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情况及分型特点,研究不同内镜分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对可疑BE黏膜钳取病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确诊为BE的51例患者,记录其一般状况、主要临床表现、内镜分型及病理分型,同时记录同期检出的257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内镜分型。结果内镜检查中BE检出率为1.76%,RE检出率为8.86%;BE内镜分型:岛型23例,舌型10例,全周型18例;RE合并BE7.O%,BE合并RE45.1%,BE不同内镜分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几率有明显差异,全周型BE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不同内镜分型的BE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3.
张国安 《疑难病杂志》2010,9(4):290-29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的Barrett食管65例,总结分析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征。结果内镜下BE上皮呈均匀、粉红色或灰白的食管黏膜,出现橘红色胃黏膜,长度平均(3.6±1.1)cm。其中短段BE 51例,长段BE 14例。形态分型:岛型39例(60.0%),全周型14例(21.5%),舌型12例(18.5%)。病理学证实食管复层鳞状上皮均被柱状上皮取代;组织分型:贲门型10例(15.4%),胃底型21例(32.3%),特殊肠化生型34例(52.3%);伴有低度异型增生12例,未发现食管腺癌病变。本组成功随访63例,经治疗所有患者Barrett食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内镜及黏膜活检仍是诊断BE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内镜检出Barrett食管(BE)的影响。方法对101例胃镜检查中怀疑BE食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单染组和双染组,在胃镜下分别用复方碘溶液(单染组)或复方碘溶液-美蓝(双染组)在食管下段进行染色,单染组在GEJ以上不着色的柱状上皮区即可疑BE上皮区,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多点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双染组未着色者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在GEJ以上不染区取材,着色病例在蓝染区多点取材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染组各种病理类型的BE(即柱状上皮)均不着色,正常食管黏膜(即鳞状上皮)呈棕色;双染组特殊肠化型BE着蓝色,责门型及胃底型BE仍然不着色。双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22.45%,而单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7.84%。双重染色中蓝染区诊断肠化型BE的敏感性84.62%,特异性94.74%,未着色区未检出肠化型BE。结论胃镜下用复方碘溶液-美蓝双重染色,采取“靶点活检”,提高了BE食管肠化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间由胃镜及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Barrett食管患者33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胃镜表现。结果患者中男210例,女120例;以反酸(225例,68.2%)、烧心(204例,61.8%)及胸骨后痛(103例,31.2%)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镜下形态以岛型为主(280例,占84.8%),病变长度0.5~5.5cm,其中115例患者(34.8%)伴有食管裂孔疝。食管压力检查提示屏障压及食管中下段压力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总次数以及酸清除时间均明显增加。结论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差别,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抑酸联合内镜下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54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患者中男35例,女19例;以反酸(38例,70.4%)、烧心(36例,66.7%)及胸骨后痛(21例,38.9%)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镜下形态以岛型为主(41例,占77.4%),病变长度0.5—5.5cm,其中19例患者(35.8%)伴有食管裂孔疝。食管压力检查提示屏障压及食管中下段压力明显降低,酸反流总时间、总次数以及酸清除时间均明显增加。提示Barrett食管的临床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无明显差别,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并发症;抑酸联合内镜下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经胃镜检查后病理确诊的82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胃印戒细胞癌82例,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其他类型胃癌,男女之比为1.3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72.8%),病变部位以胃窦(25.6%)多见;进展期胃癌占91.4%,形态以Ⅲ型最多见。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并不少见,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病灶以胃窦部多见,进展期胃癌占多数,形态以Ⅲ型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Barrett食管(BE)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与返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新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内镜下检出率、内镜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RE(返流性食管炎)的关系。结果BE占胃镜检查人数的7.90%,男女之比为1.98:1,仅19.15%有典型的返流症状,RE检出率为2、07%比BE显著降低(P〈0.01)。结论BE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及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与RE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26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Barrett食管(BE)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相关致病因素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方法:对经电子内镜及病理检出的26例BE进行分析。结果:26例BE患者有反酸、烧心、上腹疼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分别为92.31%,80.77%、46.15%和19.23%,无症状2例(7.69%)。内镜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胃溃疡、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者分别为84.62%、34.62%、30.77%和19.23%。内镜下表现呈环周形(Ⅰ型)者19例(73.08%);呈岛型(Ⅱ型)5例(19.23%);呈舌形(Ⅲ型)者2例(7.69%)。病理检查结果为26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其中,特殊肠化生型12例;随访中发现食管腺癌2例,胃底型8例,贲门腺型3例,混合型3例。结论:BE多发于反流性食管炎者,表明其发病与胃食管反流有关,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复层鳞状上皮被胃内的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本文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胃镜检查中发现Barrett食管IO例。从临床表现、X线、纤维内镜、病理等特点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及胸骨后疼痛、反酸、暖气等。确诊主要通过内镜下病变部位的病理学检查。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0~65岁,其中45岁以下者7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为2月~5年。临床症状;IO例均有上腹部疼痛,胸骨后疼痛2例,烧心感4例,反酸、暖气8例。X钱表现:食管狭窄伴溃疡龛影,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3例。其中同时伴食道裂…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269例的内镜及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病理特征及电子胃镜特点。方法:对269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arret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Barrett患者以40~60岁居多,占66.2%(178/269),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重叠,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病理结果为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结论:Barrett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电子胃镜下以岛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余叶  黄朝辉  何桂红 《农垦医学》2006,28(2):152-153
