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敏  闫曙光 《陕西中医》2012,(9):1248-125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60只大鼠正常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持续喂养16周。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表现,活性TC、TG、FFA以及组织匀浆的TC、TG的含量,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及肝指数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FFA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匀浆TC、TG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学变化证明脂肪肝形成。结论:本实验证明以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是理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相似文献   

2.
丹参注射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用丹参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观察药物对脂肪肝大鼠血脂水平、脂质过氧化水平、TNF-α水平及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C含量均明显升高,丹参注射液治疗后下降;模型组肝组织中TG水平上升,丹参注射液治疗后下降;模型组血清和肝组织中MDA水平均升高,血清中SOD水平下降,丹参注射液可降低血清中MDA水平。结论:丹参注射液具有降血脂、改善脂质过氧化及抗脂肪沉着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枳椇子对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椒?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和枳椇子高、低剂量组,给药90天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变化,同时检测各组的肝指数、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广泛脂肪变,呈中重度炎症且肝指数、血清转氨酶、血胆固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椇子干预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肝指数、血胆固醇水平;而易善复组血胆同醇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各干预组的转氨酶水平与模型组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足量的枳椇子干预能有效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TC水平。  相似文献   

4.
泰脂安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泰脂安胶囊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作用,并探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并分为治疗组(80 mg/kg)和模型对照组。4周后处死,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酯(HDL),血清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肝脂酯(HL)、脂蛋白脂酶(LPL)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泰脂安胶囊组可以显著降低血清TG、血清和肝组织MDA含量、减少肝内脂质,同时明显升高血清以及肝组织内HL、LPL的活性,血清中HDL的水平也明显增高;但血清ALP、ALT以及AST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脏形态学镜检显示,肝内脂肪滴完全消失,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结论 泰脂安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可以明显减少肝内脂质的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芪苓无糖颗粒剂对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血脂及肝内脂质代谢紊乱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建立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模型后,将造模组随机均等分为模型组、血脂康胶囊组、复方芪苓无糖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取肝脏组织检测肝组织的TC、TG及肝脏病理标本。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TC及肝脏T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②与血脂康组比较:复方芪苓无糖颗粒降低血清TC及肝脏TC、T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③HE病理:复方芪苓无糖颗粒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病变程度均有明显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复方芪苓无糖颗粒具有显著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荷叶黄酮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复方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造模第14d,将60只照模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易善复150mg/kg),荷叶黄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剂量分别是50,100,200mg/kg)。分别观察荷叶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以及肝脏TC、TG含量,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结果:荷叶黄酮治疗42d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肝脏TC、TG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其中,荷叶黄酮中、高剂量组肝脏TG水平降低显著,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观察结果表明,给予荷叶黄酮的小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改变明显减轻(P<0.01)。结论:荷叶黄酮具有治疗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肝脏T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栀子与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及血清酶学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自造模第6周起,28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栀子组、茵陈蒿汤组和易善复组,每组7只,灌胃饮用水或给药5周。通过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肝功酶试剂盒及血脂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明显脂肪变性,并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T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栀子组、茵陈蒿汤组大鼠肝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肝组织TG、血清TG、TC含量、血清ALT、AST活性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HDL-C则显著升高(P<0.01);栀子组在降低血清ALT及血清TC含量方面优于茵陈蒿汤组(P<0.05,P<0.01)。结论:栀子与茵陈蒿汤均能明显改善脂肪肝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干预作用,而栀子在改善胆固醇代谢及抗炎症损伤方面,效果优于茵陈蒿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枳椇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学变化和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FLD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90天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同时以不同剂量的枳椇子连续干预90天,观察肝组织学的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活动度、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枳椇子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炎症程度、血清TNF-α、IL-6、IL-8含量明显降低。结论:TNF-α、IL-6、IL-8参与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降低血清TNF-α、IL-6、IL-8水平可能是枳椇子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自乳化颗粒(HLFS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以罗格列酮0.36 mg· kg-1作阳性对照,观察HLFSG(50 mg·kg-1)ig后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中TC,TG,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HLFSG能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TC,TG,LDL-C,FFA,ALT,AST和肝MDA水平(P <0.05,P<0.01),并能显著升高HDL-C水平和肝SOD活性(P <0.05,P<0.01).结论:HLFSG可降低脂肪肝大鼠的血脂,保护肝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大鼠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大鼠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00 ±20)g饲喂高脂饲料,检测8周后大鼠血清TG、TC、HDL-C、LDL-C、AST、ALT水平,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脂肪肝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明显肿胀,全肝组织内可见弥漫分布的大脂滴和微脂滴,无脂肪纤维化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肪肝模型组肝指数、血清TG、TC、LDL-C、AST、ALT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血清HDL-C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除AST、ALT外其它生化指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高脂饲料喂养8周,可建立比较成功的高脂血症脂肪肝大鼠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通便玉蓉丸的通便效应及作用机理,为通便玉蓉丸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复制地芬诺酯小鼠便秘模型,观察通便玉蓉丸对便秘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率及肠道水分含量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通便玉蓉丸大、中、小剂量均能明显促进便秘小鼠胃排空,促进小鼠小肠推进,增加小鼠大肠吸收水分的作用,增加小鼠结肠内5-HT含量.