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磨玻璃晕征环绕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观察.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病理类型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混合癌.将同期本院诊断磨玻璃环绕的炎性结节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病理类型为:球形肺炎、结核球、真菌病灶.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2)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形状、边界、边缘、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增强CT差异.结果 (1)研究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均显示境界清楚;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仅有14例显示为清楚,无1例患者显示磨玻璃影与肺野交界面清楚;研究组和对照组磨玻璃影与实性结节交界面及与肺野交界面CT表现有差异(P<0.05).(2)研究组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磨玻璃晕征环绕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与磨玻璃环绕炎性结节的CT表现有差异,认真分析磨玻璃形状、边界、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及增强CT表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肺泡蛋白沉积症HRCT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的影像表现,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HRCT影像表现.结果 3例患者的HRC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影,呈"地图样"改变、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伴小叶间隔增厚,不同程度的肺泡实变,行全肺灌洗治疗后肺部磨玻璃影不同程度变淡.结论 HRCT对提高对PAP的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肺气肿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 CT及高分辨率 CT(HRCT)表现。方法 根据确诊的 3 1例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 CT及 HRCT肺气肿程度 ,分析其肺间质纤维化 CT及 HRCT表现。结果 根据 CT及 HRCT表现 ,3 1例中重度肺气肿 19例 ,中度肺气肿 12例 ;肺间质纤维化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变细 18例 ,支气管壁增厚 5例 ,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 4例 ,小叶内间质增厚 2 1例 ,小叶间隔增厚 2 8例 ,胸膜下线 8例 ,磨玻璃影4例。牵张性支气管扩张 3例 ,蜂窝 7例。结论 胸部 CT及 HRCT对以肺气肿为主的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并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高分辨率CT征象。方法对24例BAC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实变型BAC的HRCT征象,分析有助于诊断的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11例结节型病灶中82%位于肺野外周或胸膜下,55%呈不规则形,空泡征出现率55%,磨玻璃密度36%,胸膜尾征73%;多发结节型的单个病灶与前者相同;10例实变型中磨玻璃密度、多发结节和段叶实变混合存在的6例,肺段实变周围或其他肺野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内伴随网格影,其中1例呈“碎石路样”。结论(1)周围性结节以及伴空泡征、磨玻璃密度、胸膜尾征4项中有3项者高度提示结节型BAC的诊断。(2)肺段叶“蜂房样”实变并其他肺野的“碎石路样”影对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诊断具有特征性。(3)HRCT是BAC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12,34(7):866-867,870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HR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IPF患者14例,使用普通CT扫描(层厚10 mm)及HRCT(层厚1 mm)两种方法 检查,分析IPF的CT表现.结果 IPF主要CT征象有8项,HRCT可以清晰显示小叶性肺气肿,胸膜下线,而普通CT扫描则无法清晰显示;HRCT在显示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方面优于普通CT,两法均能显示网状改变、蜂窝肺、磨玻璃样密度影等征象.结论 HRCT有明显优势,能显示肺的细微结构,显示病灶清晰,能观察到很多普通CT扫描不能显示的征象,能反映IPF的早期表现,评价病灶的活动性,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表现,分析有助诊断的HRCT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8例,其中15例位于肺外围或胸膜下,磨玻璃密度影10例,形状不规则或斑片状影8例,空泡征或/和空气支气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2例;弥漫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蜂房征4例,磨玻璃密度8例,支气管气像6例,腺泡样结节6例。结论HRCT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急性加重期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IPF急性加重期患者的HRCT影像学改变,总结其特点。结果IPF的HRCT影像学改变多样,可表现为双肺多灶性病变、磨玻璃影、网状影、蜂窝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胸膜下线、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以及肺气肿。急性加重期HRCT特点为双肺出现新增磨玻璃影,与双侧胸膜下网格状影及蜂窝状影重叠。结论IPF急性加重期HR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对IPF的诊断及急性加重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分辨率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高分辨率CT(HRCT)对3.0 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直径<3.0 cm的周围型小肺癌进行HRCT扫描.结果 支气管气像、空泡征、磨玻璃样改变出现率较高,而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较低.结论 HRCT对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明显优于SCT,对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璐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3):25-26,38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高分辨CT(HRCT)的特征。方法选择我院经支气管镜病理活检诊断为IPF的患者56例,对其进行普通CT扫描及HRCT扫描,观察其病变情况及影像表现,分析其特征。结果普通CT显示,56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呈弥漫性分布,均可见胸膜下间质网状影或线影,多分布于双肺下肺野,可见囊状、蜂窝状影及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HRCT显示,56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病变部位多数分布对称,病变多分布于肺尖肺底方向上(以下肺野为主)和轴位上(以周边分布为主),偶见上肺野或随机分布HRCT影像学结果均见胸膜下间质网状影或线影,多数见肺气肿以及网状或蜂窝征,部分可见磨玻璃密度和两下肺牵拉支气管扩张。结论IPF患者HRCT具有一定特征,但应注意联合各征象与其他肺部间质疾病区别,准确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秦彬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11-112
