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0.2 g·kg-1),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4.55、9.1、18.2 g·kg-1),除正常组外均予以2.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水5 d诱导UC,连续灌胃给药7 d后处死小鼠,取肠系膜淋巴结(MLNs)和结肠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Th17/Treg、Th1/Th2,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2、IL-17A、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IL-4、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对结肠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细胞表达的T-box(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IL-17A、叉头蛋白P3(FoxP3)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h1、Th17细胞数量显著增高,而Th2、Treg细胞数量显著减少,Th1/Th2和Th17/Treg明显升高(P<0.05,P<0.01),小鼠结肠组织中T-bet、GATA-3、IL-17A、FoxP3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细胞因子IL-2、IL-17A、IL-6、TNF-α、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IL-4、TGF-β、IL-10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各剂量组均能逆转Th1/Th2和Th17/Treg细胞的比例失衡(P<0.01);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结肠T-bet、GATA-3的表达(P<0.05,P<0.01),黄芩汤高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L-17A的表达(P<0.01);黄芩汤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2、IL-17A、IFN-γ、IL-6、TNF-α的含量,黄芩汤高剂量组还可明显增加TGF-β、IL-10的含量(P<0.05,P<0.01)。结论 黄芩汤可减轻UC小鼠结肠炎症,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这可能是通过调节Th17/Treg、Th1/Th2细胞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调节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补肾化痰方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对免疫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 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0.184 mg·kg-1),补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4.7,9.4,18.8 g·kg-1),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灌胃给药,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灌胃12周后取材。运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检测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叉头框蛋白p3(Foxp3),维甲酸相关核孤受体γt(RORγ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蛋白表达量;运用流式细胞抗原检测,分析并比较各组Th17,Treg细胞的数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量降低、骨小梁显著减少(P<0.01);骨微结构破坏,血清中Foxp3浓度显著降低,RORγt浓度显著升高(P<0.01),骨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骨组织中Treg细胞数量减少(P<0.01),Th17细胞数量增加,且Th17/Treg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骨量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中Foxp3浓度升高,RORγt浓度显著降低(P<0.01),骨组织中Foxp3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但低剂量组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γt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骨组织中Treg细胞数明显升高,Th17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且Th17/Treg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肾化痰方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量,改善骨微结构,并使骨组织中Treg细胞数量增加而Th17细胞数量减少。进而推论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而发挥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虎杖苷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通过其调控蛋白激酶Cθ(PKCθ)/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信号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效应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虎杖苷组(0.045 g·kg-1)及柳氮磺吡啶组(0.5 g·kg-1)。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给与小鼠自由饮水构建UC模型,虎杖苷和柳氮磺吡啶组于造模前0.5 h灌胃给药,连续7 d,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后取结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磁珠分选提取C57BL/6小鼠脾脏CD4+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细胞刺激合剂刺激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虎杖苷低、高剂量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虎杖苷对Th17效应的影响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KCθ和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上皮破损并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明显,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血清IL-17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和柳氮磺吡啶组体质量及DAI评分均有显著的改善(P<0.01),结肠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改善,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的比例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L-17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PKCθ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PKCθ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虎杖苷能够抑制PKCθ以及STAT3的磷酸化表达,进而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A,改善肠黏膜炎性病理,对UC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溃疡性结肠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组(11.1 g·kg-1),抑制剂组(2-甲氧基雌二醇,0.015 