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休克期切痂对严重烧伤后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犬4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分为休克期切痂组(E组,于伤后 3 h切痂)和非切痂组(C组),分别检测血浆中TM、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伤后3 h两组TM、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伤前(P<0.05),24 h后E组TM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D-二聚体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烧伤后休克期内不同时间切痂对脏器损害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30%TBSAⅢ度烫伤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烧伤对照组(C组)和1、3、6、12、24、36h切痂组,(n=6)。伤后立即开始补液。各切痂组于伤后各时相点切痂,伤后72h行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冬氨酸氨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CCT)、尿素氮(UN)、肌酐(Cr)检测。结果 烫伤各组上述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C组升高最显著,各切痂组随伤后切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6h前切痂各组升高不显著。结论 在及时给予液体复苏的条件下,休克期切痂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脏器损害,切痂越早,效果越好,6b前切痂可能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烫伤大鼠休克期内不同时间切痂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伤后休克期内不同时间切痂对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30%TBSA Ⅲ度烫伤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6),烧伤对照组(C组,c=6),1、3、6、12、24和36h切痂组(n=6),各切痂组于伤后各时相点切痂,伤后72h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检测和心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C组血清CKMB、AST浓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程度重,和切痂组血清CKMB、AST浓度随伤后切痂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心肌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而1、3h切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改变不明显。结论 休克期切痂能有效防治烧伤后心肌损害、且切痂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苯酚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动物实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根据。方法将苯酚原液涂在家兔背部致20%烧伤面积,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伤后24h切痂(B组)、伤后8h切痂(C组)、伤后4h切痂(D组)、伤后2h切痂(E组)。每天检测血中CK、LDH、ALT、AST、Bun、G r升华指标,观察心、肝、肾、肺的病理变化。结果苯酚烧伤不但是局部的皮肤损伤,血液中各生化指标均出现异常,光镜观察肝、肾、心、肺组织细胞均有异常。但随坏死组织切除,各项指标逐渐下降。A组均于伤后28~36h死亡,B组即伤后24h切痂,其中1只于伤后26h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手术时机以伤后8h内最佳,超出24h即有失去抢救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血管内皮活力及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应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层模型,观察切痂前后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活力和通透性的影响;检测切痂后4d内血浆LPS,TNF,TXB2及IL-8含量的变化。结果 烧伤血清与培养的内皮细胞孵育后,内皮细胞单层对HBSS液和5g/L白蛋白HBSS液的跨膜流量(Jv),滤过系数(kf)显著增加,渗透压反射系数(σ)及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血浆中炎症介质含量也明显增多。切痂组(E组)术后内皮细胞活力和通透性较非切痂组(C组)明显恢复,血浆中LPS,TNF等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 休克期切痂可减轻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有利于防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6.
刘漪沦  孙静  彭杨  刘月明  马兵 《西部医学》2009,21(8):1336-1337
目的观察烧伤休克期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1例烧伤总面积(67.4±22.9)%、Ⅲ。烧伤面积(48.6±12.5)%的患者于入院后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并记录入院时及伤后8h、16h、24h、36h、48h的心率(HR)、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嵌压(PAWP)、心排量(C0)、心排指数(cI)和每搏指数(sI),并依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调整休克期复苏补液量。结果参照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调整,迅速纠正血容量不足,未产生液体超负荷并发症,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结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应用Swan—Ganz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为休克期液体复苏提供可靠而灵敏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Ⅲ度烫伤模型,32只狗被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血定安延迟均匀补液组、血定安延迟快速补液组和血浆延迟快速补液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h股动脉血压、血液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粘度伤后2h即显著高于伤前,补液后血液粘度等流变学指标均开始下降,快速被液2h后,快速补液组各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均匀补液组,而血定安组的血液粘度和红细胞聚焦性显著低于血浆组。结论:在烫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可以迅速降低血液高粘滞状态,可能对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建邦 《医学文选》2000,19(4):556-558
