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检为结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大多数患者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Reddy et al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仅存在粘膜病变,也存在结肠动力异常,表现为推进性小振幅收缩增多,但直肠肛门动力和感觉功能有何改变尚不清楚,现研究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3岁~45岁,平均30.2岁,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用SASP及灌肠等治疗2wk~4wk,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糜烂和溃疡愈合。健康人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2岁~40岁,平均28.6岁。无胃肠道症状和手术史,无肛周疾病和痔疮。所有病例近1wk均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方法17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病学术会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2岁~62岁,病程最长6a.患者多以急性发作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大便常规:红、白细胞满视野.粪培养阳性.均做下消化道造影:示溃疡性结肠炎.其中病变累及全结肠1例,直肠5例,乙状结肠及直肠9例,2例未见异常者做肠镜示:粘膜充血,水肿伴糜烂.急性期给中西药结合(由锡类散、雷尼替丁、丁胺卡那、地塞米松组成)保留灌肠治疗.4wk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下消化道造影和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中西药结合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全部好转,下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检查.溃疡愈合11例,占64%;溃疡面缩小6例,占36%,随访复发2例,再次用以上方法治疗后好转.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普瑞博思、奥美拉唑等联合用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对5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21岁~65岁;Ⅰ级14例,Ⅱ级32例,Ⅲ级10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3例,Ⅱ,Ⅲ级均作病理检查除外恶性病变.给予口服普瑞博思、奥美拉唑、思密达4wk~8wk,阿莫西林、甲硝唑、庆大霉素1wk,内镜4wk复查一次.结果56例反流性食管炎经联合用药治疗后均痊愈.症状开始缓解时间3d~5d,治疗4wk~8wk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疗4wk内镜复查痊愈34例,好转22例,治疗8wk内镜复查痊愈53例,3例溃疡未完全消失.12wk内镜复查全部愈合.有28例6mo~12mo内镜复查,3例复发,且均伴有重度食管裂孔疝,后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快、炎症消失快,溃疡愈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近20年来我院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和临床病理变化,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近20年我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特点、治疗情况、病程与预后.结果 近20年我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明显增多,并呈逐渐上升趋势.40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23∶1,年龄6~84岁,平均年龄(42.7±14.8)岁,平均病程3.4年.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80.2%)、腹泻(74.O%).肠外表现17例(4.2%),并发症19例(4.7%).病变以慢性复发型(62.1%)为主,轻、中度病变多见(85.9%),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68.3%).93.8%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手术患者14例(3.5%),死亡1例.结论 近20年来我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病呈上升趋势,患者年龄偏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手术病例少,死亡率低,内科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中西药合用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22岁~56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3mo~6a,以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特征,乙状结肠镜及X光钡剂灌肠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及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分为湿热内蕴型8例,脾肾阴虚型17例,脾胃虚弱型6例,气滞血瘀型4例,肝郁脾虚型5例,我们采用黄苓、黄柏、地榆各12g,水煎100mL,将庆大霉素16万U,强的松10mg、甲硝唑0.4研末加入液体内保留灌肠,1次/d,2wk为1疗程,观察疗效.结果中西药合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基本治愈30例(75%),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改善,好转6例(1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常规及结肠镜检查均无改善,无效4例(10%),总有效率为90%.结论中西药合用及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既治标又治本,标本相照,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故诸药合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溃疡性结肠炎2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出率以及相关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按照UC诊断标准,回顾18年中4994次结肠镜检出的232例UC内镜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检出232例溃疡性结肠炎,18年平均检出率为4.65%.男134例,女98例,平均年龄44.11岁,患者主要集中于20-69岁之间,可见两个高峰,30-39岁之年龄段患者最多,为66例,占28.45%;其次为50-59岁之年龄段,为51例,占21.98%.城市居住人口(70.26%)较农村居住人口(29.74%)比率高.在UC患者中,13.4%为直肠炎,27.2%为直乙状结肠炎.18.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0.8%.结论:本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内镜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溃疡和炎症。临床症状多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便或便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是胃肠病中的疑难病之一。笔者自1994年6月~1998年6月采用中西药灌肠为主,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38.9岁;病程0.5~1年者6例;1~3年者12例;3年以上者8例。上述病例皆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灌肠液由黄芩、黄柏、大黄、苦参、丹参、薏苡仁、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特诺尔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比特诺尔共治疗门诊及住院患者112例,男女各56例;年龄47.51岁±11.21岁(20~76).比特诺尔,每次3粒,4次/d,疗程4wk.治疗前及治疗后wk2,wk4末随访症状;治疗前后随访不良反应;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26例患者治疗前后随访纤维结肠镜,有异常者取活检.结果比特诺尔治疗4wk后,慢性结肠炎39例,总有效率76.92%;溃疡性结肠炎27例,总有效率81.48%;肠易激综合征46例,总有效率91.30%42例复查历镜,慢性结肠炎12例,总有效率75%;溃疡性结肠炎23例,总有效率78.26%;肠易激综合征7例,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除便秘,恶心各1次停药外,余均呈轻微一过性,能完成疗程.结论应用比特诺尔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溃汤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评价诊断方法、临床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89年10月至200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填写调查表,统计病人的症状、诊断、分期、分型及治疗效果。结果共155例病人入选,男女比例为1·54∶1。平均年龄是41·8岁;发病高峰年龄20~30岁(44例,28·4%)。肠外表现较少见(12·9%)。轻度占32·3%,中度占41·3%,重度26·5%。病变范围以全结肠炎型最多(52·9%),分型以慢性复发型最多(39·4%),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通过临床、内镜及病理(72·9%)得到确诊,病人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大多数都能缓解,少数需要手术治疗(4·5%),没有死亡病例。结论本组病人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部分中重型病人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发症(20例,12·9%)发生率和手术率(7例,4·5%)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胶囊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4.2±14.6)岁,入组者以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依据.研究中将胶囊结肠镜和传统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以传统结肠镜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胶囊结肠镜与传统结肠镜下黏膜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和P值),并同时观察胶囊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度、全结肠检查完成率、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胶囊结肠镜下黏膜轻度病变2例,中度8例,重度9例;而传统结肠镜下则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8例.