g·kg-1),芍药汤+抑制剂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分别对应给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芍药汤,抑制剂及芍药汤+抑制剂治疗7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7,IL-23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肠黏膜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的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7和IL-23显著升高(P<0.01),结肠RORγt及HIF-1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Fox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DAI评分,肠黏膜病理学评分降低(P<0.05,P<0.01),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P<0.01),IL-17,IL-23降低(P<0.01),结肠RORγt及HIF-1α蛋白水平降低(P<0.01),FoxP3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芍药汤组及芍药汤+抑制剂组RORγt,FoxP3及HIF-1α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芍药汤可以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来调节Treg/Th17的重新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小鼠病理改变及免疫损伤的影响,探讨黄连解毒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喋呤组和黄连解毒汤组,每组6只,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建立CIA小鼠模型,给药组给予黄连解毒汤水煎液(5 g·kg-1)和甲氨喋呤(0.5 mg·kg-1)干预,观察小鼠关节肿胀症状,每3 d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评分达到峰值后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关节炎症因子表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踝关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关节肿胀,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显著升高(P<0.01);关节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表达升高(P<0.01);Micro-CT可见踝关节明显骨质破坏,病理可见到关节周围组织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组小鼠关节肿胀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NLR显著降低(P<0.01);关节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骨破坏及关节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结论 Ⅱ型胶原导致CIA小鼠全身和关节局部炎性免疫损伤,黄连解毒汤干预减轻炎性免疫损伤,并且对关节局部的作用更为显著,从而抑制CIA小鼠关节病变和骨破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山豆根水提物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干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研究其抗RA骨破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山豆根水提物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应用Ⅱ型胶原诱导法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CIA)小鼠,设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0.5 mg·kg-1)、山豆根水提物低、高剂量组(100、200 mg·kg-1)。观察CIA小鼠关节红肿畸形表现及关节炎临床积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关节组织病理改变;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检测小鼠关节骨破坏程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小鼠关节组织中破骨细胞形成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关节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关节红肿畸形程度、关节炎临床积分、滑膜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升高(P<0.01),关节组织骨破坏程度、破骨细胞形成数目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蛋白酶K(CTSK)、活化T细胞核因子1蛋白(NFATc1)、PI3K和磷酸化(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山豆根水提物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CIA小鼠关节畸形程度及关节炎临床积分(P<0.05,P<0.01),缓解小鼠关节组织病理改变(P<0.01),且降低小鼠关节骨破坏程度和破骨细胞形成情况(P<0.05,P<0.01),此外还显著下调小鼠关节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1)。结论 山豆根水提物能够显著延缓RA炎症反应,尤其抑制骨破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断藤益母汤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血管翳形成的机制。方法 SPF级DBA/1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组(NC组),模型组(CIA组),甲氨蝶呤组(MTX组),断藤益母汤组(DTYM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进行造模。二次免疫起,给予灌胃等体积溶媒,MTX(1 mg·kg-1)和DTYM(15.4 g·kg-1),给药35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关节炎指数;取材后进行膝、踝关节微型计算机断层摄影(micro CT)扫描,苏木素-伊红(HE)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p)-VEGFR2的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CIA组小鼠踝关节红肿明显,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上升(P<0.05,P<0.01),膝、踝关节关节面明显破损,软骨厚度降低,膝、踝关节micro CT骨破坏评分明显升高(P<0.01),滑膜中CD31,VEGF-α,VEGFR2,p-VEGFR2积分吸光度显著升高(P<0.01);与CIA组比较,DTYM组踝关节红肿程度明显减轻,给药3周后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膝、踝关节关节面更完整,软骨厚度增加,膝、踝关节micro CT骨破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滑膜中CD31,VEGF-α,VEGFR2,p-VEGFR2积分吸光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断藤益母汤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通路抑制CIA小鼠血管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对饮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Th17/Treg细胞平衡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从免疫失衡及菌群紊乱角度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及半夏泻心汤组,除空白组外的各小鼠采用2.5% 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诱导建立UC小鼠模型。自实验第8日起,分别采用灭菌水、美沙拉嗪水溶液、半夏泻心汤水溶液给上述各组别小鼠灌胃。