结论 通便玉蓉丸具有通便作用,可能与改善胃肠功能,增加肠道含水量及促进5-HT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调肝导浊方药治疗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肝导浊方药在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造成家兔的高脂血症并伴有脂肪肝的动物模型,以调肝导浊方药为治疗组,东宝苷泰作阳性对照组,观察调肝导浊方药对家兔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模型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家兔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并形成了脂肪肝。调肝导浊方药能显著改善上述病理变化,降低TC、TG,升高HDL-C并使肝脏中的TC、TG的量下降。结论:调肝导浊方能降低血清中和肝脏中的TC、TG,促进了粪便中脂质的排泄。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血脂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同时给予电针治疗,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回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结果:与脂肪肝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损伤得以改善。血清TC、TG、LDL—C,肝内MDA、TG、TC显著降低,血清HDL—C,肝内SOD、GSH活性升高。结论:电针通过降低血脂,抑制氧化过程,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和炎性损伤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穴位注射组,除正常组外,剩余24只大鼠用高脂饲料诱导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组、穴位注射组按80 mg/(kg.d)予腹腔内及足三里注射硫普罗宁,治疗6周。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第6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采用CHOD-PAP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胆固醇(TC),采用GPO-PAP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三酰甘油(TG)。结果模型组血清AST、ALT、TC、TG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TC、TG升高(P〈0.05);腹腔注射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组比较,穴位注射组能明显改善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炎症反应,降低大鼠TG、TC、ALT、AST水平(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硫普罗宁能明显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降低血脂、肝脂,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舒肝降脂胶囊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加甲基硫氧嘧啶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同时称体重、肝脏重、脾重和胸腺重,计算脏器系数,取肝组织测TC,TG,丙二醛(MDA)含量并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舒肝降脂胶囊组大、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指数,降低肝组织内TC,TG,MDA含量,以及降低血清中TC,TG,LDL-C,ALT,AST含量,升高血清中HDL-C含量,能改善肝细胞损伤及脂肪变性程度。结论:舒肝降脂胶囊对高脂饲料加甲基硫氧嘧啶所致大鼠脂肪肝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n=10)、慈菇消脂丸低剂量组(n=10)、东宝肝泰阳性药物对照组(n=10),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4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同时给予中药和阳性药物干预。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PX)。分别用免疫组化技术和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脏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镜下可见肝细胞内大量脂滴。中药治疗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脂肪性肝炎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血清TG,TC,ALT,AST和肝脏MDA明显降低,而SOD,GPX活性明显增加。正常组大鼠肝组织内几乎无TNF-αmRNA和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及阳性药组大鼠肝组织内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高剂量治疗组作用较阳性药组显著(P0.05)。结论:TNF-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脂肪肝泰胶囊对氧四环素加高脂饲料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雄性大鼠8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模型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并每隔5天腹腔注射氧四环素1次,10mg/100g剂量。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分为5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脂肪肝泰胶囊0.74、1.48、2.96g(原生药)/kg三个剂量组,每组12只。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动物,制备肝匀浆,检测、计算各组大鼠肝脏系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脂肪肝泰胶囊1.48、2.96g(原生药)/kg两个剂量组能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肝细胞的脂肪病变程度,使脂滴减少,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水平,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升高;脂肪肝泰胶囊0.74、1.48、2.96g(原生药)/kg三个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脏系数,血清中胆固醇(T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0.77、0.70、0.86mmol/L,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分别降低了0.15、0.11、0.15 mmol/L及肝组织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分别降低了0.43、0.81、0.96mmol/L。结论:脂肪肝泰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对抗作用,其抗NAFLD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益肾健脾利湿方对乙硫氨酸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益肾健脾利湿方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脂肪肝模型组、益肾健脾利湿方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灌胃DL-乙硫氨酸7 d,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称定小鼠体质量和肝湿质量,计算其肝系数;并测定小鼠肝脏组织中TC、TG含量和血清中TC、TG、ALT、AST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脂肪肝模型组小鼠肝脏系数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TC、TG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血清中TC、TG、ALT、AST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脂肪肝模型组比较,益肾健脾利湿方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TC、TG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TC、TG、ALT、AST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益肾健脾利湿方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肝脏组织中TC、TG水平及血清中TC、TG、ALT、AS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36-2239
目的:探讨保肝消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代谢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保肝消脂汤低、中、高剂量组(1.65、3.3、6.6 g/kg),东宝肝泰(0.09 g/kg蛋氨酸)组,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5组都以高脂饲料喂养,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给予各组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处死大鼠,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制备肝匀浆,检测各组大鼠肝匀浆组织中TC、TG、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学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消脂汤低、中、高剂量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TC、TG、LDL-C及FFA的含量,升高HDL-C含量,能降低肝匀浆组织中TC、TG、ALT及AST含量,并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结论:保肝消脂汤能降低高脂血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能保护肝功能,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起到治疗大鼠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保肝降脂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酒精灌胃加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正常组不进行造模,予自由饮水及普通饲料饲养。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加味苓桂术甘颗粒组、三七脂肝丸组、模型组3组。加味苓桂术甘颗粒组及三七脂肝丸组分别给药干预,连续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血清中ALT,AST,TG,TC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予加味苓桂术甘颗粒干预后,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明显减轻,血清ALT,AST,TG,TC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味苓桂术甘颗粒能显著改善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情况,具有一定的保肝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