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肝移植术后预后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临床病理特征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72例肝细胞癌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术后累计生存率曲线,Log-rank检验行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HCC预后的临床及病理因素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甲胎蛋白、肿瘤大小、侵犯包膜、Eggel's分类、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多因素分析发现甲胎蛋白(RR:1.459, P=0.002)、Eggel分类(RR:1.617, P=0.004)、微血管浸润(RR:2.631, P<0.001) 和MELD(RR:2.194, P=0.011) 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甲胎蛋白、Eggel's分类、微血管浸润和MELD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MELD对成人肝癌肝移植预后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观察microRNA-193b(miR-193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标本中miR-193b表达,分析miR-193b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比较miR-193b高、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非肿瘤组织,肝癌组织中miR-193b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miR-193b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与miR-193b低表达组患者相比,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P<0.05)。MiR-193b在肝癌组织呈低表达,可作为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及判断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肝癌组织中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蛋白激酶2(proline-rich tyrosine kinase-2,Pyk2)、Twis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Pyk2、Twist及MMP-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yk2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yk2阳性表达与肝癌病理分级、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Twist阳性表达与肝癌病理分级、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MMP-7阳性表达与肝癌病理分级、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肝癌组织中,Pyk2与Twist表达呈正相关(P0.05),Pyk2和MMP-7表达亦呈正相关(P0.05),Twist和MMP-7表达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Pyk2、Twist和MMP-7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肝癌组织中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病理分级、血管侵犯及临床TNM分期等均有关。因此,临床联合检测Pyk2、Twist和MMP-7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 R-155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3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q RT-PCR法检测了mi R-155的表达,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mi R-155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 R-155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mi R-155表达与肿瘤分化、转移、静脉侵犯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卫星灶、肿瘤数量、AJCC分期及AFP无明显相关。肝细胞肝癌组织中mi R-155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17),mi R-155高表达是影响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3)。【结论】mi R-15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肿瘤转移相关,提示mi R-155可能参与了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i R-155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肝癌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rbin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手术切除的80例肺鳞状细胞癌组织、8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bin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肺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肺鳞状细胞癌组织Erbin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肺鳞状细胞癌组织Erb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bin表达阴性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Erbin表达阳性患者(P<0.001)。不同分化类型、临床肿瘤TNM分期、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否Erbin阳性表达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高(Ⅲ期)、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深层肌肉层、分化类型(高分化)、Erbin表达(阳性)等因素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rbin阳性表达肺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肿瘤浸润深、多为高分化类型,Erbin阳性表达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生存率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DL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病理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另选取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DLC-1表达情况。结果:DL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4%(22/5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2%(P=0.005)和正常肝组织的1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的表达与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侵袭倾向高低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BsAg、肿瘤大小、AFP浓度、纤维包膜及肝硬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L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肿瘤TNM分期、侵袭倾向高低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是肝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RRK2、PPBP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NSCLC临床样本,分析LRRK2、PPBP基因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RRK2、PPBP基因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织中LRRK2蛋白低于癌旁组织(P<0.05),PPB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LRRK2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TNM分期NSCL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RK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NSCLC患者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PBP蛋白在是否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NSCL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RK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NSCLC患者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2.855)、LRRK2(OR=0.217)、PPBP蛋白(OR=2.812)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显示LRRK2低表达组1年的生存率高于LRRK2高表达组(P<0.05),PPBP高表达组1年的生存率高于PPBP低表达组(P<0.05).结论:LRRK2、PPBP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表达量与患者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相关,有望成为NSCLC诊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陷阱受体3(DcR3)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40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40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DcR3 mKNA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CD34的表达,得到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 27例(67.5%)肝癌患者可以检测到DcR3 mRNA,而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未检测出DcR3 mR-NA.肝癌组平均凋亡率高于癌旁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患者DcR3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在较大肿瘤、TNM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门静脉和包膜不完整的情况下表达增高(P<0.05).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肝癌组MVD明显高于癌旁组和正常对照组(PP<0.05).27例DcR3阳性患者MVD值为(142.65±45.63).明显高于13例阴性患者MVD值(110.37±42.82)(P<0.05).结论 DcR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促进肝癌发生与发展;DcR3可能在评估肝癌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形成以及TNM分期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5例行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期,收集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χ~2检验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1~69个月;生存时间最短7个月,最长>6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05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败血症,10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1%、35.56%、22.22%;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累计生存率呈下降趋势;TNM分期、Bismuth-Corlette临床分型、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最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显著影响行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预后的单因素(P<0.05);TNM分期(OR=4.672)、术前CA19-9(OR=3.022)、术前CEA(OR=2.174)、术前最高血清TBil(OR=2.731)、淋巴结转移(OR=3.863)、血管侵犯(OR=2.658)、肿瘤分化程度(OR=4.946)是影响HCCA根治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A根治切除术总体预后不理想,TNM分期、术前CA19-9、术前CEA、术前最高血清TBil、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HCCA根治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ER2、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ER2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4%)高于癌旁组织(10.0%),Ki-67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5.9%)高于癌旁组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有关(P<0.05);Ki-67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有关(P<0.05).HER2、Ki-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5,P=0.001).HER2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4% 、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患者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6.