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不同时间段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4例,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梗死灶、梗死灶旁及对侧镜像区为感兴趣区(ROI),以ROI-CBF为观察指标,采用MR ASL扫描,获取针刺前、针刺即刻及拔针后3个时间段各ROI-CBF并分析其差异。结果: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即刻和拔针后各ROI-CBF均增高(P0.05);与针刺即刻比较,拔针后各ROI-CBF均增加(P0.05);在针刺即刻和拔针后时间段下,心包经组对各ROI-CBF效应存在差异,CBF效应依次为:镜像区效应梗死灶旁区效应梗死灶区效应(P0.05)。结论:(1)针刺心包经穴能有效提高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为临床上选取心包经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部分可视化依据。(2)在同一时间段下,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存在差异。(3)针刺对ROI-CBF的影响不仅具有即刻效应,还具有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各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影响,为两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部分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满足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心包经组(n=14)和心经组(n=13),选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梗死灶、梗死灶旁及对侧镜像区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以ROI-CBF为观察指标,分别对受试者针刺前、针刺即刻及出针后3个时间段进行ASL扫描,运用磁共振成像自带的软件对图像进行后续处理,测量出ROI-CBF,从而分析2组受试者不同时间段下各ROI-CBF的差异。结果:1)心包经组能够提高各组ROI-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以针刺即刻与针刺后续效应明显;在针刺即刻和出针后时间段,心包经组对各ROI-CBF效应存在差异,CBF效应依次为:镜像区效应梗死灶旁区效应梗死灶区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心经组能够提高各组ROI-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以针刺后续效应为主;在针刺即刻和出针后时间段,心经组对镜像区与梗死灶旁区CBF效应无明显区别,但两者均与梗死灶区CBF效应存在差异,CBF效应依次为:镜像区效应≈梗死灶旁区效应梗死灶区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对各组ROI-CBF效应增高不一致,心包经组改善CBF效应优于心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1)针刺心包经/心经穴均能有效提高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 2)在同一时间段,针刺两经对梗死灶区、梗死灶旁区、镜像区CBF存在差异,心包经穴效应优于心经穴,提示临床上可以择优选取心包经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头穴丛刺组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顶前区、枕下区针刺治疗;针康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穴从刺治疗。各组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各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与头穴丛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头八挑刺组均与针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针刺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左侧大钟穴,记录患者针刺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频域指标的变化,观察针刺左侧大钟穴对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大钟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40例。大钟穴组予以左侧大钟穴针刺,非经非穴组给予左侧大钟穴下1 cm针刺。观察两组针刺前、针刺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个时间点的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百分比(LF%)、高频功率百分比(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信号总功率(TP)]变化。结果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LF%、HF%、TP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LF%、HF%、TP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予以左侧大钟穴针刺,可以降低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患者总的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患者交感神经与自主神经的平衡张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针刺遗留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结果头穴针刺组和电缇针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EP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P〈0.05),头穴电缇针组的效果优于头穴针刺组(P〈0.05)。结论电缇针法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SEP的作用优于头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经组与Sham组,心经组电针心经穴(极泉、少海、灵道、神门),Sham组电针同节段非经非穴点,以电针前后大脑各动脉的TCD各参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心经组MCA的Vp、Vm、Vd,ACA的Vp,以及VA的Vm较针刺前显著增快(P0.05或P0.01),且在改善MCA的Vp、Vm及ACA的Vp方面优于Sham组(P0.05或P0.01)。结论:电针心经穴可加快MCA的Vp、Vm、Vd,ACA的Vp以及VA的V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就诊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比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及不良反应。结果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提升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速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单侧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12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护理及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拔罐董氏奇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CSI临床痉挛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 3%和91. 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SI评分均减低(P 0. 05),治疗组治疗后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 0. 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下肢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 0. 05),且治疗组下肢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拔罐董氏奇穴可以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尤其在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状态与下肢生活活动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针刺干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头穴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2只。药物组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100mg·kg-1·d-1)腹腔注射,1次/d,共7d;头针组给予双侧"顶颞前斜线"快速透刺治疗,留针20min,1次/d,共7d。分别干预刺前和末次干预结束即刻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神经行为学评分(NS)。以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结果:与同组干预前比较,药物组与头针组大鼠NDS和NS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DS和NS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头针组大鼠NDS、NS及海马旁回IL-6、IL-1β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头针组IL-1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上调IL-10的表达,抑制IL-6、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头穴针刺调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0例脑梗死患者以病程分层随机,恢复期2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星期。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性好,(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剌是安全的,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能够改善症状,减少致残,防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六神穴针刺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六神穴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HAMD、SD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HAMD、SDS评分显著降低(P 0. 05),且治疗组HAMD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IL-6、IL-8、TNF-α水平显著降低(P 0. 05),且治疗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NE、5-HT、BDNF水平显著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 0. 