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分别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17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20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26例患者进行颈动脉IMT、肱动脉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测定.超声测值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比对照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高,肱动脉ED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D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EDD之间有较大相关性,呈负相关(r=-0.61,P<0.01),与TG,吸烟时间呈正相关(r=0.34,0.31,P<0.05).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可作为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10例老年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成对照组(32例)及冠心病组(78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又分3个亚组:分别为1支病变组,16例;2支病变组,34例;3支病变组,28例。均行双侧股动脉超声检查,测量股动脉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也增加,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IMT>0.85 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0%,敏感性87.1%,阳性预测率89.3%。结论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通过股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EDD)及股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31例糖尿病足(A组)、27例糖尿病(B组)及21例同龄健康查体者(C组)肱动脉EDD及股动脉分叉处IMT。结果 A组肱动脉EDD为10.27%±5.85%、股动脉分叉处IMT为(1.17±0.41)mm,B组分别为14.88%±5.40%、(0.95±0.35)mm,C组分别为18.56%±4.92%、(0.75±0.13)mm;A、B组与C组比较,P均<0.05;A组与B组比较,P<0.05。糖尿病足患者肱动脉EDD与股动脉分叉处IMT呈负相关(r=-0.839,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肱动脉EDD下降,股动脉分叉处IMT增厚;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足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动脉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90例(CAD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并无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动脉内膜的变化,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观察管腔、管径、内膜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单支组及多支组明显减弱[(9.08±2.28)%、(6.14±2.21)%],与对照组[(15.58±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 11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作双侧股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股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 (IMT) ,斑块厚度 ,及粥样斑块发生率 ,并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冠心病组IMT ,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2 )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 ,斑块积分及IMT增加 ,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以IMT >0 .85mm和 (或 )出现粥样斑预测冠心病 ,特异性 75. 0 % ,敏感性 87 .1% ,阳性预测率 89. 3%。结论 老年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通过股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颈、股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股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术前行双侧颈、股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分别按血管狭窄≥50%所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其中左主干累及定为双支病变。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股动脉IMT值均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股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显著相关(P<0.05);股动脉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69.23%)高于颈动脉斑块(56.04%)。结论:颈、股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似用以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CHS)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脉造影(CAG)患者107例,根据cAG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28例、冠脉早期病变组31例、CHD组48 例,CHD组采用Gensini评分进一步分为轻度病变(1-20分)26例,重度病变(≥20分)22例。在CAG前24 h 内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CAG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CHD组中轻度病变与重度病变者较冠脉早期病变组及冠脉正常组的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EDD)明显降低[(4.75±0.94)%、 (3.67±1.01)%:(5.98±0.89)%、(6.15±0.97)%,P<0.05或0.01];重度冠脉病变者EDD较轻度冠脉病变者明显下降[(3.67±1.01)%:(4.75±0.94)%,P<0.05]。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EDD)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EDD与冠脉病变积分呈负相关(r=0.72,P<0.01)。结论: CHD患者常存在肱动脉EDD受损,肱动脉EDD可间接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股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与CAG结果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冠心病不同分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股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和冠状动脉计分随CAG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值分别为<005、<001),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计分呈正相关(r=0726,P<001),股动脉IMT与冠状动脉计分呈正相关(r=0707,P<001)。颈动脉、股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776%、793%、862%、845%)、特异性(分别为846%、808%、538%、615%)和Kappa值(分别为057、053、046、047)。结论颈动脉、股动脉超声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5例中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及肱动脉超声检查,测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动脉加压前后内径,并测压。以PP<60mmHg、60mmHg≤PP<80mmHg和PP≥80mmHg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PP的增加,颈动脉IMT、血管僵硬度、斑块发生率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扩张性下降。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PP与颈动脉IMT、FMD、血管僵硬度及扩张性相关性较强,以IMT及FMD为应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都有PP和年龄。结论PP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相关,P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餐后血脂代谢情况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60例MS患者为MS组。MS组以空腹甘油三酯为标准(≥1.7mmol/L)分为两个亚组:空腹甘油三酯正常组(MS1)与空腹高甘油三酯组(MS2)。禁食12h后,分别接受高脂肪饮食,于空腹、餐后2、4、6h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彩超仪检测各组颈动脉IMT。结果餐后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浓度峰值是4h,TC、LDL-C、HDL-C无明显改变(P>0.05)。MS1组、MS2组餐后TG峰值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S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MS1、MS2颈动脉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S1与MS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年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TG0h、TG4h和收缩压均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1=0.1513,r2=0.2111,r3=0.2312,r4=0.3441,r5=0.3765,r6=0.1839,P<0.05),且颈动脉IMT与TG4h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MS患者脂肪餐后TG水平异常升高是其血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内容之一,且餐后脂代谢异常常发生在空腹血脂异常之前,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故应常规检测MS患者的餐后血脂和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96例MS患者进行调查,每位患者均测RHR、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超声检测IMT,按RHR频率分RHR1组:RHR〈70次/min,RHR2组:70-80次/min,RHR3组:RHR〉80次/min。