目的:分析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收集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纯磨玻璃密度影CT表现16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25例。两种影像学表现间形状无明显差别(P>0.05);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直径明显较纯磨玻璃密度影大(P<0.05)。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类型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更多见。纯磨玻璃密度影表现患者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占75.0%;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表现患者以浸润性腺癌多见,占56.0%。结论:肺内多发局灶性磨玻璃结节CT表现可为均一密度和混合密度;均一密度病理诊断以良性病变多见,混合密度多见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诊疗方法并观察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COP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临床表现:12例COP患者以咳嗽(12例)、乏力(12例)、发热(11例)、活动后气急(9例)为主要症状,体检双肺可闻及Velcro音。(2)肺CT或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结节状和斑片状实变4例;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多发片状实变影及条索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3例;沿胸膜下及支气管周围分布的斑片实变影及磨玻璃影2例;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影及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铺路石"征1例;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影及条索影1例;胸膜下分布的多发片状影及条索影,呈游走性特点1例。(3)甲泼尼龙40~60 mg/d,3~14 d减量后改成泼尼松30~40 mg,临床表现明显好转,肺部病灶明显吸收;4~12个月病情好转或痊愈,肺部病灶完全吸收或残留少许纤维条索影。经2~20个月随访,痊愈9例,好转3例。结论 COP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呈多态性、多发性、多变性特点,多双肺受累,蜂窝肺少见。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HRCT表现,不需要组织学证据就可以诊断COP。COP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甚至可以痊愈。治疗中,追踪CT变化可对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X线片和高分辨CT(HRCT)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IPF患者分别做胸片、HRCT的检查,并随访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X线胸片两肺有多发的斑片状影,病灶以中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HRCT上的表现呈多样性:磨玻璃样影45例,囊、蜂窝征49例,胸膜下线、网状影39例,结节影16例,肺气肿26例,肺牵拉性支气管柱状及囊状扩张42例。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不仅能显示胸片、CT无法显示的特殊影像,还可显示叶间裂,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等改变,更能准确判断IPF纤维化程度,同时间质纤维化基础上出现磨玻璃样阴影则HRCT可考虑病变有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诊断结缔组织病(CTD)并肺间质病变(IL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CTD合并ILD的高分辨CT表现,分析其相关的临床意义.结果 45例CTD合并ILD患者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28例,网格影24例,结节影8例,蜂窝影7例,实变影4例;在HRCT上,同一ILD患者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并存.结论 CTD合并肺间质改变的高分辨CT表现对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HRCT)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42例拟诊为IPF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常规CT及病变局部HRCT。比较各影像学检查诊断IPF效能,并绘制ROC曲线,评估IPF患者各影像学检查表现。结果 HRCT诊断IPF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CT、X线;CT及HRCT均可在IPF患者肺部显示弥漫性分布病灶,其中HRCT小叶内间质、间隔不规则增厚显示率、小叶性肺气肿及胸膜下弧线影显示率均高于常规CT(P0.05),两检查方法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网状改变、蜂窝肺及磨玻璃样密度影显示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经HRCT确诊的20例IPF患者中,主要病变分布于上肺者5例(25.00%)、分布于下肺者15例(75.00%);分布于中央及肺门者2例(10.00%)、外周分布18例(90.00%);双侧分布20例(100%)。结论 HRCT诊断IPF效能良好,有利于IPF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过敏性肺泡炎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特征,以期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4例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HRCT表现,其中,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3例,慢性期4例。结果24例HRCT图像上18例表现为数量不等的边界模糊的小叶中心结节,13例见磨玻璃样密度影,呈散在分布或均匀分布,其中11例磨玻璃样影内见低密度影,按2级小叶分布,2例见气腔实变影,4例见肺外围的低密度区,5例显示局限性空气残留,2例肺内见薄壁囊性损害,2例发生肺纤维化并形成蜂窝状改变。结论HRCT可以清晰显示过敏性肺泡炎病变的类型和分布范围。HRCT上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小叶中心结节与磨玻璃影同时存在磨玻璃影内出现低密度影且呈2级小叶分布时,应考虑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AA)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34例EAA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均有明确的环境抗原暴露史,间歇或持续抗原暴露时间为3个月~13年.临床表现2例呈急性,22例呈亚急性,10例呈慢性.2例急性EAA胸部HRCT分别表现弥漫磨玻璃影和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亚急性者主要表现弥漫分布的斑片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11例,50.0%)、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结节(7例,31.8%)和马赛克征(4例,18.2%);慢性者均表现网格影或伴蜂窝肺,其中3例伴斑片磨玻璃影,3例伴马赛克征,3例伴小叶中心结节.结论 EAA的胸部HRCT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对EA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35例肺部单发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FGGO)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FGGO影像学的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35例直径≤20mm的FGGO病例,在HRCT随访数月后(平均1~3个月),7例病变消失或明显吸收,考虑为炎症;28例病变持续存在,经胸腔镜活检或肺叶切除后送病理诊断。结果28例FGGO,经确诊支气管肺泡癌(BAC)16例,腺癌5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4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3例。对确诊28例FGGO影像表现进行分析,21例恶性病例中,18例病灶≥10mm,占85.71%(18/21),可见一种或多种恶性征象的有16例,占76.19%(16/21);有实性成分的15例,占71.43%(15/21)。说明持续存在的FGGO的大小、边缘及内部征象是否含有实性成分,与病变良、恶性及其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持续存在的直径≥10mm,有恶性征象或含有实性成分的FGGO为早期腺癌或癌前病变的表现,临床应早期活检定性,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