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方寅羽  李劼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2023,14(2):117-12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间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C型AIS病人70例,男性组20例,女性组50例。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等冠状面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JA)等矢状面参数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RS-22)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男性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高于女性组(20% vs. 1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和男性组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两组病人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胸腰弯/腰弯矫正率分别为70.6%±12.9%和72.6%±17.9%,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矫正丢失率分别为5.3%±15.8%和7.6%±15.7%。女性组术前的TK明显低于男性组(19.2°±7.0° vs. 24.5°±14.5°),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面平衡(SVA)均大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男性组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率高于女性组(30% vs. 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在SRS-22量表疼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组[(4.8±0.2)分 vs. (3.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Lenke 5C型AIS病人中表现为左胸弯右腰弯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稍高于女性,女性病人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SVA大于男性,但均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矫形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persistent coronal imbalanc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后路脊柱融合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112例Lenke 5C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后2年的冠状面平衡状态分为PCI组和非PCI组。PCI定义为术后冠状面失衡持续时间≥2年。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的各项冠状面参数和矢状面参数;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评分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病人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病人中,50例(44.6%)术后发生即刻冠状面失衡,其中12例(10.7%)冠状面失衡持续至术后2年。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8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7~2.132,P=0.001]、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OR=1.308,95% CI:1.041~2.015,P=0.016)、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OR=2.291,95% CI:1.120~4.719,P=0.001)、术前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倾斜角较大(OR=2.141,95% CI:1.491~3.651,P=0.011)、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OR=5.512,95% CI:4.531~6.891,P=0.001)是发生PCI的独立危险因素。PCI组术后2年SRS-22量表满意度和总分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0.05)。结论 年龄较大、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是预测PCI的重要参数。PCI对Lenke 5C型AIS病人后路脊柱融合术后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国  吴建峰  黄稳定 《骨科》2018,9(2):96-101
目的 分析颈前路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行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颈椎整体弧度(global cervical alignment, GCA)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病人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为35~81岁,平均55.3岁。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前比较:①维持组,GCA手术前后均为前凸者;②矫正组,术前GCA后凸、术后矫正为前凸者;③后凸组,手术前后均后凸者。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部、手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neck/arm pain visual anologue scales, NVAS/AVAS)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结果 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对病人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1~39个月,平均25.6个月。维持组46例,矫正组17例,后凸组19例,三组病例年龄分布存在差异(F组间=4.593,P=0.014);三组病人性别和手术节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GCA后凸发生率为23.17%(19/82)。术前三组间NVAS、AVAS和NDI各指标单变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末次随访的NVAS、AVAS和NDI与各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之间AVAS术后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0.580,P=0.562);而改善程度△NVAS和△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Dunnett-t检验行两两比较显示,矫正组的改善程度△NVAS和△NDI优于维持组和后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颈椎弧度由术前后凸矫正为前凸可获更多的NVAS和NDI改善,说明恢复和维持生理性前凸的GCA是取得最优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术前存在GCA后凸的部分病例术后仍有颈椎后凸的影像学表现,因此治疗伴有GCA后凸的病例时,术者应谨慎确定融合固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田振  李劼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2023,14(1):34-39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术后远期胸椎后凸角(TK)变化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在我院接受前路矫形术治疗的40例Lenke 1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为(14.1±1.7)岁,其中男3例,女37例。根据病人Risser征评分将其分为三组: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每例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2年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以下参数:胸主弯和代偿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TK(T5~T12)、前椎体高度(VBHa)、后椎体高度(VBHp)、椎弓根高度(PH)以及椎弓根间高度(IPH),并计算T5~T12的前椎体高度总和(SVBHa)、后椎体高度总和(SVBHp)、椎弓根高度总和(SPH)、椎弓根间高度总和(SIPH)、SVBHp/SVBHa和(SIPH+SPH)/SVBHa。结果 术后对三组病人进行了长达5~13年(平均6.5年)的随访。相较于术后即刻测量的TK,末次随访时A组的TK平均值显著增加(增加13.7°),但B组和C组两次随访时的平均TK值未见明显增大。40例病人中有11例(27.5%)末次随访时的TK值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其中6例(85.7%)来自A组,这一比例显著高于B组(21.4%)和C组(10.5%)。