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方法检测组织炎症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及Treg细胞的相对数量,16S rRNA测序技术进一步检测模型小鼠粪便中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损伤严重,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干预组小鼠结肠损伤减轻,血清TNF-α、IFN-γ含量显著下降(P<0.05)。较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而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经半夏泻心汤干预后,其小鼠Th17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Treg细胞数量则显著升高(P<0.05)。同时,半夏泻心汤可升高门水平上Firmicutes、属水平上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Prevotellaceae_UCG-001、Alistipes;降低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ota,科水平上Bifidobacteriaceae、Atopobiaceae、Clostridiaceae,属水平上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Coriobacteriaceae_UCG-002、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结论 半夏泻心汤可使Treg细胞相对数量升高、Th17细胞相对数量降低,以维持Th17/Treg细胞动态平衡;同时可降低有害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Coriobacteriaceae_UCG-002的相对丰度,升高产短链脂肪酸类菌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等菌属的相对丰度,调控肠道微生物结构及动态平衡,从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青龙汤对鸡卵清白蛋白(OVA)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白细胞介素-33(IL-33)/IL-1受体样2(ST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72只雌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2.05 mg·kg-1)、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20.02、10.01、5.005 g·kg-1)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OVA溶液造成基础致敏,而后OVA溶液滴鼻激发致敏造成AR模型。每日局部滴鼻前30 min给药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按20 mL·kg-1给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共7 d。记录末次OVA溶液滴鼻后10 min内小鼠打喷嚏和挠鼻的次数。给药7 d后收集血液,取小鼠鼻骨并脱钙制作病理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IgE)、白细胞介素-4(IL-3)、白细胞介素-5(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糖原(PAS)染色观察鼻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情况,吉姆萨(Giemsa)染色观察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IL-33、ST2、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打喷嚏,挠鼻次数显著升高(P<0.01),鼻黏膜水肿增厚,出现杯状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中OVA-sIgE、IL-4、IL-5、IL-13水平显著升高(P<0.01),鼻黏膜组织IL-33、ST2、IL-1RAP蛋白表达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小青龙汤组小鼠打喷嚏,挠鼻次数降低(P<0.01),鼻黏膜病理情况改善,血清中OVA-sIgE、IL-4、IL-5、IL-13水平降低(P<0.01),鼻黏膜组织IL-33、ST2、IL-1RAP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小青龙汤对于OVA致敏AR小鼠有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IL-33/ST2信号通路及2型T辅助细胞(Th2)炎症因子,从而减轻Th2型免疫反应,缓解鼻黏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甘草附子汤(GCFZ)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模型骨质破坏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CIA组、甘草附子汤低剂量组(GCFZ-L,2.4 g·kg-1)、甘草附子汤高剂量组(GCFZ-H,4.8 g·kg-1)和甲氨蝶呤组(MTX,1 mg·kg-1),每组6只,二次免疫法诱导CIA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小鼠关节炎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番红-固绿染色检测小鼠踝关节软骨破坏情况;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扫描检测小鼠踝关节骨质破坏的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踝关节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IKKα/β)、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p-IKKα/β)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IA组关节肿胀明显,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CIA组比较,GCFZ-L组、GCFZ-H组和MTX组均能显著抑制关节肿胀,并且明显降低关节炎指数评分(P<0.05,P<0.01)。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与CIA组比较,治疗组(GCFZ-L组、GCFZ-H组和MTX组)能明显抑制滑膜的侵袭,并且关节软骨破坏明显减轻。Micro-CT扫描分析显示,与CIA组比较,治疗组(GCFZ-H组和MTX组)骨破坏评分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IA组NF-κB p65、p-NF-κB p65、IKKα/β和p-IKKα/β积分吸光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与CIA组比较,治疗组(GCFZ-H组和MTX组)NF-κB p65、p-NF-κB p65、IKKα/β和p-IKKα/β积分吸光度均明显降低(P<0.05,P<0.01);而GCFZ-L组仅NF-κB p65积分吸光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甘草附子汤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CIA小鼠的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1.
大籽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升逵  普杰  陈永对  李尚秀  祝永仙  李干鹏 《中草药》2013,44(18):2493-2497
目的 研究大籽獐牙菜Swertia macrosperm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半叶枯斑法进行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实验。结果 从大籽獐牙菜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 10-二羟基獐牙菜苷(1)、3′-O-(3-羟基苯甲酸酯) 獐牙菜苷(2)、芒果苷(3)、2, 6, 8-三羟基口山酮-1-O-β-葡萄糖苷(4)、1, 2, 3, 4-四氢-1, 6, 8三羟基口山酮-4-O-葡萄糖苷(5)、1, 2, 3, 4-四氢-1, 4, 6, 8-四羟基口山酮(6)、顺-4, 4′-二羟基二苯基乙烯(7)、反-4, 4′-二羟基二苯基乙烯(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籽獐牙菜苷A,其具有微弱的抗TMV活性,其中化合物278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12.
