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求苗医熏蒸疗法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脂、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6组:A组:正常饲养;B组:给予隔天注射一次地塞米松2.5m∥kg;C组:给予隔天注射一次地塞米松2.5mg/kg,同时每天给予灌胃辛伐他汀1.7mg/kg;D纽:给予隔天注射一次地塞米松2.5mg/kg,同时给予苗药熏蒸每天一次,30min;E组:给予隔天注射一次地塞米松2.5mg/kg,并给予灌胃苗药浓缩液,每次15ml,每天早晚各一次;F组:给予隔天注射一次地塞米松2.5mg/kg,并给予灌胃苗药浓缩液,每次15ml,每天早晚各一次,同时给予苗药浓缩液熏蒸每天一次,30min.8周后结束实验取血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苗医熏蒸疗法能够改善激素导致的兔股骨头坏死病变部位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苗医熏蒸疗法能有效促进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变部位血液供给.  相似文献   

2.
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导致鸡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对鸡股骨头的影响.方法:取9周龄健康三黄鸡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每次胸肌注射地塞米松20 mg/kg,连续3 d;对照组每次胸肌注射生理盐水3 mL,连续3 d.于实验4、8周分批处死动物,取2组动物肝脏和股骨头,做HE染色和冰冻切片苏丹Ⅳ染色,检测其病理学变化.结果:给予激素4周,肝脏被脂肪浸润;8周时肝脏肿大,出现明显脂肪肝.给予激素4周,股骨头软骨下区的髓内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细胞数增多,最大细胞直径为(46±4) μm,与对照组(41±4) μm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增多为(20.3±3.8)%,与对照组(10.9±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8周后股骨头病理变化更为明显,髓内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脂肪堆积,最大脂肪细胞直径为(49±4) μm,与对照组(41±3)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骨陷窝增多为(28.2±5.6)%,与对照组(11.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明显变细、断裂.对照组未出现这些异常变化.结论: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可导致鸡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持续应用激素组与间断应用激素组实验动物在死亡率、x线片、ECT、MRI和光镜下表现,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探讨降低实验动物死亡率的方法.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分2组.对照组20只,臀肌注射醋酸氧化泼尼松龙,按8 mg/kg,每周两次,共8周16次;实验组20只,臀肌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龙,按8 mg/kg,注射3周,停药3周,再继续用药5周.分别于注射药物后2、4、6、8周处死,取材前分别做X线片、ECT、MRI检查,取材后光镜观察骨髓、骨细胞、骨小梁的变化.结果 死亡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讨论 ①大剂量激素对实验动物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对于机体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②持续应用激素组与间断应用激素组均制造出成功的股骨头坏死模型,间隔停药期骨组织坏死程度不仅没减轻而是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56-1458
目的:观察p53和bcl-2基因在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的变化,了解其在该疾病发病的作用。方法:32只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以幼兔的右侧股骨头为实验侧),给予实验组动物经右侧股骨颈注射医用TH胶0.5ml致骺板缺血,建立幼兔Perthes病模型(A组),以相同方法用给予对照组右侧股骨头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B组),分别于建模后第6、8、10、12周取两组等量动物进行股骨头病理切片,观察两组股骨头p53和bcl-2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A组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与股骨头骺板细胞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性(r=0.7,P<0.05),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与其之间呈明显负相关性(r=-0.7,P<0.01)。B组p53与bcl-2基因无明显变化。结论:p53和bcl-2凋亡基因与儿童股骨头坏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NF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甲基泼尼龙组(M组)、甲基泼尼龙+抗生素组(MA组)和对照组(C组),M组和MA组均每周2次,每次肌注甲基泼尼龙琥珀酸钠 8 mg/kg,MA组每只每周2次青霉素40万 U(0.24 g)肌注,经常性增加动物后肢受力的负荷,激素注射8周后进行股骨头CT和组织病理检查,观察造模效果.结果:M组在激素注射后5周内全部死亡,MA组建模期间全部存活.CT显示MA组无特征性股骨头坏死表现,但局部结构模糊不清,有高亮度影.MA组病理检查肉眼可见股骨头软骨面局部缺损,坏死面暴露,髓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光镜下成骨细胞、骨细胞均减少,空骨陷窝增多,微小血栓广泛分布,变形扩大的脂肪细胞挤压正常骨髓组织细胞,骨小梁变细破裂明显.结论:本实验建立SNFH动物模型的方法有效,建模过程必须同时给予适量的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CT作为早期股骨头坏死(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NFH)影像学观察和评价手段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并对使用激素后不同时段大鼠股骨头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4月龄健康Wistar大白鼠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4只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kg),每周1次;对照组12只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注射14周.两组均于肌肉注射药物后2、6、8、10、12、14周处死动物,取大白鼠双侧股骨头,HE和Masson染色后,观察股骨头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宽度、最大脂肪细胞直径、每高倍镜视野下空泡陷窝数量和单位面积骨小梁内胶原含量.结果:实验组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百分率、每高倍镜视野下空泡陷窝数量与对照组比较从2周开始就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单位面积骨小梁内胶原含量、骨小梁宽度、最大脂肪细胞直径与对照组比较从6周开始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了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其病理学特点表现为全股骨头坏死和修复反应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Perthes病动物模型,观察股骨头相关凋亡基因的变化,探讨其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透视下经股骨颈给予实验组(A组)右侧股骨头(实验侧)内注射医用TH胶(含显影剂的d-氰基丙烯酸正辛酯)0.5ml,相同方法给予对照组(B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于建模后6、8、10、12周分别取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右侧股骨头进行病理观察,观察两组股骨头p53和Bcl-2凋亡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建模后6周A组髋关节开始出现关节间隙增宽,出现点状出血,随着实验期的延长变性区并逐步扩大,股骨头骺板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性,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性。