末次随访时,40例病人的平均SVBHp、SPH+SIPH、SVBHp/SVBHa以及(SIPH+SPH)/SVBHa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平均SVBHp/SVBHa、(SIPH+SPH)/SVBHa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Lenke 1型AIS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远期有27.5%的病人发生了显著的胸椎后凸重建,这可能与低Risser征病人脊柱后份持续生长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8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1例,其中23例采用UBE-LIF治疗(UBE-LIF组),2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UBE-LIF组较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后CK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2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UBE-LIF组(87.0%)和MIS-TLIF组(92.9%)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LIF和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相似,表明UBE-LIF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MIS-TLIF同样有效。然而,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是当前UBE技术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进步,UBE技术可能成为腰椎融合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单节段融合联合邻近节段Coflex动态稳定系统(Topping-off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上位节段中度退行性变并中度椎管狭窄且无不稳定,下位节段严重退行性变)患者41例,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19例(topping-off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22例(P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48个月。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opping-of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I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减小,且小于topping-of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相比双节段PLIF,Topping-of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更好地保护术后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郑亚东  陆生林 《骨科》2018,9(2):90-95
目的 比较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和改良组(采用改良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每组20例。传统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7.3±8.5)岁;改良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7.5±6.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 病人均获得7~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0.0±35.8) ml,术后引流量为(82.5±14.5) ml,末次腰痛VAS评分为(1.6±0.5)分,均优于传统组的(269.5±39.9) ml、(151.3±19.2) ml、(2.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棘突旁有限显露治疗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在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且能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术后病人腰背痛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中骨性融合与异位骨化(HO)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治疗的51例连续双节段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超过3年。其中32例发生HO(HO组),19例未发生HO(非HO组)。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疗效评价指标等。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和术后血钙、术前和术后血磷、术前和术后碱性磷酸酶、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时HO组融合率明显高于非H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整体曲度均增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C2~7活动度(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HO组置换节段ROM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HO组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置换节段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前路Hybrid术后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与置换节段HO存在联系。融合节段骨性融合越早,置换节段越容易发生H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行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出现远端附加现象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治疗的114例Lenke 1A型AIS病人的病例资料,筛选出术后出现远端附加现象病人共21例(18.4%),其中男4例,女17例。测量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病人在术后即刻、发生远端附加现象时、术后1年、术后2年与末次随访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对比上述时间节点的冠状面平衡、远端Cobb角、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下位椎间隙冠状面成角、LIV下位椎体偏离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双肩高度差(shoulder height difference,SHD)、T1倾斜角、锁骨角等影像学参数。评估远端附加现象发生后的长期随访变化。结果 21例出现远端附加现象的病人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4.7±3.2)个月(61~68个月)。19例病人(90.5%)于术后6个月内出现远端附加现象,余2例(9.5%)在术后1年随访时出现。2例病人均采用支具治疗后好转。本组病人中无再手术病例。病人在发生远端附加现象时的肩平衡参数(SHD、T1倾斜角及锁骨角)较术后即刻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发生远端附加现象时、术后1年、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影像学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Lenke 1A型AIS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附加现象多在术后6个月内发生,发生远端附加现象时病人的肩平衡参数与术后有显著差异。长期随访表明远端附加现象多数进展缓慢,长期随访相对稳定,而对于出现进展的远端附加现象可采用支具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手术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29例T3~T4肿瘤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E级8例。经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显露病椎前方、侧方和后方,切除肿瘤以及上下相邻椎间盘,然后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肜式的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4例,E级16例。术后获访23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死亡4例;神经功能情况,13例较出院时有改善,加重1例。结论侧方入路手术途径无需经胸/腹膜腔,患者容易耐受手术,适合于某些胸腰椎肿瘤的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C臂X线机监测下对20例36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均为后壁完整疼痛剧烈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并发症.结果20例椎体成形术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CT检查无椎管内或椎间孔渗漏.术后随访5~18个月,17例疼痛消失,2例明显减轻,1例缓解.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采用Steffee手术复位,固定后,从两侧进入椎间隙凿深深20-25mm,高10mm的骨槽,取髂骨块植入。