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对发育期大鼠脑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反复热性惊厥.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 n=8)及10次热性处理组(n=22).10次热性处理组依其是否出现惊厥又分为10次高热组(H组, n=9)及10次热性惊厥组(FS组,n=8).10次热性处理组中虽出现惊厥但不足10次者用于其他实验.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大鼠血浆H2S含量;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组大鼠血浆H2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FS组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热组.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使大鼠血浆H2S含量升高,并可使大鼠海马CBS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发育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丙二醛(MD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发育期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高热组(n=49).高热组又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热未惊厥组(惊厥次数<1,n=15)、一般惊厥组(1≤惊厥次数≤5,n=17)、反复惊厥组(惊厥次数>5次,n=17).采用热水浴法反复诱导发育期大鼠惊厥,记录每组惊厥潜伏期、惊厥开始发作时肛温、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发作级别;采用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24 h血清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反复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 h、24 h、48 h、72 h血清MDA、EPO水平均高于一般惊厥组(P<0.05);髓鞘碱性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血清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发育期惊厥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反复惊厥更容易造成脑损伤,可通过其观察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来了解发育期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正常发育期的表达及在高热惊厥时的变化.方法: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n=6)和高热处理组,根据大鼠是否惊厥,后者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n=6)和高热惊厥组(n=6).利用热水浴模型诱导大鼠高热惊厥,选择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的变化.结果:(1)出生3 h的新生大鼠海马HO-1未见表达,生后1周表达水平较高,生后2周达高峰,3周表达降低,生后6周表达明显降低,成熟后(2月)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2)海马CA1、CA3和门区神经元HO-1表达光密度的比较:高热惊厥组HO-1表达增加,与正常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高热未惊厥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鼠龄的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水平不同;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诱导海马神经元HO-1表达显著增加,这种表达增加可能与高热惊厥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R)对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大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体系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1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巴氯芬(baclofen)组和FS+法克罗芬(phaclofen)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NO含量;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mRNA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baclofen组NO含量低于FS组[(19.02±9.31)μmol/L比(40.03±9.12)μmol/L],同时nNOS蛋白和mRNA表达也较FS组减弱;而FS+phaclofen组NO含量高于FS组[(66.46±8.15)μmol/L比(40.03±9.12)μmol/L],同时nNOS蛋白和mRNA表达也较FS组增强.结论:反复热性惊厥过程中,GABABR的改变可影响NO/NOS体系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复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FS)是否能引起发育期大鼠脑损伤。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4)、高热对照组(HC组,n=19)及高热惊厥组(FS组,n=18)。水浴法建立FS模型,每日诱导2次,共10次。采用HE染色观察FS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穗鞘、胶质细胞、缝隙连接、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FS组海马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TUNEL染色可见FS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电镜观察可见FS组神经元出现胞膜皱缩,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密度增加,核膜内陷,胞核深染;线柱体肿胀、脊断裂甚至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肿胀,密度低;突触间隙增宽;髓鞘松解;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水肿。结论:频繁的FS发作可导致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6.
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建立发育期大鼠高热惊厥脑损伤模型.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45.0 ℃热水浴组(n=6),44.5 ℃热水浴组(n=10),44.0 ℃热水浴组(n=10),选取高热未惊厥与FC比例最合适的一组,将此组的水浴温度定为以后实验的高热处理温度.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37.0 ℃水浴正常对照组(n=10),44.5 ℃热水浴组(n=40),高热处理组又分为高热未惊厥组(FC=0,n=10)和FC组(FC≥6次,n=22).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丢失情况;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体视学方法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结果:HE染色可见FC组海马CA1区、CA2区细胞排列紊乱、极向不清、细胞空泡变,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圆形或椭圆形;尼氏染色未见FC组明显的海马神经元丢失;FC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门区神经元线粒体体积减少、部分出现空泡、基质浓缩、嵴模糊不清或消失,高尔基复合体轻-中度扩张;F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密度显著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热水浴诱导大鼠FC与人类FC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FC频繁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损伤和丢失,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高热惊厥大鼠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体系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体系与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 FC)的关系.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C,隔日诱导惊厥1次,共诱导10次.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2组:37.0 ℃水浴正常对照组(n=12),高热处理(44.5 ℃热水浴)组(n=33),高热处理组又分出高热未惊厥组(FC=0,n=13)和FC组(FC≥6次,n=16).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和齿状回HO-1 mRNA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左侧颞叶皮层和海马组织匀浆及血浆中CO含量.结果: FC组海马CA1区、CA3区和齿状回HO-1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1),FC组脑组织匀浆及血浆中CO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P<0.01).结论:热水浴诱导大鼠FC可导致HO-1 mRNA表达的增高,并使CO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8.
