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循证医学表明,高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受体拈抗剂可明显改善疗效.国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取得较好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我院2006年7月~2008年3月期间.在ACS患者行PCI中应用替罗非班89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并于服药后第4d再次抽血测定CD62P和GPⅡb/Ⅲa。根据服药前后GPⅡb/Ⅲa值的变化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结果11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5例(22.73%),非氯吡格雷抵抗者85例(77.27%)。氯吡格雷抵抗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均P<0.05),而CD62P的表达及其他药物应用方面(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在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之间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采用多重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对前述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结论服药前基础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对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基础血小板活化程度高的患者及服用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较差,受到的抗血栓的保护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1)入选了100例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50例(300mg负荷量+75mg/d的维持量的氯吡格雷),第二组50例(600mg负荷量+150mg/d的维持量的氯吡格雷)。(2)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h、6h、24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ADP(浓度5u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100例)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更高剂量氯吡格雷组在服药后2h、6h、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P〈0.05)。结论更高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的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吸烟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将56例65岁以上老年ACS患者分为非吸烟组30例及吸炯组26例,均给予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联合应用14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ma(GPb/ma)及P-选择素的m性表达率。结果显示,非吸炯组用药前GPIIb/ma、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牢分别为(67.86±12.14)%、(70.37±10.15)%,用药后分别下降为(50.18±8.72)%、(49.36±11.43)%,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吸烟组用药前GPb/Ⅲ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47±11.62)%、(81.26±9.74)%,用药后分别下降为(61.15±9.29)%、(57.52±10.81)%,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14d后,非吸烟组较吸烟组血小板活化性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吸烟明显增加老年ACS患者GPlIb/11Ia技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使血小板活化性增加;吸烟可能降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Han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171-217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噻吩吡啶类(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血小板表面P-selectin、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高血压病组血小板P-selectin、GPⅡb/Ⅲ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P-seleetin、GPⅡb/Ⅲa表达增加,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栓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国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分别制备出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GPⅡb及GPⅢa)的免疫金探针。以此探针检测了9例“刺参诱聚缺陷症”患者及2例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果表明“剌参诱聚缺陷症患者”其静息状态下血小板GPIb、GPⅡb正常,GPⅢa低于正常时照组(P<0.01)。经“剌参”刺激后,GPⅢa仍低于正常(P<O.01),而经ADP刺激后GPⅢa可恢复正常。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其静息状态下GPIb正常,GPⅡb、GPⅢa、均低于正常(P<0.01)。经“刺参”、ADP刺激后GPⅢa、GPⅡb仍低于正常,(P<O.01)。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的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使与之耦联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不能暴露,从而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GPⅡb/Ⅲa结合,同时还通过阻滞ADP和颗粒内容物从血小板中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随着应用的增加,临床发现氯吡格雷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仍出现血栓事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或氯吡格雷无反应。本文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2)通心络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氯吡格雷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CS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郝冰 《医学综述》2006,12(22):1359-1361
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GPⅡb/Ⅲa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也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激活、血栓形成有关,本文旨在简述vWF和Ⅱb/Ⅲ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的作用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用药低反应性患者的疗效、预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4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28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54例,氯吡格雷组56例,氯吡格雷组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尿酸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替格瑞洛组患者用药3 d、7 d以及30 d血小板聚集率都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心力衰竭以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氯吡格雷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出血以及卒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氯吡格雷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 d、30 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痛风发生率(3.51%)低于氯吡格雷组(18.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氯吡格雷治疗后出现低反应性的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血小板聚集率(PA )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 ACS 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均常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给予低负荷量氯吡格雷配合治疗,而观察组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配合治疗,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2、6、24和48 h 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估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CR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服药后 PA 均显著低于服药前,而观察组患者服药后2、6、24 h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服药6 h 后 hs‐CRP 水平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而观察组在服药后6 h 和24 h 时 hs‐CR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的氯吡格雷对 ACS 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 CR 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CHD患者(CHD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结果:治疗后,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HD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相似文献   

15.
Zhu YF  Luo HM  Deng ZL  Fu DY  Yao W  Dai 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3):318-323
背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红花注射液对该指标的影响对于探讨其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机制及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影响,探讨红花注射液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花注射液治疗组(32例,常规西药加红花注射液)与对照组(32例,常规西药),两组疗程均为14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复合物(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同时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因提前出院而退出试验。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62p比例和CD63比例治疗后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14d中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表达的作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可增强常规西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8例经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在术前、术后次日、术后1周及术后4周清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测定P选择素(CD62P)、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清高敏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4名作正常对照组。结果 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ASC患者PCI术前、术后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术前、术后在不同冠脉病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在术后4周内增高,术后4周内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对防治PCI术后冠脉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给予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情况及对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确诊后即刻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服用维持量75 mg/d,B组于确诊后即刻给予负荷量600 mg,后服用维持量150 mg/d。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3 d采用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于介入手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3 d分别抽取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①B组的CR发生率低于A组(P<0.05)。②两组中发生CR者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氯吡格雷反应正常者,而B组在氯吡格雷反应正常及发生CR的情况下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A组(P<0.05)。③两组中发生CR者术后24 h及术后3 d血清hs-CRP和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药物反应正常者,而B组在药物反应正常及发生CR的情况下均较A组更有效降低血清hs-CRP、P-选择素水平(P<0.05)。结论对于ACS患者,相对于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给予负荷量600 mg+维持量150 mg/d的氯吡格雷可减少CR的发生率,并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替格瑞洛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A组,50例)和氯吡格雷组(B组,57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并监测服药前和服药后2 h、4 h、24 h、7 d、30 d的血小板聚集率,记录入院30 d内2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主要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在2 h、4 h、24 h、7 d和30 d时均低于B组(P < 0.05~P < 0.01),2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 < 0.01)。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ACS患者,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优于氯吡格雷,且疗效更平稳,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怯红晓  董平栓 《医学综述》2008,14(20):3160-316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综述替罗非班在老年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