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64例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针、体针治疗,观察组在头针基础上结合电针腰夹脊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测定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效果更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头针与体针结合头针治疗都可以改善患者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但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头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5.
刘波  唐强  孔妍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各40例。头穴丛刺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结合Bobath为主的方法,均治疗4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2.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4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传统针刺组和傍针刺组。康复组采用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傍针刺组采用天柱傍针刺平衡区配合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结束后,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Sheikh躯干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对各组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4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傍针刺组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优于康复组及传统针刺组(P0.05),8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于氏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各9只。另外9只同性别、同月龄的野生小鼠作为空白组。将康复组小鼠置于丰富环境中,针刺组给予头穴丛刺作为基础治疗,针康组小鼠在丰富环境中给予头穴丛刺治疗。针刺神庭透百会以及左右两旁2 mm,15 min/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少,而Bax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增加(P <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海马区bax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1),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P <0.01)。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下降(P <0.05)。针刺组与康复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减轻了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对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及项针结合康复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作用,并采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TCD指标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功能。愈显率60.00%,其疗效优于项针组(P<0.05)。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评价及TCD指标评定等方面,头针组均不同程度优于项针组。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内皮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以及针康组,按时间点每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仅采用头穴丛刺,康复组仅进行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采用行为学评分法分析大鼠运动功能,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ET-β受体表达.结果:针康组术后14天、21天行为学评分低于针刺组、康复组,且针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大鼠ET-β受体阳性细胞数增加,3天和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3天、7天和14天时,针康组ET-β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康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缺血区周围ET-β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配合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头穴丛刺为主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还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缺血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大鼠受损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假手术组5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梗死(MCAO)模型。针刺组大鼠行模拟头穴丛刺法治疗;康复组行跑台训练;针康组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治疗3 d后m NS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m N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的m N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VEGF表达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受损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提高大鼠缺血大脑皮层中VEGF蛋白表达量,且针康法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高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的重塑与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erg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皮质GAP-43、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3天、7天、14天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制备永久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针康组进行针康法干预;针刺组进行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各实验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缺血区皮层GAP-43、Nogo-A的表达。结果:术后7天和14天,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网屏实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GAP-43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P0.05);术后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Nogo-A阳性细胞表达降低,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脑缺血区皮层GAP-43及降低Nogo-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FGF-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脑梗死后大鼠FGF-2mRN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的记录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天1、4天、21天时各组的对比观察,从而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FGF-2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在脑缺血后24h模型组、康复组、针康组FGF-2mRNA表达均达到高峰,FGF-2mRNA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周围、缺血侧皮质及纹状体,FGF-2mRNA表达7天后回落,两治疗组均缓慢回落,针康组在21天时间点仍有较高表达。各个时间点模型组FGF-2mRNA的表达最少,针康组表达最多,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模拟临床康复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康法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缺血脑组织VEGF、LN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VEG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LN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L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针康法可能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VEGF、LN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天柱傍针刺平衡区、头针运动区和足运感区联合平衡训练在中风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平衡训练,乙组患者在甲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体针、头针运动区和足运感区治疗,丙组患者在乙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天柱傍针刺平衡区进行治疗。三组患者均每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五次,以四周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分别在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站立平衡功能、Holden功能步行分级、10m步行时间、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以及Sheikh躯干评分、Berg平衡评分量表等测定。结果三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0. 05);治疗后丙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甲、乙组(均P 0. 05)。三组治疗后Sheikh躯干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0. 05);治疗后丙组Sheikh躯干评分显著高于甲、乙组(均P 0. 05)。三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0. 05);治疗后丙组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甲、乙组(均P 0. 05)。三组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评级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0. 05);治疗后丙组Holden步行能力评级显著高于甲、乙组(均P 0. 05)。三组治疗后10米步行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均P 0. 05);治疗后丙组10米步行时间显著短于甲、乙组(均P 0. 05)。结论天柱傍针刺平衡区、头针运动区和足运感区联合平衡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风后康复患者的步行能力,大大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康组及泡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比较三组患者NR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5)。结论:针康法联合中药泡洗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武志全  梅成 《光明中医》2011,26(7):1412-1413
目的探讨针刺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中风后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24例给予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24例予以头穴丛刺长留针。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疗效和安全性作对比。结论治疗组患者焦虑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针刺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