05)。结论:采用六神穴针刺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患者抑郁评分,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观察急性脑梗死中心区及周围低灌注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以及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对急性脑梗死中心区及周围低灌注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均应用磁共振PWI序列,观测梗死中心区及周围低灌注区脑血流灌注参数r CBV、r CBF、TTP、MTT。比较治疗前两组灌注参数,比较治疗后两组灌注参数,同一组比较治疗前后的灌注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脑梗死区的r CBV、r CBF、TTP、MTT对比无显著差异(P=0. 836、0. 714、0. 733、0. 802)。治疗后,两组r CBV、r CBF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 007、000,P=000、002); r TTP、r M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P=0. 009、0. 02,P=0. 01、0. 037)。治疗后两组r CBV、r CBF、TTP、MTT对比无显著差异(P=0. 776、0. 84、0. 675、0. 795)。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梗死周围低灌注区的r CBV、r CBF、TTP、MTT对比无显著差异(P=0. 77、0. 285、0. 651、0. 78)。治疗后,两组梗死周围低灌注区的r CBV、r CBF较治疗前均进一步降低(P=0. 034、0. 031,P=0. 033、0. 05)。治疗后两组r CBV、r CBF比较无显著差异(0. 59、0. 751)。治疗后对照组r MTT、r TTP进一步延长(P=0. 000、000),而观察组r MTT、r TTP无明显延长(P=0. 123,0. 078)。治疗后观察组r MTT、r TTP较对照组延长较少(P=0. 05,0. 047)。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梗死区及周围低灌注区灌注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不能改善梗死区的灌注情况,但能减轻脑梗死周围低灌注区灌注情况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瘀血痹通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瘀血痹通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阻力指数(RI)、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 11%(41/45)较对照组73. 33%(33/45)高(P 0. 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d、Vs较对照组高(P 0. 05)。结论瘀血痹通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金智秀  图娅  洪银珠  韩止荣 《针刺研究》2004,29(1):18-20,14
目的 :观察针刺头穴和体穴及结合药物治疗对全脑缺血大鼠活性钙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分别针刺“水沟”、“百会”穴与针刺“商阳”、“中冲”穴 ,另外分别口饲维脑路通后针刺上述头穴、体穴 ,以测定缺血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CaM )的含量。结果 :大鼠全脑缺血后 ,脑组织CaM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明显升高 (P <0 0 0 1 ,0 0 1 ,0 0 5) ,治疗组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 (P <0 0 0 1 ,0 0 1 ) ,头穴单纯针刺组与体穴单纯针刺组比较及头穴针药结合组与体穴针药结合组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头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体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仅有降低的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无论针刺头穴还是体穴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的含量 ,而且头穴针药结合治疗后 ,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说明针刺头穴合并药物治疗脑缺血时 ,针药相引 ,直达病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后脑微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缺血模型组、头针治疗组各32只,后两组又分为造模后1、3、51、0 d 4个时间段组,每时间段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头针组选取"百会"曲鬓"穴进行手捻针治疗。各组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在规定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梗死局部脑组织海马CA 3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海马CA 3区微血管内皮MMP-9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各时间段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头针10 d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时段模型组(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海马CA 3区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针刺后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模型组MMP-9在脑缺血后1 d即开始表达,3 d逐渐增多达到高峰,5 d持续高峰,10 d开始下降,而头针各时段组缺血侧海马CA 3区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较同时段模型组减少,其中3、5、10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头针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状态下海马CA 3区微血管内皮MMP-9的表达;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针刺的疗效出现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温阳化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醒脑开窍汤口服,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评分、血清NO、SOD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2. 86%,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78. 58%(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Barthel评分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SOD水平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NO水平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温阳化瘀汤可以有效缓解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NO、SOD水平及神经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10只,对照组10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留针30min,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天、14天、21天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Nogo-A的表达。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穴丛刺组于14天、21天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降低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细胞表达Nogo-A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穴位的方法,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通过对各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针刺百会、四神聪治疗缺血性脑病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15只);造模组(30只)。然后采用改良线栓法对造模组30只大鼠进行CIRI模型复制,评价模型成功后,再将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最终实验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术式但不予线栓干预。模型复制成功后,针刺组大鼠给予百会、四神聪穴针刺干预,间隔8 h 1次,至再灌注72 h结束;非穴区对照组大鼠分别于百会、四神聪穴区周边5 mm处进行针刺皮肤干预,间隔8 h 1次,至再灌注72 h结束。末次针刺后1 h,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去除缺血液化区组织后,沿缺血灶走行,剥离缺血灶周边2 mm区域内半暗带组织,用于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TTC染色未见梗死灶。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百分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非穴区对照组和针刺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有统计学差异;针刺干预后,与非穴区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百会、四神聪穴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梗死百分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18例,分为经穴组(基础治疗+醒脑开窍主穴针刺)、非经非穴组(基础治疗+非经非穴针刺)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每组6例。以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ET-CT的18F-FDG(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显像资料作为中枢代谢改善评价标准,从分子水平动态的观察针刺经穴、非经穴及无针刺干预对脑梗死全脑、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脑代谢、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代谢呈明显激活状态,其激活广度及强度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底节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脑内相应部位葡萄糖代谢,与非经非穴相比有显著的特异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