经统计Kappa=0.826,确切概率计算P<0.001,提示一致性良好.胶囊内镜全结肠检查完成率达100%(19/19),肠道清洁度优良率达79%(15/19),检查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结肠镜能客观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具有部分替代传统结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监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胶囊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损伤的内镜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4.2±14.6)岁,入组者以血便、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依据.研究中将胶囊结肠镜和传统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以传统结肠镜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胶囊结肠镜与传统结肠镜下黏膜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和P值),并同时观察胶囊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度、全结肠检查完成率、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胶囊结肠镜下黏膜轻度病变2例,中度8例,重度9例;而传统结肠镜下则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8例.经统计Kappa=0.826,确切概率计算P<0.001,提示一致性良好.胶囊内镜全结肠检查完成率达100%(19/19),肠道清洁度优良率达79%(15/19),检查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胶囊结肠镜能客观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具有部分替代传统结肠镜进行结肠病变监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肠系膜动脉导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经导管肠系膜动脉注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1993/1997收住辽宁省人民医院消化病房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3例.患者入院后次日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或下动脉,先行全结肠数字减影,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然后经导管向肠系膜下或上动脉缓慢推注甲基强的松龙复合制剂.观察动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3d后,加用灌肠治疗.记录治疗后1wk,1,2mo患者的症状、体征、便常规及肠镜改变情况.并长期随访患者.结果经导管冲击治疗后1d~3d,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改善.1wk后粘液脓血便情况基本消失.灌肠1mo~2mo后,未见复发.粪常规恢复正常.肠镜示原病变消失.随诊1a~4a,除3例因症状复发再行导管治疗外,余未见复发.结论经导管肠系膜动脉注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迅速控制活动期的临床症状,改善肠粘膜病变.该疗法不仅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少,药物能均匀分布受累肠段毛细血管的特点,而且数字减影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及程度.诊断和治疗一次性完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2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大肠假息肉病,讨论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1、对象和方法从1985年至1995年,我院经纤维结肠院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大肠假息肉病12例.大肠息肉总数均超过100颗.溃疡性结肠炎病史3-16年,平均5.8年,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26岁,平均44.5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L-23在缓解期类固醇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组织中表达的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及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5例缓解期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情况,予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并以30例缓解期的一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例SASP维持治疗,15例强的松维持治疗)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及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为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SP维持治疗及强的松维持治疗缓解期一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均轻度升高(P>0.05),而缓解期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组(P<0.01).结论 IL-23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类固醇激素依赖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L-23在缓解期类固醇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组织中表达的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及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5例缓解期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情况,予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并以30例缓解期的一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例SASP维持治疗,15例强的松维持治疗)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及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为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SP维持治疗及强的松维持治疗缓解期一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均轻度升高(P>0.05),而缓解期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修复区结肠组织IL-23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组(P<0.01).结论 IL-23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类固醇激素依赖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及其处理对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预后,以评价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02年~2007年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对其病情、随访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共纳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男女比例为1.56:1,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0±17)岁。消化系统表现以腹泻最多(95.3%),其次为便血(84.4%)和腹痛(76.6%),全身表现以发热(92.2%)多见。病变累及全结肠者占50.8%,重度活动期患者占82.8%。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氨基水杨酸制剂(67.2%)和氨基水杨酸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28.1%)。经内科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占26.6%,有效者占71.9%。50%患者治疗后复发。结论本组溃疡性结肠炎以全结肠病变和重度活动期患者居多,肠外表现少,并发症少,癌变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经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合井皮肤坏死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较为少见,严重病例更少.我科于1996年3月收治1例,经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住院号:558243.因反复脓血便5年并右小腿溃疡进行性增大2月入院,无发热、疼痛.行走困难、间歇跛行等情况.入院前5年反复出现脓血便.结肠镜检发现直肠至横结肠肠腔变形,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粘膜面高低不平,触及易出血,表面见糜烂和小溃疡.并有粘液和渗出物,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以柳氮磺胺嘧啶治疗,,因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而中止,而以中药治疗,未服用过激素.查体:神清,消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腹部包块,左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NS(-).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右小腿前、内、外侧见一27×17cm溃疡,内见较多脓性分泌物,有痂皮附着,并可见少量新鲜  相似文献   

19.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2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有复发、缓解、反复发作的特点。病变以粘膜为主,常有糜烂和浅溃疡形成。临床症状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周身症状,如病程长,严重可累及全结肠易有癌变倾向,治疗比较困难。我院在3700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212例,占被检6%,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00例,获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