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RHR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且RHR与FPG、TG呈正相关(FPGr=0.24,TGr=0.24,P〈0.05)。结论MS患者RHR与IMT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差异,揭示糖耐量低减(IGT)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糖耐量者40名、新诊断的糖耐量低减患者41名、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40名,比较不同组间IMT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糖耐量低减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处、IMT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人群(P<0.01),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P<0.01)。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是影响IGT患者IMT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糖耐量低减显著影响患者IMT,IGT,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112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同时检测肱动脉FMD,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9例与对照组33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FMD及IM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FMD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362,P<0.01),IMT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96,P<0.01)。结论联合应用无创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及FMD可间接反映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且方法简单、无创,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1g(kg·d)L蛋氨酸灌胃制备Hcy大鼠模型。4周后行左颈动脉拉伤,第14天、第28天取材,检测新生内膜的形成、内皮覆盖和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第14天、第28天高蛋氨酸饮食(HHCY)组比对照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分别增加36%和33%,新生内膜面积分别增加41%和30%,新生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分别增加36%和21%,管腔面积分别减少47%和61%,中膜面积无明显差别。第14天HHCY组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体阳性颗粒百分比是对照组的1.7倍和2.3倍。第14天、第28天HHCY组血管内皮覆盖率比对照组减少52%和3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使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内皮修复是其致病机制,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黏着斑激酶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上 ,研究血管黏着斑激酶在内膜增殖过程中表达与活性的变化 ,以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54只Wistar大鼠被分成 3组。损伤组 :行单纯球囊拉伤 ,术后 1、3、7、1 4d取主动脉 ;氯沙坦组 :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前 5d至术后 1 4d采用氯沙坦1 0mg·kg- 1 ·d- 1 灌胃 ,术后 1 4d取主动脉 ;对照组 :不进行球囊损伤 ,用饮用水代替氯沙坦灌胃。应用蛋白印迹杂交和免疫沉淀的方法 ,观察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殖过程中黏着斑激酶表达与活性的变化 ;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对血浆和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第 1天 ,黏着斑激酶表达与活性分别增加 1 4 %和 99% ,并持续至术后 1 4d。氯沙坦可抑制血管内膜增殖 ,并降低黏着斑激酶的表达 (35 % )与活化 (84% ) ,但对血浆与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 ,黏着斑激酶表达与活性增加。氯沙坦抑制血管内膜增殖 ,并可显著降低黏着斑激酶的表达与活化 ,提示黏着斑激酶在血管内膜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增龄促进大鼠损伤血管过度增殖与内皮Jaggedl表达的关系.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幼年3月龄.老年22月龄)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组各20只,胸主动脉球囊损伤组分别于术后,术后7、14、28 d(每个时间点老年与幼年组分别为5只)取靶血管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皮Jaggedl和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动态变化,计算28 d时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用流式细胞法分析年龄对内皮Jaggedl表达率的影响.并将内皮接种于下室、平滑肌和上室建立共培养体系,用3H-TdR掺人和平滑肌迁移计数检测不同月龄大鼠内皮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平滑肌增生迁移的影响. 结果 老年大鼠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明显高于幼年大鼠(分别为0.35±0.02与0.28±0.01.,P<0.01);与幼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再生内皮Jagged1呈上调延迟并迅速下降的变化模式,而PCNA升高幅度大、维持时间长;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表明,老年大鼠内皮Jaggedl表达率(46.6±6.3)%·低于幼年大鼠的(85.4±4.0)%,P<0.05;PDGF(10 ng/ml)能显著促进幼年和老年内皮组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但与老年大鼠内皮共培养的平滑肌增生迁移更明显[3H-TdR掺入:(26 438±1857)cpm/孔与(16 698±2076)cpm/孔,P<0.05;迁移:(32±4)个/高倍视野与(18±5)个/高倍视野,P<0.05]结论 老年大鼠血管损伤后内皮Jaggedl上调障碍,与老龄促进平滑肌增生迁移密切相关,提示Jagged1可能参与了老龄加重损伤血管过度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匹地尔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和载脂蛋白J(apoJ)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9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和曲匹地尔组,假手术组和球囊损伤组从术前7 d开始给予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曲匹地尔组肌肉注射5%曲匹地尔1 ml·kg-1·d-1。在光镜下观察曲匹地尔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的模型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球囊损伤后apoJ的动态表达及曲匹地尔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球囊损伤后第1、4、7、14、28天apoJ mRNA和蛋白表达都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且分别在损伤后第1天(3.82±0.36和0.64±0.16, P<0.01),和第14天(46.21±10.37和5.50±1.65,P<0.01)表达最为明显。曲匹地尔可以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并能抑制apoJ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球囊损伤后apoJ的表达可能与血管内膜增生有关。曲匹地尔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poJ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D105抗体支架预防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CD105抗体支架(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Cypher支架组)及316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裸支架组)各30枚分别置入30只小型猪的冠状动脉内.术后7和14 d,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进行量化分析,以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术后7 d,CD105支架组、裸支架组支架内皮化积分均高于Cypher支架组(1.71 4±0.49、1.50 4±0.67比1.08±0.29,P均<0.05);CD105支架组[(23.8±3)%、(0.14±0.10)mm]、Cypher支架组[(21.7±2)%、(0.11±0.08)mm]管腔狭窄率和晚期管腔丢失与裸支架组[(24±3)%、(0.12±0.0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裸支架组[(0.29±0.28)mm、(0.28±0.02)mln比(0.41±0.01)mm,P均<0.05];支架内皮化积分CD105支架组、裸支架组均高于Cypher支架组(1.78±0.49、1.50±0.67比1.08±0.29,P均<0.05),CD105支架组高于裸支架组(P<0.05);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管腔狭窄率均小于裸支架组[(23.8±4)%、(24.2±2)%比(38.0±3)%,P均<0.05],CD105支架组与Cypher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内膜面积CD105支架组、Cypher支架组小于裸支架组[(0.88±0.08)mm2、(0.89±0.12)mm2比(1.00±0.14)mm2,P均<0.05],CD105支架组与Cypher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和14 d,各组间损伤积分及炎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7和14 d,扫描电镜显示CD105支架组血管内皮覆盖程度均明显高于Cypher支架组和裸支架组.结论 CD105抗体支架能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