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为一促癌基因,其扩增与肿瘤侵袭、转移,化学治疗耐药及预后不良有关[1].  相似文献   
2.
Lgr5为Wnt信号通路的靶基因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有作为Barrett食管相关异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生物学标记的潜能。目的:探讨Lgr5在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arrett食管、早期食管鳞癌和轻度食管炎组织各20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gr5的表达和分布.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行半定量评分。结果:Lgr5表达于腺体细胞的细胞质和鳞状细胞的细胞核。Barrett食管组织腺上皮Lgr5表达评分显著高于轻度食管炎组织(3.65±1.95对2.55±1.70,P=0.049)。早期食管鳞癌癌灶组织Lgr5表达评分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5.39±0.61对3.06±1.06,P=0.000);原位癌、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间Lgr5表达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0.63、5.56±0.53和6.00±0.58,P=0.174)。结论:Lgr5可能作为辅助诊断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鳞癌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3.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梅雨期即将来临,梅雨季节里,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雨水多,非常适合肠道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引发感染性腹泻或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对于年龄≥60岁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ESD治疗,观察疗效及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予禁食、抑酸补液治疗,并定期随访评价病灶有无残留和复发。结果共有55例患者入组,男性44例,女性11例。完整大块切除率100%,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2.7%(51/55)。术中少量出血率16.4%,贲门胃底部发生率(5/13,35.5%)高于其他部位(P=0.02)。穿孔发生率(1/55,1.8%),位于胃角,予金属夹夹闭。术后迟发出血3例(3/55,5.5%),其中2例病变位于胃窦,24h内发生,均经急诊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1例胃角,术后1周发生,1月反复,内科保守治疗有效。总随访时间2月-38月,中位随访时间7月,共随访51例,失访率7.2%,无病灶残留,1例患者于ESD治疗后8月随访时发现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ESD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一种有效且安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骨桥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的变化,探讨OPN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予蒸馏水饮用23 d)、模型组(5%DSS饮用9 d后2.5%DSS维持2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从第10天起予SASP 600 mg/kg灌胃2周)和英夫利昔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在第10天予尾静脉注射英夫利昔100 mg/kg 1次).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浆OPN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OPN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OPN在结肠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各组小鼠的血浆OPN浓度分别为(5.26±1.93)、(10.21±2.37)、(4.58±1.83)和(4.82±1.83)ng/ml;结肠组织中OPN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6±0.16)、(0.71±0.17)、(0.32±0.07)和(0.42±0.22);结肠组织中OPN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4±0.10)、(0.85±0.04)、(0.61±0.11)和(0.58±0.17);结肠黏膜固有层OP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6.6±10.9)、(155.5±43.8)、(73.1±6.8)和(70.6±8.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和结肠组织中OPN的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SASP治疗组和英夫利昔治疗组OPN的表达均较SASP治疗组下降(P均<0.05),SASP治疗组和英夫利昔治疗组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N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表达增加,经药物治疗后表达降低.OPN促进了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α-氰丙稀酸烷基酯)注射治疗的169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9例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41例,年龄37-85(平均56.8)岁。169例患者中131例注射组织黏合剂1次,38例注射2次或2次以上,平均1.12次/例,每次注射1。3(平均1.7)ml。单纯组织黏合剂注射者83例。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者231例.联合硬化剂注射者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78(平均3.4)个月,其中显效130例(76.9%),有效36例(21.3%),无效3例(1.8%)。术后出现异位栓塞2例(1.2%).再出血5例(3.0%)。术后未出现败血症和食管狭窄等并发症,亦无术后2周内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简便、安全并有效。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所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已成为当前儿科门诊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婴儿食物过敏缺乏认识,不少孩子被长期诊断为慢性肠炎或痢疾,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让一些父母因孩子腹泻久治不愈而身心憔悴。严重的婴儿食物过敏可引起体格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力下降而易发感染。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及其处理对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预后,以评价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02年~2007年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对其病情、随访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共纳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男女比例为1.56:1,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0±17)岁。消化系统表现以腹泻最多(95.3%),其次为便血(84.4%)和腹痛(76.6%),全身表现以发热(92.2%)多见。病变累及全结肠者占50.8%,重度活动期患者占82.8%。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氨基水杨酸制剂(67.2%)和氨基水杨酸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28.1%)。经内科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占26.6%,有效者占71.9%。50%患者治疗后复发。结论本组溃疡性结肠炎以全结肠病变和重度活动期患者居多,肠外表现少,并发症少,癌变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经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抗TNF—α制剂治疗克罗恩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克罗恩病(CD)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制剂的出现给C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目的:系统评价抗TNF—α制剂治疗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OVID、E1sevier ScienceDirect、ISI 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以及国内的CBM、CNKI、VIP数据库,手工检索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重要会议摘要,纳入关于抗TNF-α制剂治疗C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以RevMan4.2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RCT,均为高质量研究(Jadad评分≥3分)。治疗组总体临床反应率(44.9%对30.0%,RR=1.39,95%CI:1.16~1.67,P=0.0004)和缓解率(2913%对18.7%,RR=1.63,95%CI:1.26—2.09,P=0.0001)均高于安慰剂组,瘘管愈合率亦较高(40.6%对25.2%,RR=1.74,95%CI:1.23~2.45,P=0.002)。亚组分析显示治疗组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阶段临床反应率和缓解率均高于安慰剂组。两组不良事件(77.0%对75.5%,RR=1.01,95%CI:0.96—1.07,P=0.57)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11.6%对12.6%,RR=0.87,95%CI:0.73~1.04,P=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TNF-α制剂治疗CD疗效优于安慰剂,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安慰剂相似,但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尚需更多大样本试验长期观察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