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患者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TNM分期、HER2和Ki-67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TNM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HER2和Ki-67的表达,HER2和Ki-67阳性者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TMPRSS 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明确TMPRSS 4表达与胃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使用RT-q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TMPRSS 4在115例胃癌组织样本(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MPRSS 4表达水平与胃癌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RT-qPCR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的TMPRSS 4 mRNA水平显著高于其在匹配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MPRSS 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在良性组织高(56.5%vs19.5%,P<0.001).TMPRSS 4的过度表达与胃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及TNM分期肿瘤显著相关(P<0.01).TMPRSS 4是影响胃癌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TMPRSS 4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TMPRSS 4有可能作为一个常规的胃癌的生物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Musashi-1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及对肝癌细胞转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间138例行根治性肝细胞肝癌切除术患者的术中肝癌以及癌旁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usashi-1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 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Musashi-1与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q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133的表达并对癌组织中Musashi-1与CD133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稳定过表达Musashi-1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利用Sphere成球实验检测Musashi-1对肿瘤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利用肿瘤侵袭实验探究Musashi-1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13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有105例(76.1%)癌组织中Musashi-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Musashi-1的表达与甲胎蛋白(AFP)水平、腹水、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乙肝病史、肿瘤大小、子灶、门静脉癌栓、镜下癌栓等无关.Musashi-1的表达水平对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肝癌组织中CD133 mRNA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CD133的表达与Musashi-1的表达呈正相关(R2=0.78,P<0.001).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Musashi-1的SMMC-7721细胞的成球能力和侵袭能力增强.结论 Musashi-1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增加,对肝细胞肝癌的进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其表达水平可以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胃癌组织中脑选择性蛋白激酶-2(BR-SK2)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1例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BRSK2蛋白的表达,分析BRSK2与临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合患者的随访资料进一步分析BRSK2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最后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估BRSK2及各临床病理学参数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BRS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然而,其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降.62例胃癌组织中BRSK2表达降低(51.24%),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x2=55.22,P<0.001).BRS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肿瘤浸润深度(P <0.001)、肿瘤组织分化(P =0.006)、TNM分期(P <0.001)、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然而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直径、手术方式、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无相关性.生存分析表明BRSK2高表达组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高于BRSK2低表达组.Cox回归分析表明BRSK2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胃癌患者癌组织中BRSK2表达下降与肿瘤的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表明BRSK2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VEGF-C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在72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正常食管粘膜中未见VEGF-C抗原的表达,而在7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有28例阳性表达(38.9%)。VEGF-C抗原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10.77,P〈0.01;x^2=10.98,P〈0.01),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VEGF-C阳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x^2=11.16,P〈0.01)。结论 VEGF-C的表达可促进食管鳞癌的淋巴转移。VEGF-C抗原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J001特异性抗原在胰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9例胰腺癌组织?17例胰腺良性疾病组织中NJ001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用半定量评分法判定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该抗原的表达情况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J001特异性抗原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织(77.5% vs17.6%,P < 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分化患者该抗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患者(83.0% vs 60.0%,P= 0.027);且在肿瘤浸润程度深?存在淋巴转移的患者中该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浸润程度低?无淋巴转移者(82.2% vs 53.3%,P = 0.037;91.1% vs 62.8%,P =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该抗原表达阳性的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 = 0.036)?结论:NJ001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该抗原有望成为检测胰腺癌进展的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和生长抑制因子 4(ING4)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Ki-67、ING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5. 9%)高于癌旁组织(6.7%)(P<0.05), ING4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6. 3%)低于癌旁组织(90%)(P<0.05). Ki-67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有关(P<0.05), ING4表达与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有关(P< 0.05).Ki-67、ING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性(r=-0.428,P<0.05).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 9%,85.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G4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 97. 4% 、45.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ING4表达情况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Ki-67、ING4可能参与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ING4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P21、CDK6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21及CDK6的表达情况,分析他们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的P21及CDK6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组;P21的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P<0.05)有关,与肿瘤分化程度(P>0.05)无关;CDK6的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P<0.05)均有关.结论 P21及CDK6表达异常可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对判断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TA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3年生存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病理科收集的96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标本、符合纳入标准的癌旁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TA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73.9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50%(P<0.05);食管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o.05);食管癌组织中MTA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33.80%)显著低于阴性患者(60.00%)(P<0.05);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与TNM分期、MTA1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关系(OR=1.638、1.433,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MTA1蛋白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MTA1蛋白高表达是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