Barrett食管(BE)特指食管末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LI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鳞状细胞癌。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6例BE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系统的、随机活检的内镜以提高在Barrett食管(BE)中检出肠化生(IM)和异常增生。使用乙醇乙酸法的放大色素内镜可直接活检以提高IM和异常增生的检出。患与方法:使用放大色素内镜对28例患进行研究(115倍光学变焦,乙醇乙酸法)。根据Guelrud分类确定色素内镜模式,随机选择BE的一个或数个区域行内镜活检。结果:在72例活检中,诊断IM的模式Ⅲ、Ⅳ相关的阳性预测值在放大色素内镜和组织学的一致性为72.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5%和42.9%。诊断准确率为75%。在6例呈高度异常增生组织活检中,3例因为2种特殊模式确定为可疑的高度异常增生:由于黏膜襞的结构破坏和黏膜血管过度形成而引起局部损伤呈嵴样脑回状结构。结论:使用乙酸的放大色素内镜可在BE中定向活检IM,并有助于高度异常增生的检出。  相似文献   

14.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Barrett食管的色素放大内镜分型、组织学分型及两者相关性,为Barrett食管提供一种简便的内镜监测手段.方法 42例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Barrett食管患者,用美蓝对其黏膜进行染色并行放大内镜观察记录黏膜类型,同时活检取材进行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型.结果 42例Barrett食管中,美蓝着色者14例其组织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美蓝不着色者28例其中26例为胃底型,2例为胃贲门交界型.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呈点状者21例,其中15例为胃底型,6例为交界型,无特殊肠化型;短棒状者24例,其中17例为胃底型,6例为胃贲门交界型,1例为特殊肠化型;绒毛型12例和不规则型1例其组织病理类型全部为特殊肠化型.结论 美蓝染色是一种能够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的方法,而放大内镜下的不同表现也可初步判定Barrett食管上皮化生类型,检查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0 例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 的内镜下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 例BE 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反流性食管炎及正常食管黏膜各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Warthin-Starry 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 感染。结果 30 例BE 中,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3.33% 和66.67% ;组织学上,胃底型12 例(40%),贲门型10 例(33.33%),特殊肠化生型8 例(26.67%)。食管部Hp 的检出率,BE 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胃窦部Hp 的检出率,BE 组显著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结论 本组BE 病例内镜下以短段、舌型为主,Hp 对BE 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 上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不适、腹痛、体重减轻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本组病例以食管和胃底平滑肌瘤多见,平滑肌瘤73例,平滑肌肉瘤19例。内镜的确诊率为91%,内镜下多表现为隆起结节状,26%病例肿瘤的表面有溃疡形成,以平滑肌肉瘤多见。平均32个月的随访中,16例平滑肌肉瘤患者死于转移,3例平滑肌肉瘤患者有局部复发。结论 上消化道平滑肌瘤以食管和胃底平滑肌瘤多见,以良性肿瘤居多,内镜为诊断的有效手段,但确诊仍靠病理检查。手术和内镜电凝切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临床与内镜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胃镜确诊的55例RE临床资料。结果:内镜见病变在食管中、下段,呈充血、糜烂等炎性改变。病变分级:Ⅰ级34例,Ⅱ组16例,Ⅲ级5例;其中7例无相关症状而内镜下有RE改变。漏诊原因:合并Barrett食管(BE),与RE有因果关系的呼吸系统病变。结论:RE并不少见,内镜可以确诊,并可判定病变严重程度,以及伴随的并发症,如食管裂孔疝,BE等。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研究目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一个主要并发症,与6周内20%的死亡率有关。目前国际指南推荐肝硬化患应常规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EGD)来筛查是否有食管静脉曲张。新近出现的食管胶囊内镜在对胃食管反流和Barrett食管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准确的诊断效应。该研究比较胶囊内镜和EGD对肝硬化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检出率。患与方法:在3个中心进行了先导试验。有进行EGD临床指征的肝硬化患,在EGD检查后48h内用胶囊内镜来筛查或监视食管静脉曲张。研究采用盲法,即由1名事先不知道患病史和EGD检查结果的研究评估胶囊视频成像。结果:在32例纳入的患中,EGD和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有食管静脉曲张23例患。有1例患经胶囊内镜发现有轻度静脉曲张,但EGD未检出。胶囊内镜和EGD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总体一致性分别为96.9%和90.6%。没有与胶囊内镜相关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 CK7、CK20 及 CDX2 在不同病理类型 Barrett(BE)食管中的表达意义,探讨三种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 Barrett 食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方法 选取病理诊断明确的胃底型 BE 组 22 例,贲门型 BE 组 20 例,特殊肠化型 BE 组 18 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类型 Barrett 食管粘膜组织中 CK7、CK20 及 CDX2 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并以正常食管黏膜、正常贲门黏膜及反流性食管炎作为对照。结果 CK7 在各型 BE 及正常贲门黏膜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分别为肠化型 BE100%、胃底型 BE86.36%、贲门型 BE95%及正常贲门黏膜 100%,4 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食管黏膜及食管炎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CK20 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 BE 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0%、81.81%及 50%,肠化型BE、胃底型 BE 与贲门型 B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DX2 在肠化型、胃底型及贲门型 BE 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0%、59.09%及 15%, 3 组 BE 组织中的 CDX2 的表达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CDX2 与 CK20 在各组 BE 中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强度均为肠化型 BE>胃底型 BE>贲门型 BE(rs=0.819,P<0.01)。 结论 CK7 在各型 BE 中表达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而 CDX2 及 CK20 均可作为肠化型 BE 的敏感指标。胃底型和贲门型 BE 虽未在病理组织中见到杯状细胞,但具备了一定的肠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