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侯薇  毛高平  宁守斌 《安徽医药》2015,19(9):1718-1721
目的:探讨应用气囊辅助内镜( BAE)治疗小肠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8月至2014年7月对199例小肠息肉患者行BAE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情况,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小肠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199例小肠息肉患者共接受558例次BAE诊治术,摘除小肠息肉共3391枚,其中直径5~10 mm 801枚(23.62%),11~30 mm 1887枚(55.65%),31~50 mm 563枚(16.60%),>50 mm 140枚(4.13%),最大者约为7 cm ×10 cm。发生21例次(3.76%)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15例息肉残根出血和6例肠穿孔。结论 B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息肉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小肠息肉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而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肝癌切除术后高凝状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手术切除后机体凝血活性的改变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 方法:切除正常成年615小鼠部分肝脏,24 h后取血测凝血活性.在部分肝切除(PH)的动物同时给予脾接种转移性肝瘤细胞,在手术前后给予纤溶酶抗凝治疗,饲养动物11d 后分析肿瘤转移程度. 结果:单纯PH组术后血小板聚集(PL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增加(P=0.018<0.05,P=0.012<0.05),提示凝血活性显著增高;由于凝血因子消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P=0.007<0.01, P=0.0019<0.01).在给予PH组动物纤溶酶处理后,除PT 外,几乎全部恢复到手术前水平(P>0.05).手术 抗凝治疗组肿瘤转移程度较单纯手术组有明显减少(P=0.003<0.01). 结论:PH后机体高凝状态与术后肿瘤转移增强可能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以胃肠道多发息肉和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肿瘤易感性.研究表明,位于19p13.3位点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基因的突变是PJS发病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检测36例(16例具有家族史,20例散发患者)PJS患者STK1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突变情况,捕获新的突变位点.方法:采用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6例PJS患者STK1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突变情况,并与STK11基因的正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在所有36例P J S患者中22例检测到STK1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其中3例患者携带同一个突变位点,余19例患者均携带单一突变位点.其余14例患者STK11基因编码区未见突变位点.22例发生突变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移码突变(其中2例移码突变位点已被SNP收录);17例患者发生错义突变(其中8例患者错义突变为终止密码子,此8例中4例突变已被SNP收录).所有突变的患者中共15例未被SNP及Clinwar基因库收录,未见相关报道,考虑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家族史组STK11基因突变率62.5%(10/16),散发组STK11基因突变率60.0%(12/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11基因突变是PJS(无论家族史或散发患者)发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新发现的移码突变或错义突变可能是PJS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气管插管麻醉在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小肠息肉行小肠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9例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诊治的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静脉复合应用异丙酚、芬太尼、阿曲库胺.记录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均安全完成检查治疗,术毕顺利拔管,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气管插管全醉下对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行电子小肠镜检查治疗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中Brg1蛋白的表达及其在PJS息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g1蛋白在72例PJS息肉组织、12例正常小肠黏膜组织、30例小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PJS息肉发生、发展及癌变的关系.结果 Brg1蛋白在小肠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67%,PJS息肉组织为54.17%,正常小肠黏膜组织为16.67%;PJS息肉组和正常小肠黏膜组Brg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JS息肉组和小肠癌组Brg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g1蛋白在小肠癌组织中存在过高表达,在PJS息肉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可能是PJS息肉癌变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初步的研究表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要检出率明显优于小肠剂造影,具有安全,可真视观察、图像清晰、可进行活检等优势。本方旨在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论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治疗小肠巨大息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应用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巨大息肉进行镜下切除的情况:包括息肉的大小、形状、病理、息肉切除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等,并对患者的内镜随访情况和外科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共检出小肠巨大息肉488枚,成功切除442枚(直径20~30 mm 112枚,31~50 mm 280枚,>50 mm 50枚;最大者长径达80 mm),术中出血47例(10.6%),术后出血4例(0.9%),并发穿孔2例(0.5%).11例患者因息肉巨大无法镜下摘除转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谨慎使用双气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可安全摘除绝大多数小肠巨大息肉.这项技术不仅节省了医疗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外科手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侯晓婷  毛高平 《安徽医药》2018,22(10):1888-1891
目的 评价气囊辅助内镜(BAE)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 对168例临床疑似小肠肿瘤患者行BAE检查。其中100例和30例患者分别同时行腹部CT和胶囊内镜(CE)检查,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168例患者最后经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04例,其中BAE检出小肠肿瘤101例,BAE对小肠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2%、100.00%。100例腹部CT病变检出率为52%(52/100),确诊小肠肿瘤44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97%、78.95%。30例CE病变检出率为80%(24/30),确诊小肠肿瘤16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1%、27.27%。 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安全性,可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6岁,回族,主诉:反复呕吐10天余.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进食物及胆汁,伴烧心及反酸,偶有腹泻,为黄色稀便,2次/d,无腹胀、腹痛、发热等,当地医院输液5 d后无明显改善,饮食差,平素大便干燥,2~3 d一次,小便正常,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 kg.患者"高血压"病史20年余,长期口服"依那普利1片/d",2010年因腹胀就诊,诊断为肠梗阻,保守治疗后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人端粒相关蛋白T-STAR并研究其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哺乳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GBKT7-hTERT,以pGBKT7-hTERT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cDNA文库筛选;构建pVP16-T-STAR和pMhTERT重组载体,脂质体法将其与报告质粒共转染入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pM-53 pVP16-T、pM3-VP16为阳性对照,以pM53 pVP16-CP为阴性对照;以pM-hTERT pVP16、pM pVP16-T-STAR、pM pVP16为交叉阴性对照。ELISA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BKT7-hTERT,将获得的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证实为是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T-STAR。pGBKT7-hTERT和pVP16-T-STAR共转染之后,报告基因CAT的表达(A值为0.25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A值为0.002~0.015)。结论T-STAR与hTERT在胃癌细胞内发生了相互作用,T-STAR可能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新成员,通过hTER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