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骨质疏松症中医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方法:整理归纳国内有关骨质疏松症症状与证候的相关研究文献,以100mm刻度法结合症状轻重分级赋分法对症状轻重程度进行初步量化,再用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确立骨质疏松症中医常见定性证候量化评价目标树层次。然后应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专家研讨的方法,组织专家对该模型进行研讨。研讨内容包括确立每个症状轻重量化方法,对定性证候轻重程度层次分析模型中的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权重估计,初步构建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层次分析模型。最后在临床上选择220例患者,将该模型运算结果与专家模糊判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以上程序,构建了骨质疏松症精亏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的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并将其用于2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候判断。统计1545份骨质疏松症专家判断表结果与量化评价模型判定结果发现,两者完全拟合加基本拟合率为80.91%(1250/1545),如果加上部分拟合,则拟合率达到94.05%。结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与专家模糊判断有较高的符合率,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如果加上部分拟合,则拟合率达到94.05%。结论:骨质疏松症常见定性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与专家模糊判断有较高的符合率,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证候为内容的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并验证可靠性。方法:以100 mm刻度法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HP)为数学工具,以"综合集成研讨厅"为研讨方式,共取57个中医症状量化值为底层指标,以11个基本证候为第二层次指标,以实证与虚证为第三层次指标,以证候总评分为顶层指标,初步构建了以证候为内容的冠心病层次分析综合疗效评价方法。并在临床上与心绞痛评分、西雅图心绞痛评分、生存质量(SF-36)等进行了相关性对比研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冠心病证候总评分与心绞痛评分、西雅图心绞痛评分、SF-36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构建的以证候为内容的冠心病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方法可评价冠心病的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该草案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比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与临床实际对该草案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定性与定位诊断规范。定性诊断包括实证与虚证,实证有气滞证、血瘀证、寒凝证、实热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脱证,共11个定性证候。定位诊断,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肝(胆)、脾、肺、胃。诊断内容中确立了各证候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7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4.
以证候为内容的原发性肝癌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构建以证候为内容的原发性肝癌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在原发性肝癌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100mm刻度法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为数学工具,以“综合集成研讨厅”为重要研讨方式,共取57个中医症状为底层指标,以8个基本证候及实证、虚证为第二层、第三层次指标,以证候总评价为顶层指标,构建以证候为内容的原发性肝癌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并在临床上与西医的肿瘤轻重程度评分、卡氏评分、肿瘤分期、Child分级及生存质量等进行相关性对比研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地构建了以证候为内容的原发性肝癌中医疗效评价体系。通过与西医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证候总评分能够反映肿瘤进展情况、患者肝功能变化及以卡氏评分表达的患者体质状况;证候总评分与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强相关性。结论:构建的以证候为内容的原发性肝癌中医疗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疾病轻重程度,并能体现中医治疗目标与结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轻重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已构建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疗效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工具,冠心病患者入院后3d内与出院前3d填写生活质量表(SF-36)与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以入出院生存质量差值与入出院证候轻重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结果生存质量评分与证候综合疗效评价体系的各个层面均存在相关关系。在11个基本证候层面中,水湿证、气滞证、实热证与生存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实证与虚证层面,虚证与生存质量评分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在生存质量与证候总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39)。结论在冠心病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医证候在各个层面与生存质量存在相关关系,且与证候总评价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包括定性与定位证候诊断两个部分。定性诊断包括精亏、气虚、阴虚、阳虚、血瘀,共5种定性证候;定位证候诊断其病在骨,其脏在肾,涉及肝、肺、脾(胃)、心。确立了各证候诊断的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用该诊断规范辨证的结果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56%,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5.56%。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常见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方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四诊信息。将493例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运算组(370例)和考核组(123例),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运算组患者症状信息,分析证候之间组合规律,确立症状对证候贡献度,以诊断性试验ROC曲线分析方法建立诊断阈值,并依据考核组数据对其进行前瞻性检验。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以络气郁滞、络气虚滞、痰湿、血瘀、阴虚、火热等基本证候,分别确立了不同症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建立了诊断阈值,前瞻性检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结论: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的量化研究,建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量化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为中医证候规范化及进一步开展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证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根据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中医的证候看作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失衡紊乱,提出中医证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学对应观点。以新的藏象层次与结构对比了西医的证与中医的功能,以西医脏器功能的临床数据表达方法细化了中医证的量化方法,对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数据也进行阴阳五行分类、定性,从而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借助计算机进行证候回归的"中医研究"。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的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包括实证与虚证两部分,实证包括气滞证、血瘀证、热证、湿证,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并设立了每个基本证候的诊断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诊断规范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基本证候的总体符合率为73.92%.结论: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肝癌复合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冠心病的中医病因和证候分布特征,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中医临床疗效。 