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全身红色结节伴剧痒6个月。皮损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均阳性。提取培养物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为球毛壳菌。给予伊曲康唑、金菌灵及黄芪颗粒口服,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2个月病情逐渐好转。经文献检索,确认本病例是我国报道的第4例球毛壳菌病。  相似文献   
2.
回顾我院106例车祸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的急救护理。针对患者的急危重症和病情复杂的特点,提出手术室急救护理的问题与处置的方式方法,全力配合外科手术小组救治失血性休克,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济南市2015年健康体检人群贫血情况,探讨贫血防治对策,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度在本院体检的35262例济南市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分析各组的贫血检出率、贫血严重程度和贫血分类情况。结果男性贫血检出率为1.40%(299/21227),女性为6.58%(924/14035),女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女性40~49岁年龄组贫血检出率最高,达33.76%(413/14035);男女贫血程度均以轻度贫血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86.92%(1063/1223),男女贫血类型均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75.13%(852/1134)。男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为28.31%(321/1134),女性为73.28%(813/1134),且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健康体检人群中,贫血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应加强健康宣传,提高认识,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2岁,山东济南人。2个月前患者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无意中抓破右侧鼻翼一个两周内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后,局部赘生物逐渐增大,无痛痒等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5.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跟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其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病患发病之后都会其生命生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胆碱能学说、Tau蛋白假说、神经血管学说、氧化应激学说以及β-淀粉样蛋白瀑布学说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阿尔兹海默的发病机制有了更近一部的认识。本文对阿尔兹海默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10年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探讨灸法病谱及适宜病症。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201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收录的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建立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得到灸法病谱及适宜病症。结果:共纳入论文1 822篇。近10年灸法的临床应用涉及骨科、消化科、妇产科、免疫科等19个临床类别,共包含197种病症。骨科论文数量和病症种类最多,其次是消化科、妇产科。经筛选获得灸法适宜病症28种,其中一级适宜病症9种。共有1 804篇论文明确使用了艾灸的灸治方法,18篇论文使用了非艾灸的灸治方法。其中艾条灸使用频率最高。结论:近10年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病症有197种,骨科病症种类最多,以骨科和免疫科的一级适宜病症种类居多;施灸方法以艾条灸应用最多。后续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与方法,深入开展灸材、灸温、灸量的标准化研究,规范灸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血清磷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初次发病或复发但未使用药物治疗的Graves病患者348例,收集电解质、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摄碘率等临床资料。以血清磷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1.45mmol/L为切点数值将其分为高磷组和正常磷组,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可能影响血清磷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348例患者中,144例(41.38%)出现高磷血症。高磷组患者年龄和BMI均明显低于正常磷组(P<0.05),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TRAb、3小时摄碘率(3h RAIU)、24小时摄碘率(24h RAIU)和血清钙(Ca)均明显高于正常磷组(P<0.05)。Graves病患者的年龄(r=-0.158)和BMI(r=-0.146)与血清磷水平呈负相关,T3(r=0.188)、FT3(r=0.134)、3h RAIU(r=0.159)、24h RAIU(r=0.186)与血清磷水平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0.982,95%CI 0.966~0.998,P=0.032)、性别(OR=0.555,95%CI 0.346~0.891,P=0.015)、FT3(OR=1.030,95%CI1.007~1.053,P=0.011)是Graves病患者血清磷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Graves病患者存在磷代谢异常,年龄偏低、女性、FT3水平升高患者更易出现高磷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324)比1.1%(14//1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324)比46.5%(616/1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324)比16.8%(222/1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324)比10.0%(133/1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324)比6.2%(82/1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324)比4.0%(53/1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对膳食炎症指数(DII)与慢性肾脏病发病之间的研究进行综述,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膳食炎症指数”、“促炎饮食”和“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为检索词,在PubMed,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并严格筛选合格文献,进一步综述膳食炎症指数与慢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关系,并从炎症因子方面解释阐述了膳食炎症指数与慢性肾病之间可能的相关机制。结果 促炎饮食会造成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升高,相反,抗炎饮食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特定的炎症因子标志物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有特定作用。结论 膳食炎症指数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未来可能作为慢性肾病发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之一,并可能给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