反复热性惊厥大鼠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的变化特点,以探讨其在F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NC组),高热对照组(n=12,HC组)和热性惊厥组(n=21,FS组).分别用ELISA和RT-PCR方法测大鼠海马IL-1 β、IL-6和TNF-α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①FS组大鼠海马IL-1 β 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高于HC组(P<0.05或P<0.01).FS组和HC组大鼠海马IL-6和TNF-α的mRNA及蛋白含量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5).②海马IL-6含量与海马IL-1 β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36,P<0.01,n=24).结论:IL-1 β参与了FS的病理生理学改变,IL-6和TNF-α与FS相关脑损伤的产生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对NMDA受体表达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反复惊厥对大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以及成年期认知功能和惊厥阈的长期影响。方法:生后6d(用P6表示,下同)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min,连续6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两组大鼠于P60-P65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于P75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TZ)测定大鼠的惊厥阈。随即断头处死大鼠,分离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提取细胞膜蛋白,应用免疫印记法测定NMDA受体亚基l(NRl)和NR2A-2D表达的变化。结果:从P6l至P65,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逐渐缩短,惊厥组大鼠在P65的平均寻找平台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惊厥组大鼠注射PTZ后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大脑皮层,惊厥组大鼠较对照组NRl和NR2B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在海马这两种亚基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惊厥组较对照组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NR2C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两组在皮层和海马均无NR2D表达。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可导致远期认知障碍,同时伴有NMDA受体的数量和结构上的长期改变,NMDA受体表达的这种改变可能在发育期惊厥导致的脑长期认知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1蛋白表达及其功能改变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P77PMC大鼠按惊厥后不同时间随机分为6组,免疫组化每组6个样本,配基结合实验每组5个样本,制备大脑冰冻切片和大脑皮质突触膜。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NR1亚基蛋白的表达,应用配基结合实验观察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801的结合改变,以及NMDR受体激动剂对其结合的影响。结果:大脑皮质在惊厥后4hNR1蛋白表达即开始增加,24-48h达高峰。反应体系中无任何NMDR受体激动剂时,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801的结合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当反应液中加入NMDA受体激动剂时,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MK801的结合明显增加,除惊厥后4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惊厥后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NMDR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增加,NMDA受体对其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加,提示: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增加,NMDA受体对其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加,提示NR1亚基参与了P77PMC大鼠惊厥的发生与发展;受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痫易感性的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亚基NR1蛋白表达及其功能改变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P77PMC大鼠按惊厥后不同时间随机分为 6组 ,免疫组化每组 6个样本 ,配基结合实验每组 5个样本 ,制备大脑冰冻切片和大脑皮质突触膜。利用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NR1亚基蛋白的表达 ,应用配基结合实验观察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 MK80 1的结合改变 ,以及NMDA受体激动剂对其结合的影响。结果 :大脑皮质在惊厥后 4hNR1蛋白表达即开始增加 ,2 4~48h达高峰。反应体系中无任何NMDA受体激动剂时 ,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 3H MK80 1的结合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当反应液中加入NMDA受体激动剂时 ,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 3H MK80 1的结合明显增加 ,除惊厥后 4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他惊厥后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结论 :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 ,大脑皮质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增加 ,NMDA受体对其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加 ,提示NR1亚基参与了P77PMC大鼠惊厥的发生与发展 ;受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痫易感性的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氟乙醚反复惊厥对发育中大鼠脑内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三氟乙醚致发育期大鼠惊厥30次,分别于末次惊厥后1、3、7 d灌注固定、断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脑内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末次惊厥后1 d,海马齿状回、CA1、CA3脑区NR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35.2%、144.7%、146.3%(P值均<0.01),惊厥后3 d,表达有所减弱,但在CA1、CA3区仍高于正常水平, 分别为对照组的133.8%、125.7%(P<0.05),惊厥后7 d,表达恢复接近正常水平.在末次惊厥后1 d,NR2A蛋白表达在上述脑区均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35.6%、129.4%、130.5%(P<0.01),惊厥后3 d,蛋白表达开始下降,虽然仍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3.2%、113.7%、114.3%,但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11,0.12, 0.17 ),惊厥后7 d,下降接近正常水平(P值均>0.05);NR2B亚基蛋白表达,在末次惊厥后1 d、3 d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发育期大鼠三氟乙醚致反复惊厥后脑内NR1亚基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在海马CA1、CA3区可持续至3天,NR2A亚基蛋白表达仅在末次惊厥后1 d显著增加,而NR2B表达无显著改变,提示惊厥后脑内NR亚基的构成可能发生了改变,并且可能进一步对大鼠脑兴奋性及其发育产生较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3.
