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然后切开小脑幕,观察增加的暴露范围。结果颧弓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6.83±3.52)mm和(39.00±2.65)mm;天幕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55)mm、(5.12±2.20)mm、(3.28±1.67)mm、(0.80±0.20)mm。结论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病变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垂直视角大、对中切迹间隙的暴露范围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至上岩斜区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上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并且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上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上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Labbe静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50±1.82(4.24~6.98)]mm,Labbe静脉各分支游离长度(9.56±4.06)~(14.78±4.60)mm。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上岩斜区显露。对上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测量相关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7.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对鞍上区暴露的差异,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进入鞍上区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例成人尸颅标本上,分别模拟经鼻蝶入路和翼点入路,暴露鞍上区,观察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比较两个入路对于鞍上区重要结构的显露。结果翼点入路下,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距离为5.35±1.38mm,两侧视神经内缘间距10.58±1.46mm,小脑幕游离缘长度6.73±0.84mm,后交通动脉长度16.52±2.98mm,前交通动脉长度2.11±0.35mm。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等结构,对于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结构暴露欠佳。结论经鼻蝶入路可以完全暴露第Ⅰ、Ⅱ间隙内的神经血管结构,对于第Ⅲ、Ⅳ间隙内结构显露较差,可以在微侵袭条件下部分代替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9.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 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 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 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密除部分岩骨显露中颅窝的范围、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采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院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提供的不分性别、完整、无缺损的成人尸头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及岩尖显露中颅窝,观察最大的显露范围,标识Parkinson三角的边界,显露Meckel囊、海绵窦外侧壁包含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乙状窦后缘中点至中颅窝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Parkinson三角的边长。结果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小脑脑桥角、脑干腹外侧、小脑幕切迹间隙、岩斜区及海绵窦外侧壁;可显露的中颅窝解剖标志包括:三叉神经节、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海绵窦段、动眼神经岩床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部及交通段、后交通动脉。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内听道上结节、三叉神经半月节、颈内动脉海绵窦后曲段的距离分别为(34.4±2.1)inin、(54.5±2.9)mm、(65.2±3.1)mm;Parkinson三角边长分别为(19.0±2.9)mm、(16.2±2.0)mm、(8.0±2.3)mm。结论神经内镜下经乳突后锁孔入路磨除部分岩骨增加中颅窝的有效显露,适合处理大部分后颅窝肿瘤、动脉瘤等病变,并能够完成主体位于后颅窝,小部分侵及中颅底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入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神经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后半规管平面的水平距离为:右侧(9.1±1.3)mm,左侧(9.6±1.8)mm.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岩斜区的一些重要结构,清晰显示脑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 面、前庭蜗神经及内耳道后唇均可以作为神经内镜下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定位岩斜区及其周围结构的标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颞下锁孔入路行肿瘤切除,术中利用神经内镜观察,术后复查MRI及内分泌水平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4例垂体腺瘤均次全切除,术后激素水平下降者2例,所有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腺瘤术后新发生颅神经功能障碍者1例(复视),垂体功能低下1例。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肿瘤均未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颢下锁孔入路治疗骑跨中后颅窝的垂体腺瘤是此类患者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对解剖学知识的熟悉以及拥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丰富的手术实践经验是成功进行此类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 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