结果 8例随访7-42个月,全部症状缓解,恢复轻体力劳动。术后6个月X线检查示植骨块无吸收,已融合。结论经后路椎体间植骨,一次完成椎管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优于前路椎体间植骨术。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authors present thei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tocol as well as the surgical outcome in a series of 119 patients with the lumbar facet syndrome.By use of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translaminar screw fixation (n=56), Louis plate fixation (n=36), Cotrel-Dubousset instrumentation (n=11) and soft system stabilization according to Graf (n=14) 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moderate and poor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78 (67%), 20 (17%), 14 (12%), 4 (3%), and 1 (1%) instanc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减压手术治疗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减压组60例采用单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减压融合组67例采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和VAS评分情况。结果 1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JOA评分:减压组术前为13.46分±1.85分,术后2年为23.86分±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3.72分±1.69分,术后2年为24.60分±1.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改善率减压组为66.92%±8.03%,减压融合组为71.20%±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VAS评分:减压组为3.85分±1.05分,减压融合组为2.26分±1.54分,减压融合组低于减压组(P0.05)。椎间隙高度:减压组术前为6.4 mm±2.6 mm,术后2年为5.3 mm±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6.2 mm±2.9 mm,术后2年为7.1 mm±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程度:减压组术前为16.3%±5.2%,术后2年为15.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7.3%±4.9%,术后2年为12.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与单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但术后2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单纯减压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的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本组为1997年10月~2005年2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共72例,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本组有1例术后慢性窦道形成,其他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57例有脊柱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7.8°,随访中平均丢失2.4°。55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47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手术后除1例外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Cranio-cervical stabilization using preformed Luque rectangles supplemented by autologous bone grafts was performed in 18 patients. Stability at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had been impaired by a number of diseases includ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12 patients, metastatic tumour in 5 patients and post-operative swan neck deformity in one patient. In all patients immediate stabilization as well as long-term bony fusion could be achieved, paralleled by improvement of the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ndition in differing degrees. Surgery 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rare, although, considering the patient population treated, medical and anaesthesiolgical complications as a result of accompanying diseases may pose serious problems. The technical detail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are discribed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ranio-cervical instabil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pinestenosisDLSS)的特点、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融合手术要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和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手术结果通过问卷式调查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分为:腰痛、腿痛、日常活动水平、是否服用止痛药物四个方面进行。结果59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2.5个月,8例患者1年后失访。其中治疗效果优21例(35.6%),良32例(54.2%),可4例(6.8%),差2例(3.4%)。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FBSS(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ASD(AdjacentSegmentDisease)、椎弓根钉断裂等。结论DLSS包括多部位狭窄性病理改变,术中减压应当按照一定的步骤全面减压。椎弓根钉辅助后外侧融合可以提供腰椎即刻稳定,提高了远期融合率,使得滑脱椎体复位并保持椎间高度,减少椎管狭窄的进展和再发,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24例寰椎横韧带断裂病例,其中单纯横韧带断裂15例,合并有寰椎骨折7例,合并齿状突骨折2例。急性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4例。手术行寰枢椎融合术14例,枕颈融合6例,非手术治疗3例,入院后当天死亡1例。结果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6个月。2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5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仍有局部症状,2例颈脊髓神经损害改善,无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病例。3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中有2例出现寰枢椎不稳及迟发性脊髓损害。结论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横韧带断裂必然导致寰枢椎不稳定。无论是急性或陈旧性损伤,一旦诊断明确即应在早期行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  相似文献   

20.
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在多节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行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结果8例获6个月~3年随访。切口I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治愈,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脊髓功能损害于术后5个月内完全恢复。植骨块均完全愈合,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未发现钉棒松动、脱位。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可加强脊柱稳定,促进病灶吸收愈合,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和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