尖瓣瑞香茎中双黄烷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圣卓  马青云  刘玉清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3,44(14):1887-1892
目的 研究尖瓣瑞香Daphne acutiloba茎中双黄烷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尖瓣瑞香茎95%乙醇回流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双黄烷酮,分别鉴定为毛瑞香素A(1)、毛瑞香素C(2)、毛瑞香素C'(3)、毛瑞香素F(4)、毛瑞香素E(5)、荛花醇(6)、毛瑞香素K(7)、异狼毒素(8)、狼毒素(9)、毛瑞香素D1 (10)、毛瑞香素H(11)、3-甲氧基-毛瑞香素H(12)、毛瑞香素K ’(13)和毛瑞香素B (14).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对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根茎的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Welc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色谱分离;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运行时间40.25 min,使用质谱分析软件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监测到的化学成分。结果 包括常春藤型皂苷及齐墩果酸型皂苷在内的52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得到良好的分离和鉴定,47个为该植物中首次发现,其中有9对同分异构体。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为西南银莲花的化学成分鉴定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不同产区两面针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欣潮  杨焕琪  赖茂祥  冯看  刘华钢 《中草药》2012,43(5):1003-1008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两面针的HPL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品质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分析两面针的指纹图谱.色谱柱:UltimateTMXB C8柱(250 nn×4.6 mm,5μm);流动相为水(0.2%磷酸+0.2%三乙胺)(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8%~12% B; 5~7 main,12%~15%B;7~14 main,15%~21% B; 14~35min,21%~25%B; 35~40min,25%~36%B; 40~60min,36%~52%B; 60~80min,52%~100%B; 80~95min,100%B;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0 nm,测定24批两面针指纹图谱,应用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两面针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在色谱指纹图谱中,确定了22个共有峰,根据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24批药材分为2类.结论 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方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两面针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毛酸浆浆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远敏  陈重  许琼明  李笑然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9):1086-1090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开灵注射液HPLC/UV/MS/MS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HPLC/UV/MS/MS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栀子,金银花等)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Phenom enex 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5 mL/m in;采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ITMS)分析,正、负离子二级扫描。结果:得到分离度和重现性良好的HPLC/UV/MS/MS指纹图谱,对其指纹图上13个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定性,成功鉴别了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异绿原酸3个异构体。结论:本方法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HPLC/UV/MS/MS指纹图谱,为中药复杂体系的分析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转录基因参考序列和表达量信息,探索赶黄草药用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为赶黄草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赶黄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组装,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比对注释,同时对本研究获得赶黄草活性成分合成相关代谢通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了40 005 442条有效的短读序,通过de novo拼接得到42 306个unigene,开放阅读框(ORF)分析共计得到518个ORF,其中75个ORF具有转录因子结构域。通过KEGG分析,检测到33、32、59、68个unigene分别参与黄酮类生物合成、固醇类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和羧酸代谢。结论本研究发现的这些基因对赶黄草遗传改良和药用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路径相关基因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晓昱  赖瑛 《中草药》2018,49(2):313-317
目的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贴剂,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和离体皮肤渗透性,筛选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白芷香豆素的透皮吸收速率。方法选取羟丙甲纤维素为储库介质,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为控释膜,制备白芷香豆素储库型透皮贴剂。用Franz扩散池进行乳猪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量,考察凝胶用量、药物用量、促渗剂对药物透皮速率的影响,并对优选的贴剂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最佳处方为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白芷香豆素、3%肉豆蔻酸异丙酯、3%氮酮;由该处方制得的贴剂稳态透皮速率(Js)达到0.713μg/(cm2·h),体外释放速率接近零级。结论储库型白芷香豆素贴剂有较高的经皮渗透速率,体外释药完全,有望成为新型的透皮制剂。  相似文献   

20.
朱砂根Ardisiae Crenatae Radix是一种民间常见的观赏性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是贵州特色民族药八爪金龙的3大来源之一。朱砂根主要含有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生育等药理作用。主要综述了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朱砂根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