Yang ZX  Qin J  DU JB  Chang XZ  H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51-55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 精氨酸甲酯(L-NAME)对反复高热惊厥(FS)大鼠海马血红素氧合酶1(HO- 1)mRNA和蛋白表达及一氧化碳(CO)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一氧化氮(NO)对HO/CO体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将发育期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FS组和FS+L- NAME组。分光光度计间接测定血浆NO和CO含量;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海马神经元HO- 1mRNA表达;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HO -1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反复FS后海马神经元HO -1mRNA表达明显增高,HO -1蛋白含量升高208% (P<0 .01),血浆CO含量增高94 .57% (P<0. 01)。用L NAME干预FS,血浆NO含量下降13 79% (P<0. 05),海马HO 1mRNA表达明显下降,HO .1蛋白表达下降30 .19% (P<0 .01),血浆CO含量下降16 14% (P<0. 05)。结论 反复FS时,外源性给予NOS抑制剂可降低NO含量,同时引起HO 1的基因表达及CO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脑组织Nogo-A及其受体Ng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50).实验组大鼠通过皮下注射粗制髓磷脂碱性蛋白建立EAE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EAE组(n=8)、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H)治疗组(n=8)和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L)治疗组(n=8).大小剂量MP分别在模型成功后7 d通过尾静脉注射,取脑前18 h、6 h各注射1次.各组标本均取视交叉前后2 mm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ogo-A及其受体NgR蛋白的阳性表达量.结果 ①HE染色: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EAE组大鼠脑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套、脱髓鞘改变及胶质细胞增生.②免疫组化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E组Nogo-A及NgR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EAE组比较,MP-L组Nogo-A及NgR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MP-H组Nogo-A及Ng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EAE大鼠脑组织中Nogo-A及NgR蛋白表达增高;大剂量MP对EAE大鼠脑组织中Nogo-A及NgR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MP对EAE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与癫Jian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听源性癫Jian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海马等脑区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状况。结果:惊厥后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CA1、CA3等脑区NR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大脑皮质在惊厥后4hNR1蛋白表了开始增加,24-48h达高峰,海马齿状回、CA1和CA3等脑区4h达高峰,8h开始下降,24h恢复正常。惊厥后4-8h,在海马CA1区NR2A亚基蛋白表达短暂性降低。而在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和CA3等脑区,惊厥后时间点NR2A,NR2B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听源性惊厥后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的变化提示NMDA受体亚基组成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Jian感性的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甲基苯丙胺 (MA) 与HIV-Tat蛋白协同作用致大鼠相关脑区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NR2B亚基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 的表达变化, 探讨MA与HIV-Tat协同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MA组 (10 mg/kg MA, 每日2次腹腔注射, 连续4 d) 、HIV-Tat组 (10μg HIV-Tat注入大鼠脑纹状体) 和MA+HIV-Tat组 (按MA组注射MA 4 d后按HIV-Tat组注入HIV-Tat) ;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或纹状体内注射.各组大鼠分别于注射结束后48 h和7 d处死, 麻醉后用多聚甲醛灌注, 取出脑组织并固定, 石蜡包埋, 作冠状切面, 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中毒大鼠纹状体中NMDA受体NR2B亚基和iNOS的表达进行观察, 并进行图像分析, 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 与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纹状体内NMDA受体NR2B亚基和iNOS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MA+HIV-Tat组与MA组、HIV-Tat组比较, NMDA受体NR2B亚基和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 (P<0.05) .