方法与设计:经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然后通过多次临床预调查及专家咨询、论证,制定正式的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制订实施方案、相关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采用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地域、大样本的冠心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讨论:通过多地域、大样本的冠心病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我国冠心病的中医病因及证候分布特征,可为冠心病的临床预防及中医辨治提供参考与依据,也有利于提高中医病证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 临床试验注册号:研究方案于2011年11月27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中英文注册,注册号为ChiCTR-ECS-1100172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的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冠心病中医症状、体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14个公因子;并对14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聚为3类特征。结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冠心病中医理论及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更直观地反映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本质,为冠心病中医证候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女性与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差异,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将冠脉造影确诊的146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与同期造影确诊的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及冠脉病变特点相互对比分析。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高,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或P〈0.01);冠脉病变程度严重,病变累及左前降支及三支的比例较男性高(P〈0.01);中医证型方面,伴有气虚、阴虚及气滞等证表现者其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或P〈0.01),而具有血瘀、痰浊、寒凝等证的比例则与男性相似(P〉0.05)。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偏大,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比例高,冠脉病变程度严重,应重视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中医治疗应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治标的同时,顾护正气,加强益气养阴,同时注意调畅情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现代期刊文献中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电子和手工检索相结合,对1989—2009年CNKI、CBM、VIP数据库进行检索,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46篇,涉及证型48种,总病例数8648例,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后得出证型20种,分布较多的依次为热哮型(28.90%)、冷哮型(25.28%)、肺肾两虚(9.86%)、肺脾两虚(8.50%)、肺虚(7.34%)、虚哮型(6.39%)、风哮型(4.60%)。结论:热哮型、冷哮型、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肺虚、虚哮型、风哮型7种证型基本概括了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临床证候特征,揭示了支气管哮喘的证候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75个常用临床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422例,其中肝胆湿热证300例,肝郁脾虚证122例。检测常用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血常规、激素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血脂、甲胎蛋白、肝纤维化指标等共75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查看单一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效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模型检测差异指标组合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判别效率。结果: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尿素氮、血尿酸、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之间存在组间分布差异。上述差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42~0.62。对差异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证候判定模型,其模型自身验证总误判率35.3%,刀切法总误判率为35.3%。结论:无论单一差异指标还是差异指标组合判定模型均未达到较好的判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目的,提示单一采用临床指标判定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20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ⅢB及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和临床证型诊断标准,归纳证型,将调查表数据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0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证型构成如下:气虚痰湿型最多,占76.3%,其次为气阴两虚型,占92%,气滞血瘀型、阴虚毒热型及热毒炽盛型分别占5.8%、58%、29%。结论:晚期(ⅢB及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以气虚痰湿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杞菊地黄汤加减沐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杞菊地黄汤加减沐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失眠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根据2011年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选取合适降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汤加减中药沐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疗效、PSQI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PSQI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杞菊地黄汤加减沐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失眠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7.
基于Shannon熵法的慢性心衰证候要素诊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心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该病证候要素的诊治规律。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为数据源,以"慢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或"证候"或"证"或"中西医"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一次和二次检索,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预处理后,采用Shannon熵非线性复杂系统划分法对中医四诊和常用中药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结果: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浊为慢性心衰的常见证候要素,补气药、活血药、利水药、化痰药、解表药、温里药为临床主要用药。我们提取出了与证候要素密切相关的症状和中药,通过关联系数值对各症的诊断贡献度进行了量化,各要素下分值较高的症状基本为该证的共性症状,分值较低的症状多为某一类患者或疾病本身的特异表现;同时筛选出各证候要素对应的常用中药,间接反映了该药的临床对证使用情况。结论:本研究采用Shannon熵法探索中医四诊-证候要素-方药诊治规律,为该病证候要素属性的判别和临床辨证候要素的用药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名老中医药专家创立心力神合剂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功能Ⅲ-Ⅳ级,中医辨证属心气(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慢性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力神合剂。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5%,而对照组分别为76.7%、75%,两组比较,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力神合剂能更有效地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患者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联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PreS1Ag)、HBV-DNA以及肝功能的联合检测,了解乙肝患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以及HBV-DNA和PreS1Ag阳性患者及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与肝功能的损害关系。方法:"乙肝两对半"、前S1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功能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L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215例乙肝五项不同阳性组别的患者中共有18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87.91%,其中有109例HBeAg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为102例,HBV-DNA阳性为98例,符合率为96.08%(98/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大三阳"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占68.81%,63例"小三阳"患者ALT升者占38.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不仅能够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而且更是病毒感染性的指标,与HBeAg、HBV-DNA、ALT呈正相关,这对乙肝患者的诊治和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