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测定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阶段及病程进展与转归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于本院就诊的HBV患者共268例。分析HBV-DNA载量低于2 000 IU/mL时,不同HBV-DNA水平组间和组内年龄、性别、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HBsAg定量结果等指标的作用和意义。结果 HBV-DNA载量测定结果发现,20 IU/mL者135人;HBV-DNA载量2 000 IU/mL患者共235例,其中HBeAg(-)占比75.32%(177/235);HBeAg(+)患者占比24.68%(58/235);HBV-DNA载量20 IU/mL时,其组内HBeAg(+)和HBeAg(-)间年龄分布对比,P=0.001,HBV-DNA载量为20~199 IU/mL时,两组对比,P=0.002,HBV-DNA载量为200~1 999 IU/mL时,两组对比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20 IU/mL与20~199 IU/mL间,20 IU/mL与200~1 999 IU/mL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比,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20 IU/mL、20~199 IU/mL和200~1 999 IU/mL三组间HBsAg水平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组内HBeAg(+)组和HBeAg(-)组间HBsAg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载量测定联合HBsAg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预测HBV-DNA载量低于2 000 IU/mL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的分析研究,为低载量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5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0x103 I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结果  昆明地区乙肝低载量人群中HBeAg阴性者占比较高(59.5%),男性患者占比(70.6%)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72.7%),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1.8%)。1 452例昆明地区低载量乙肝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检出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拉米夫定与恩曲他滨耐药率一致(1.6%),替比夫定耐药率为1.2%,阿德福韦耐药率0.9%,恩替卡韦耐药率0.2%,替诺福韦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除耐药突变位点外,还检出其他突变位点112例,其中S256G、S213T、N/H238T/D、Q215H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低的突变位点为A194T。  结论  昆明地区乙肝基因型以C型为主,提示该地区的 HBV 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恩替卡韦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 TDF耐药,但存在替诺福韦酯药物敏感性下降。检出的其他突变位点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占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病毒(HBV)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模式及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谷氨酸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结果在605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9种血清模式,HBeAg阳性模式,即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HBsAg(+),HBeAg(+)模式,其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2%和100.0%,病毒平均含量106.53copies/mL,明显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1)。HBV-DNA水平与ALT异常存在相关。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V载量越高,ALT异常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HBV-DNA载量及乙肝五项指标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水平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血清AST、AST/ALT及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二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sAg()患者比较,血清中ALT、AST、GG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患者的AST/ALT、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均显著低于HBsAg()患者(P<0.05)。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血清ALT、AST、AST/ALT及G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ALT、AST、GGT水平逐渐升高,AST/ALT逐渐降低。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自然史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与其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3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HBV感染的自然史,分为4个组: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对所有HBV感染者的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定量值,荧光PCR定量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不同阶段HBsAg定量值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及HBsAg定量值与年龄、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HBV感染者HBsAg定量值分别为4.71(4.46~4.97) lg IU/mL、3.19(2.72~3.76)lg IU/mL、2.32(1.54~2.93)lg IU/mL、2.75(2.12~3.18)lg IU/mL,HBV DNA载量分别为7.39(6.55~7.83)lg IU/mL、5.53(4.85~6.62)lg IU/mL、2.14(1.56~2.61)lg IU/mL、3.88(3.39~4.47)lg IU/mL,HBsAg定量及HBV DNA载量在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仅在免疫清除期呈正相关(r=0.552,P<0.05)。HBsAg定量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P<0.001),HBsAg定量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小。  结论  在HBV感染自然史中,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HBsAg定量和HBV DNA载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再活动期较前呈上升趋势。