结论 MA与HIV-Tat蛋白的共同作用能够显著增加NMDA受体NR2B亚基和iNOS的表达, 揭示NMDA受体NR2B亚基和iNOS参与了MA与HIV-Tat蛋白的协同神经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与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听源性癫癎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海马等脑区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状况.结果:惊厥后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CA1、CA3等脑区NR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大脑皮质在惊厥后4 h NR1蛋白表达即开始增加,24~48 h达高峰,海马齿状回、CA1和CA3等脑区4 h达高峰,8 h开始下降,24 h后恢复正常.惊厥后4~8 h,在海马CA1区NR2A亚基蛋白表达短暂性降低.而在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和CA3等脑区,惊厥后各时间点NR2A,NR2B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听源性惊厥后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的变化提示NMDA受体亚基组成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癎易感性的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甲状腺素血症对发育期大鼠行为及海马内突触结合蛋白1(synaptotagmin 1,syt1)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双侧甲状腺切除1日龄(P1)SD新生大鼠建立低甲状腺素血症模型,SD大鼠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假手术对照(control,C)组(n=36)和低甲状腺素血症(hypothyroxinemia,HT)组(n=36).观察大鼠体重变化,P32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P34~ 39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P10、21、40大鼠甲状腺功能及海马syt1的表达量.结果 与C组比较,HT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1);HT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进入臂总次数和开臂次数增多(P<0.05),闭臂时间减少(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HT组P10、21大鼠海马syt1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P40大鼠海马syt1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 发育期低甲状腺素血症导致大鼠情感及学习能力改变,并影响其海马syt1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9.
听源性惊厥刺激使P77PMC大鼠脑内NR2A/2B基因表达下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遗传性癫疒间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脑内N-甲基- D -门冬氨酸(N-methl- D -asparta te, NMDA)NMDA 受体亚基NR2A 及NR2B mRNA 表达情况。方法:以原位杂交技术研究P77PMC大鼠在听源性惊厥刺激后不同时间脑内不同脑区NR2A及NR2B mRNA表达。结果:惊厥后NR2A mRNA 表达在P77PMC大鼠大脑运动、感觉皮层,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均呈时间依赖性下调。惊厥后30 min NR2A mRNA表达即出现下降,惊厥后2 h mRNA水平降至最低,4~8 h后恢复到基础水平,24 h再次低于基础水平。惊厥后8 h内上述脑区NR2B mRNA表达规律与NR2A基本相同。结论:P77PMC大鼠在发生听源性惊厥后脑内NR2A及NR2B mRNA表达出现下调,这可能影响随后的NR2A、NR2B的蛋白表达,从而导致惊厥后脑内NMDA受体的亚基组成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NMDA受体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和比较高、低攻击行为大鼠多个脑区内γ-氨基丁酸B2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B2,GABABR2)的表达情况,为探索GABA及其受体在大鼠攻击行为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应用社会隔离加居住入侵法制备高、低攻击行为大鼠模型,分别取正常、高攻击行为、低攻击行为大鼠(n=10/组)的顶区皮质、前额区皮质、下丘脑和海马,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各脑区GABABR2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高攻击行为组大鼠顶区、前额区、下丘脑和海马GABABR2RT-PCR/Westem blot电泳条带相对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0.507±0.049/0.626±0.038)、(0.609±0.049/0.652±0.010)、(0.359±0.030/0.731±0.044)、(0.296±0.054/0.452±0.079)]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攻击行为组大鼠顶区和海马内GABABR2 RT-PCR/Western blot电泳条带相对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正常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前额区和下丘脑却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鼠顶区、前额区、下丘脑和海马内GABABR2差异表达与高、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是GABA参与调节攻击行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