B组股骨头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经股骨颈注射医用TH胶建立Perthes病动物模型稳定,无反复,且操作简单;证实p53和Bcl-2与Perthes病发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I)在促进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自我修复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中国家兔 4 8只 ,分两次间隔 3周耳缘静脉注入马血清 (10ml/kg)。 2周后 ,泼尼松龙连续 3d腹腔内注射 ,建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动物模型。注射激素 2周后 ,行99mTc核素骨扫描 ,选择双侧股骨头血流量减少的动物 2 8只为下一步实验对象。动物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4只。对照组为单纯髓芯减压组 ,实验组为髓芯减压联合应用IGF I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 1周 ,术后 2周骨钙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2周股骨头血流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GF -I可有效促进成骨细胞转化 ,增加病变股骨头内血流量 ,促进了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实验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只。治疗组:激素注射造模成功后,普伐他汀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激素注射造模后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处理。治疗结束后观察3组兔股骨头组织学变化和血清、股骨头坏死区脂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毛细血管数、管径及骨陷窝空缺百分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及股骨头坏死部分脂联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普伐他汀可有效治疗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上调脂联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左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7):833-835
目的了解大体型实验动物应用大量激素24小时内(国际脊髓急性损伤研究委员会推荐用药方案)股骨头血供灌注方式及凝血状态。方法随机选取9只动物静脉大量注射甲强龙(30mg/kg)作为起始量,而后23小时内5.4mg/(kg·h)维持,另外九只作为对照组。血供区被详细分为股骨头、股骨近端、髋臼关节软组织,并在未用药前(1期),首剂激素后(2期)和实验完成后(3期)通过微球技术检测其改变。凝血功能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结果实验组股骨头骺端和干骺端松质骨血流起初未改变,但24小时后有减少,股骨头各区血供普遍减少,实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于24小时后明显升高。结论24小时大量激素应用可造成正常清醒猪股骨头血运减少,血浆高凝。这些发现可能是早期激素性骨股头坏死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1.
崔操  喻爱喜  常巍  程少华  王莹  谭莹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4):214-216,F0003
目的:通过检测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及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健康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模型组(36只)及对照组(12只)。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对照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 l,共6周。随后将模型组随机分高压氧治疗组(12只)及对照组(12只),治疗组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呼吸常压新鲜空气。检测试验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兔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2、4、6周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股骨头骨质疏松,镜下空骨陷窝数和脂肪细胞数逐渐增多,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高压氧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低于对照组,坏死的骨细胞有修复现象,并可见新生骨细胞。结论:大剂量激素可造成兔血流变学特性恶化,可能是兔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压氧可使恶化的血液流变学趋向好转,对股骨头坏死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1, 对照组每周 2 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每只 2 ml,共 6周。观察实验前及实验后第2,4,6周两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股骨头光镜及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 2 周、4 周 TG、TC、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透射电镜股骨头部分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结论:①大剂量激素可导致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因素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局部植入利福平(rifampicin,RFP)缓释剂对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活性及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方法  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取32只成年雌性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3个对照组(空白/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和局部缓释组(试验组)。其中局部缓释组于左侧股骨上段植入RFP缓释剂,右侧相同位置植入空白颗粒作为对照。4周后检测外周血、骨髓内单核细胞P-gp活性,肝内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 P450,CYP450)含量,比较骨代谢血清学指标、组织学形态(HE、Masson染色)、股骨头坏死率。结果  局部缓释组左侧骨髓内P-gp活性高于右侧(P<0.05)。口服、肌注组外周血P-gp活性和肝细胞色素P4503A含量高于局部缓释组(P<0.05)。HE染色示:局部缓释组左侧股骨头比右侧骨小梁增宽,脂肪细胞减少,骨坏死率降低(P<0.05);口服、肌注组股骨头骨质流失及脂肪化受到抑制。Massons染色示:口服、肌注及局部缓释组左侧股骨头骨质成熟胶原较多,矿化完全。结论  局部植入RFP对外周P-gp及肝内CYP450无明显影响,可增强骨内P-gp活性,降低激素性骨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种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采用灌胃法,实验组给予烈性酒(含乙醇45%)10ml/kg·d,对照组给予10%的葡萄糖溶液10ml/kg·d。两组动物在实验第1、2、3、6月时分批处死,定期观察其血清学变化和肝脏、股骨头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结果显示血清LPO、GGT、AST、ALT、TG和CHO升高,SOD活性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股骨头髓内脂肪细胞增殖肥大,空骨陷窝百分比升高,骨小梁变细、稀疏,面积分数降低,透射电镜下见股骨头软骨下骨细胞内出现异常增多的脂质沉积。结论:提示过量饮酒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NFH)大鼠组织形态学与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SD大鼠,经臀肌注射甲基泼尼松后制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SINFH组、低剂量GM6001(GM6001-L)组和高剂量GM6001(GM6001-H)组,每组20只,GM6001-L组与GM6001-H组在造模同时经尾静脉注射50 mg/kg GM6001与100 mg/kg GM6001,1周1次,共计8周.