrf2、Keap1蛋白的表达,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二组中Nrf2、Keap1 mRNA的表达。应用相关分析观察Nrf2与PCNA、Keap1与PCNA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二组中Nrf2和Keap1蛋白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Nrf2和Keap1的阳性率在不同肿物最大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分组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rf2和Keap1的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分组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Nrf2和Keap1的表达与预后有关(P<0.05)。观察组中Nrf2和PCNA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Keap1和PCNA之间具有负相关性(P<0.05)。Western Blot法显示二组中Nrf2和Keap1的半定量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PCR法显示二组中Nrf2和Keap1 mRNA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高表达、Keap1低表达在CRC的形成和进展有重要作用。Nrf2/Keap1的协同作用可能通过对细胞增殖的调节起作用,术后检测Nrf2和Keap1的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EGF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1例大肠癌标本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结论:VEGF促进了大肠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D_(44v6)、Bcl_2、P_(53)的表达与大肠肿瘤的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法对6例正常大肠粘膜、25例大肠腺瘤、40例大肠腺癌进行检测。结果 CD_(44v6)、Bcl_2的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CD_(44v6)、P_(53)与肿瘤的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结论 CD_(44v6)、Bcl_2、P_(53)在判断大肠肿瘤分化程度及估计预后中,可联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