仅在免疫清除期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在该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270 例,分析HBeAg 阳性(124 例)和HBeAg 阴性(14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差异及不同HBV DNA 载量的构成比。结果 HBeAg 阳性组HBsAg、HBV DNA、ALT、AST 的含量与HBeAg 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均高于HBeAg 阴性组的患者;两组间TBIL、ALB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HBV DNA<103 IU/ml 及103 ~ 105 IU/ml 患者的比例均低于HBeAg 阴性组;HBeAg 阳性组HBV DNA>105 IU/ml 患者的比例高于HBeAg 阴性组,两组间HBV DNA 水平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随着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HBeAg 的血清学转换,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减弱,但并不 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有可能肝脏损害逐渐加重,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泉州市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状况,评价本市乙肝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免疫失败的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在新生儿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月,采集血标本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其抗-HBs阳性率为93.1%,HBsAg阳性率为1.8%,免疫失败率为6.9%。新生儿乙肝免疫失败与HBsAg阳性产妇谷丙转氨酶(ALT)值和HBV-DNA值高低、产妇HBeAg阳性与否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免疫失败的概率越大,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失败率高于HBeAg阴性;乙肝母婴阻断与HBsAg阳性产妇ALT值和HBV-DNA值高低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概率越大。HBV-DNA≥104 cps/mL HBsAg阳性产妇选择20 μg/mL乙肝疫苗和200 IU HBIG进行接种的率明显高于HBV-DNA<104 cps/mL 产妇。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建议HBeAg阳性且HBV DNA载量>6 log10 IU/mL的母亲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56例血清HBV DNA载量≥10 拷贝/mL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头12周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比较12周时两组HBV DNA水平差异。12周后所有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40周,比较40周治疗后和基线相比HBV DNA载量的变化、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载量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HBV基因型采用线性探针分析法(INNO-LiPA)检测。[结果]12周双盲治疗结束时,阿德福韦酯组和安慰剂组的HBV DNA载量较基线分别下降3.1±1.4 log拷贝/mL和O.3±1.1 log拷贝/mL。所有患者治疗40周后,HBV DNA载量平均下降3.6±1.2 log拷贝/mL,71%(40/56)的患者ALT复常,20%(9/46)基线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29%(16/56)出现完全应答。52例进行了HBV基因型检测,28 f54%)为B型,24(46%)例为C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两种基因型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ALT水平及HBeAg状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阿德福韦酯治疗40周后,两组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明显抑制HBV复制,促进ALT复常和HBeAg血清转换。阿德福韦酯抑制HBV疗效与感染HBV基因型B型或C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福州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346份HBV DNA阳性标本,利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其基因型,同时进行HBeAg定量的检测,其中91例经肝脏穿刺确诊为肝纤维化。根据分型结果探讨基因型与肝纤维化、HBeAg阳性率以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346例HBV感染者中,检出B型193例,占55.78%;检出C型95例,占27.46%;检出B/C混合型58例,占16.76%。91例肝纤维化标本中,检出C型39例,占42.86%(39/91),显著高于C型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所占的比例(27.46%,82/346);检出B型38例,占41.76%(38/91),低于B型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所占的比例(55.78%,193/346)。对346例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发现C型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B型和B/C混合型;HBeAg定量检测发现C型的HBeAg阳性率(87.37%,83/95)亦显著高于B型(68.39%,132/193)和B/C混合型(41.38%,24/58),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州市乙型肝炎患者中以B型HBV感染为主;肝纤维化、HBeAg阳性率及HBV DNA病毒载量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基因型相关;C型与肝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病毒载量之间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测定用荧光定量分析PCR法和乙肝标志物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定量法,分别对222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和乙肝标志物检测并比对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组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组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病毒载量高于105拷贝/m l分别达91.9%和77.8%)。结论 HbeAg与HBV DNA定量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检测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才能准确反映不同个体HBV感染状态及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初治的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采用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96例初治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慢性乙肝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恩替卡韦组(ETV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TDF组)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组(TAF组)。