另选取20只健康SD大鼠于臀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经12周、20周后,观察SD大鼠股骨头形态学改变,以及过氧化氢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Pγ)、11β-羟基类固醇脱氧酶(11β-HSD1)、Run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与CCAAT区/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造模8周内的血清钙、磷水平降低;SINFH大鼠经GM6001治疗后8周内的血清钙、磷水平均显著升高,与SINF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M6001-H组血清钙、磷水平均高于GM6001-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造模8周内的BALP、StrA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BG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6001-L组与GM6001-H组经治疗后8周内的BALP、StrACP水平均显著低于SINFH组,BGP、CT水平均显著高于SINF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造模8周内的股骨转子、股骨头的骨密度及股骨头成骨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破骨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6001-L组与GM6001-H组经治疗后8周内的股骨转子、股骨头的骨密度及股骨头成骨细胞计数均高于SINFH组,破骨细胞计数低于SINF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GM6001治疗后,与SINFH组比较,PPAPγ、11β-HSD1、C/EBPα表达减少,Runx2表达升高,且随剂量增加,PPAPγ、11β-HSD1、C/EBPα下降明显,而Runx2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股骨头坏死改变可能与激素抑制成骨及成脂分化基因表达有关,与11β-HSD1表达关系密切,而GM6001能改善这种病理改变以及基因异常表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液流变学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及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健康日本成年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模型组(42只)及对照组(18只)。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对照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共6周。随后将模型组随机分高压氧治疗组(16只)及对照组(16只),治疗组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呼吸常压新鲜空气。检测实验后2,4,6,8,10,12周兔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2,4,6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部分骨小梁断裂,透射电镜股骨头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高压氧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光镜下可发现坏死的骨细胞有修复现象,透射电镜可见新生骨细胞。结论:大剂量激素可造成兔血流变学特性恶化,可能是兔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高压氧可使恶化的血液流变学趋向好转,对股骨头坏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塞米松及补肾方药对大鼠骨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理及补肾方药预防其发生的机制,方法通过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造成骨质疏松模型,观察补肾中药灌胃对骨密度的影响。从骨骼中提取mRNA,采用RT-PCR方法对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mRNA进行半量,结果地塞米松组大鼠的骨密度明显降低,而骨骼中VDRmRNA的表达却明显升高(P<0.05)与地塞米松组相经, 肾方药组的骨密度升高,VDR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地塞米松使VDRmRNA在骨骼的表达增强,这可能是其诱导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补肾方药可通过拮抗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而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局部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探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的新方法。【方法】连续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制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A,B,C3组,于股骨头下钻孔,在A组和B组分别将BMP/FS或单纯的BMP植入孔道,C组作为空白对照。通过大体观察、MRI检查、钙含量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研究复合材料对ANFH的修复作用。【结果】MRI观察显示,植入BMP/FS8周后原骨缺损孔道消失,被新生骨所取代。单纯植入BMP可见少量新生骨,空白对照组内仍为纤维组织。A组钙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术后8周原骨缺损区基本消失,有大量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及板状骨并存。B组骨缺损区明显缩小,周边亦有少量骨小梁存在,新生毛细血管少见,缺损区有大量纤维组织填充。C组术后8周缺损区缩小,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并逐渐形成骨壁,中心部仍为纤维组织,无骨组织充填。【结论】BMP在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可诱导新骨形成,与FS复合后,BMP诱导新骨形成的质量和数量均明显提高,局部植入BMP/FS对ANFH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继发性骨质疏松性的个体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原代BMSCs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使用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鉴定培养的BMSCs;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通过肌注地塞米松(DEX,1 mg·kg-1·d-1)8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所有大鼠经手术于胫骨平台下钻孔造骨缺损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S组,骨折不处理)、DEX骨折+生理盐水(NS)组、DEX+BMSCs组,将BMSCs注射到大鼠骨缺损部位治疗(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对照),于术后4周和8周,采用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的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及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实验均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是BMSCs。Micro-CT结果表明,与DEX+NS组比较,BMSCs细胞治疗能促进DEX诱导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结论 BMSCs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性大鼠的骨缺损具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这为临床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个体的骨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色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免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4周、8周和16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X线表现为实验组骨痂形成的速度快于对照组,骨痂形成的质和量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骨质更新速度以及新生血管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相同时期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