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并探讨手术固定融合节段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5例由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患儿,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7岁,平均13.5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及情骨融合手术。结果随访15~68个月,平均40.5个月。术后矫形效果满意,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45.3°改善至11.4°(矫正率达68.7%);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35.5°,矫正至11.4°(矫形率达67.9%),远期矫形丢失率低,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可以有效矫正青少年脊柱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技术治疗脊柱后凸或者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对17例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予以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畸形严重患者在椎体间置入融合器,术中唤醒试验观察脊髓功能.术后观察患者的外形,拍摄X线片并进行测量,评估脊柱的矫形效果.[结果]10例青少年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脊柱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75°(62°~95°),术后矫正率为60%(48%~73%),后凸平均Cobb角为83°(74°~92°),术后矫正率为51%(41%~69%),手术前冠状面失衡约21 mm,术后为9 mm.胸腰段后凸7例,术前为45°(32°~75°),术后为5°(0~17°),术后矫正率为89%(74%~100%).无切口感染及假关节发生病例.[结论]采用单纯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技术治疗脊柱后凸或者脊柱侧后凸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前术中应准确评估脊髓功能,注意截骨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桥切断、凹侧松解、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椎体分节障碍混合椎体形成障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的同时,行凹侧骨桥切断、松解,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12岁(7.8±4.2岁)。侧凸Cobb角58.3°±12.5°(35°~78°),后凸Cobb角47.6°±15.6°(13°~55°),躯干偏移18.2±5.5mm(11~32mm)。畸形位于T7~L3,顶椎位于胸段11例、胸腰段13例、腰段8例。合并脊髓纵裂3例,神经根囊肿1例,脊髓拴系综合征1例。结果:手术时间230±125min(160~270min),术中出血量590±113ml(310~850ml)。术中2例置钉过程中出现椎弓根骨折,调整固定节段后完成矫形。术后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无力,予甲强龙及脱水剂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13.8°±7.1°(5°~28°),矫正率(76.3±9.5)%;脊柱后凸15.1°±3.9°(0~20°),矫正率(68.3±11.2)%;躯干偏移距离3.1±2.3mm(0~11.6mm)。随访18.4±12.6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率丢失(3.9±1.6)%,后凸矫正率丢失(2.3±0.9)%,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对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的同时,将凹侧分节障碍的骨桥予以切断、松解,再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5.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平均年龄9.3岁,4例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均为完全分节型,手术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并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3.3个椎体。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mm矫正至11.46mm,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正。  相似文献   

6.
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疗效初步观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 6个月~ 2年 (平均 1年 2个月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有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角度由平均 69°改善至 2 8° (矫正率 60 %) ;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 48°矫正至平均 19°。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 ,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近期疗效。方法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5~16岁,平均11.8岁。半椎体T41例,T51例,T61例,T103例,T112例,T121例,L21例,L33例,L41例,L51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M8)5例,TSRH3例,儿童TSRH1例,Isola1例,儿童Isola2例,MossMiami3例。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并记录脊柱融合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7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170~520min,平均395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805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椎体,平均4.3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1.2°矫正至15.9°,矫正率为68.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16°,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7mm矫正至1.9mm。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皮肤压疮1例,术中椎弓根切割1例。术后出现侧凸和后凸弧延长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最大程度地矫正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早期手术可明显缩短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8.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3年6月,对11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男5例,女6例,年龄2.5~23岁,平均15.4岁。单个半椎体7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3、T4、T6、T9)4例、胸腰段(T11 1例、T12 1例、L1 2例)4例、腰段(L3 1例、L4 2例)3例。术前侧凸Cobb 角为44°~82°,平均60.5°;伴后凸畸形3例,Cobb角分别为13°(L4)、27°(L3)和48°(L1)。躯干偏移4~36.7mm,平均21.2mm。内固定使用CD2例,中华长城2例,SYNERGY1例,TSRH6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85min;术中出血平均850ml。长节段固定9例;短节段单侧固定1例,短节段双侧固定1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10个月。固定融合节段为2~11个椎体,平均8.4个。侧凸Cobb角为0°~24°,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69.1%;3例伴后凸畸形患者,后凸Cobb角分别为-11°、-8°和0°。术后躯干偏移0~16.3mm,平均为6.2mm,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术中并发症包括椎弓根或椎板骨折2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及脊柱轻度不稳定。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严重脊柱侧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1月,采用后路经椎弓全脊椎截骨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10~32岁,平均16.9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72°(51°~130°),后凸Cobb角平均82°(69°-147°).7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不全性瘫痪症状.治疗策略:一期后路经椎弓顶椎区全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残留后凸的程度,75例中有28例又进行了二期前路凹侧自体胫骨条支撑融合术(A组,11例)或凸侧植骨融合术(B组,17例).结果 后路截骨术后28例残留后凸,其原因为:术前后凸过大(>100°)11例,同侧连续半椎体5例,半椎体伴分节不良4例,凹侧截骨不充分3例,肋骨头切除不足2例,人为残留3例.全组无死亡,无感染.28例残留后凸患者中22例获得平均21个月的随访,A组1例术后12个月因支撑胫骨条骨折而发现假关节,固定棒断裂;1例存在假关节可能,其余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1例术后因外伤发生原胫骨取骨处骨折.B组病例均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脱钩或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对严重脊柱侧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残留较大后凸畸形的患者,二期行前路凹侧支撑或凸侧植骨融合术,可减少术后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畸形加重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5年11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14例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年龄2.5~14.4岁,平均7.4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7例,腰椎7例。[结果]手术时间2~7 h,平均4.7h,术中出血量150~2 500 m l,平均560 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5。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s角由术前46.2°矫正到17.3°,平均矫正率62.6%,矢状面Cobb's角由术前48.3°矫正至术后16.2°,平均矫正率68.7%。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s角平均21.7°,丢失4.4°,矢状面Cobb's角平均18.7°,丢失2.5°。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2例,术中术后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2例。[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均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到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