在持续用药的第12周、24周、48周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结果  经抗病毒治疗48周后,总共96.88%(93/96)患者HBV DNA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 response,CVR,定义为HBV DNA < 100 IU/mL),3组的CVR率为:ETV组96.97%(32/33),TDF组96.97%(32/33),TAF组96.67%(29/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97)。治疗48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48)。TAF组较ETV组(P = 0.013)、TDF组(P = 0.047)显著提升eGFR水平,AFP水平较ETV组(P = 0.008)和TDF组(P = 0.007)显著下降。48周ALT复常率:TAF组(70%)和TDF组(45.45%),ETV组(60.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治疗48周后3组CVR率均达96%以上,AFP水平下降及eGFR水平改善TAF组优于ETV组及TDF组,对ALT升高、低病毒载量慢乙肝不确定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荧光PCR法检测HBV-DNA定量ELISA定性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临床价值比较.方法 取受试者空腹血清标本同时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和酶联免疫法捡测乙肝病毒两对半.结果 HBV-DNA定量在9.99×10^8 IU/mL~1.00×10^6 IU/mL之间的404例,大三阳比例为85.89%;HBV-DNA定量在9.99×10^5 IU/mL~1.00×10^3 IU/mL之间的416例,小三阳比例为59.38%;HBV-DNA定量在1.00×10^3 IU/ml~1.00×10^2 IU/mL的140例中,HBsAg、HBcAb阳性患者比例为71.43%;HBV-DNA定量<1.00×102 IU/mL的992例中,HBsAg、HBeAg阴性模式比例为95.67%.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和ELISA定性检测HBV表面标记物呈正相关,即HBV-DNA拷贝数多的以大三阳居多,HBV-DNA拷贝数少的以无传染性病毒携带者和阴性者居多.荧光定量PCR可以直接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及病毒载量情况,较ELISA更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习浩  刘荣静  刘志伟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81-128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PreS1-Ag与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Ag检测在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及PreS1-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 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率为24.1%(41/170),PreS1-Ag阳性率为61.7%(105/170),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39.38,P〈0.005),110例"小三阳"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达58.2%(64/110)。结论 PreS1-Ag与HBV-DNA的相关性明显优于HBeAg,是慢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的良好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丁虹 《世界感染杂志》2009,9(2):112-114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思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血清胆红素≤171μmol/L的123例病人,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组38例,恩替卡韦(ETV)组42例,拉米夫定(LAM)组43例。治疗2wk、4wk、8wk、12wk、24wk分别检测血清ALT、HBV-DNA水平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具有快速、强效的抑制HBV-DNA病毒的能力,24wk时分别为-5.8olglocopies/mL、-5.9olg10copies/mL,ALT复常率高,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水平下降幅度、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较拉米夫定组显著,尤其在治疗8~12wk时,替比夫定的HBeAg阴转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妊娠患者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诊治的80例HBeAg阳性、HBV DNA>106 IU/ml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妊娠中晚期对照组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研究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2组孕妇产后3个月停药。2组婴儿出生后均采取阻断治疗,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孕妇血清ALT、HBV DNA等水平。在婴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年观察血清HBeAg、HBsAg阳性及HBV DNA ≥ 100 IU/ml例数。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病毒学应答、婴儿生长发育、乙肝母婴传播、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 分娩前研究组HBV DNA、ALT低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95%)、ALT复常率(9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分娩婴儿阿式评分、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时,研究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2.5%),出生1年后研究组婴儿血清HBeAg、HBsAg阳性率和HBV DNA ≥ 100 IU/ml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母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妊娠期口服替诺福韦可降低乙肝感染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彩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169-117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4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 DNA自发性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阳性分组,分析基线ALT水平、HBeAg阴性或阳性对HBV DNA下降水平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基线HBV DNA与12周时HBV DNA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LT〉5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2 ULN组基线HBV DNA水平与12周时HBV 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ULN〈ALT≤5ULN组基线HBVDNA与12周时HBVDNA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12周血清HBVDNA水平存在一定水平的下降,且与肝脏炎症程度有相关性,而与HBeAg阴性或阳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