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北医科大学承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定于2010年7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2015年度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教育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15年8月25—28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全国140余名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概况、困惑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50余年的发展演变及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困惑、问题及原因。结合中西医结合发展状况,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地位、作用,中西医结合专业名称规范及其定位,多层次办学体系的建立,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及相应的配套教辅、教参丛书,加强创新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教学与临床实践及开展全国性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改革研究9个方面探讨及展望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北医科大学承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0年年会"定于2010年7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突破传统适应需要创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南中医学院1993年率先开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创建"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一套适应新的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首编中西医结合临床主体课程系列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创建适应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队伍."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培养模式的实践产生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北中医》2005,27(8):F0003-F0003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成立于2001年3月,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系在原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1993年建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相似文献   

7.
兹定于2009年11月27—2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2009年学术年会,该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主办。届时秦伯益、吴孟超、肖培根、陈可冀、吴成中等院士等医药领域六位院士及相关专家到会,就科学精神、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思路与进展、中西医结合关键科学问题等作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8.
在肿瘤方向班的四诊教学实践中,采用PBL、ISAS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新媒体教学等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模式,对中西医结合理念的教学进行思考,探索基于肿瘤方向班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郑兰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我国正逐步发展,但它培养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需要。为此,亟需在医学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独办中西医结合学院,并...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独具临床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人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以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护心康超微制剂与传统制剂治疗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组别、双盲观察、传统饮片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案,共入选60例患者,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超微护心康片,对照组用传统护心康片,连续用药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显效率、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心康片能改善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超微护心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优于传统护心康片,故超微制剂能广泛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不同中医证型血脂水平的干预影响,找出血脂康治疗NAFLD合并CAS的最有效中医证型,指导其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液流变学可视化检测仪(MC—FANRH300)观察不同中医证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动性特点,并检测其与红细胞流变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痰瘀阻络证组(35例)、阴虚阳亢证组(42例)、肾虚证组(32例)。另选择21名老年健康人作对照(老年健康组)。利用MC—FAN对4组进行血液流变学可视化检测,并观察红细胞变形指数(deformationindex,DI)、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aggregationindex,EAI)和血浆ATP酶活性,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可视化的血流时间(transitingtime,TT)与红细胞流变性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可视化TT比较,痰瘀阻络证组较阴虚阳亢证组、肾虚证组、老年健康组显著延长(P〈0.05);在剪切率为100S一时的DI比较,痰瘀阻络证组较阴虚阳亢证组、肾虚证组和老年健康组显著降低(P〈0.05)。与老年健康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3组血浆Na+.K+-ATP酶活性、Ca2+-Mgn-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其中,痰瘀阻络证组Ca2+-MgH—ATP酶活性与肾虚证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流量(10、30、60、100μL)的血液流变学可视化TT与DI呈显著负相关;血流量100μL时的血液流变学可视化TT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可视化TT变化显著,并与传统红细胞流变性指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检索2000年1月一2011年12月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贵州省数字图书馆和读秀学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共33篇文献纳入研究,病例数合计4233例。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湿热阻络型20次(60.61%),其次是肝肾两虚型18次(54.55%)、痰瘀互结型17次(51.52%)、风寒湿痹型15次(45.45%)、寒湿阻络型14次(42.42%)、风湿热痹型及气血亏虚型10次(30.30%)、寒热错杂型9次(27.27%)。按病例数排列,湿热阻络型768例(18.14%)、风湿热痹型666例(15.73%)、风寒湿痹型584例(13.80%)、寒湿阻络型517例(12.21%)、寒热错杂型415例(9.80%)、痰瘀互结型364例(8.60%)、肝肾两虚型235例(5.55%)、久痹正虚型223例(5.27%),其余证候病例数皆未超过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特点以湿热阻络型为主,其次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寒湿阻络型、痰瘀互结型及肝肾两虚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6.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17.
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ld arthritis,RA)活动期湿热毒痹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四妙消痹汤组,60例)和对照组(甲氨蝶呤组,60例),疗程均为12周。评价治疗前后中、西医疗效,中、西医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DAS28积分,理化指标变化,远期疗效及平均起效时间,其中西医疗效评价参照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判定标准,对药物疗效进行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20例(ITT集),完成观察患者103例(PP集)。PP分析显示:治疗组(52例)中、西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1例,分别是92.3%vs70.6%及86.5%vs62.7%,P0.05)。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中医证候积分、DAS28积分以及远期疗效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一定优势。治疗组起效时间(周)5.31±0.36短于对照组(8.28±0.45,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43.3%,P0.05)。结论四妙消痹汤可综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毒痹证患者的关节及全身病变,且起效早,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尪痹中医分型与HLA-DR4等位基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中国汉族人尪痹中医分型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对196名尪痹患者检测HLA-DR4等位基因,并根据其临床表现、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通过Excel 97建立数据库,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名患者中HLA-DR4阳性者110例(阳性率为56.1%).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肝肾阴虚四型患者中HLA-DR4阳性率分别为46.4%,51.2%,78.6%和82.8%(P<0.05).提示尪痹中医分型与HLA-DR4等位基因相关,两者结合可作为判断疾病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4例肺间质纤维化住院病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部HRCT特点、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为早期、慢性迁延期和晚期,总结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肺纤维化不同分期其证候学分布各有特点,早期(10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为常见诱因,以痰热郁肺与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络脉痹阻,气血不通为基本病机特点;慢性迁延期(64例)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痹与肺痿并存,以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最为常见。肺纤维化晚期(130例)本虚至极,由肺及肾至心,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为其病机实质特征。结论:肺间质纤维化证候学分布特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