大面积烧伤后 48小时内由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液迅速而持续外渗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致休克。因此 ,伤后立即进行循环容量复苏是救治大面积烧伤的关键 ,当循环复苏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深度烧伤切痂植皮比自然溶痂后植皮更有利于大面积烧伤的治疗而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 [1 ,2 ,3] 。对伤后 48小时内在进行循环复苏的同时进行休克期切痂植皮 ,由于担心切痂术对机体产生二重打击而一直持谨慎态度。多年来 ,国内外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综述如下。1 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  早在 1942年 yonug[4]报道了伤后 2 4小时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研究机体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伤后6h内住院的成年男性严重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体液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同对照组。并于伤后24h内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血液稀释。二组患者分别于伤后8,16,24,48h测定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嵌压(PAWP)等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有所改善。②对照组患者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伤后显著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虽经补液治疗,上述指标仍于伤后24h达峰值,伤后48h才接近正常范围;而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液稀释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伤后24h基本达正常水平。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血液稀释疗法是安全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大大提高体液复苏的效果,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有效防治休克。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的存在是导致机体急性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和内脏功能损害的根源,也是全身感染的来源地.因此,尽早尽多地去除坏死组织,并有效覆盖创面是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主要手段,传统公认的手术时机为伤后3~7天.但近年来对入院较早、复苏满意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开展休克期(伤后48h内)切痂植皮手术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进一步探讨了休克期切痂的利弊,论证了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对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烧伤早期切痂对大鼠心肺血管通透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切痂对脏器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阐明烧伤早期切痂对脏器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A),早期切痂组(B)及正常对照组,采用^99锝标记白蛋白测定心、肺血管通透性变化,同时,对比早期切痂组血清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单层通透影响。结果: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肺血管通透性增加,B组血管通透性较A组降低;B组烧伤血清较A组烧伤血清可降低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增加。结论: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有利于降低烧伤后脏器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立即与延迟切痂对烫伤大鼠若干炎症介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烫伤后不同时间切痂对伤后炎症介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末切痂组(n=50)、立即切痂组(n=50)和延迟切痂组(n=20),于烫伤后1、3、6、12和24h检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丙二醛(DN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伤后各组TNF、NO、ET和MDA逐渐升高,切痂后显著低于未切痂组;切痂两组比较,立即切痂组TNF、NO、ET和MDA显著低于延迟切痂组。伤后SOD逐渐下降,切痂后仍呈下降趋势,但伤后24h立即切痂组SOD显著高于延迟切痂组。结论 切痂可降低烫伤后血中炎症介质含量,且伤后立即切痂较延迟切痂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后即行切痂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TBSAⅢ°烧伤大鼠伤后立即一次性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未切痂组(n=50)和切痂组(n=50),于伤后1、3、6、12和24h检测血浆肌球蛋白轻链1(MLC1)、血浆及心肌组织TNF等指标。结果:烧伤后6h血浆MLC1、TNF即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TNF也在伤后12h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6h未切痂组MLC1略低于切痂组,至伤后12h,未切痂组MLC1、TNF显著高于切痂组。MLC1与TNF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降低血浆MLC1和TNF水平,提示其对烧伤后心肌损伤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休克期切痂对大面积烧伤病人能量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休克期切痂植皮对烧伤病人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对21例烧伤面积大于30%的深度烧伤病人,依休克期切痂与否分为休克期切痂植皮组(15例)和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6例),所有病人在治疗期间应用新型代谢车床旁动态监测病人静息能量消耗(REE)变化。结果休克期切痂植皮组和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病人在年龄结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首次切痂面积等方面基本一致(P>0.05),尽管两组病人REE均明显升高,2周时休克期切痂组为(311±15)J·h-1·m-2,非休克期切痂组为(345±16)J·h-1·m-2。但休克期切痂植皮组由于及时切痂植皮封闭创面,病人在伤后2周内REE明显低于非休克期切痂植皮组,且休克期切痂植皮组病人在切痂前、切痂后REE均显著低于非休克期切痂组。结论严重深度烧伤病人休克期切痂植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的高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对颅脑手术患者脑血流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12月的60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芬太尼组)30例和观察组(瑞芬太尼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0min、30min、停药后5min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及脑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麻醉后10min、30min、停药后5min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而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及脑氧代谢指标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对颅脑手术患者脑血流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此类患者的应用安全性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复制创面绿脓杆菌感染、背部Ⅱ度30%体表面积烧伤的家兔动物模型,动态检测了烧伤动物血浆内毒素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烧伤创面及感染是血中内毒素和氧自由基的重要来源;早期切痂能降低血内毒素和MDA水平。对内毒素影响氧自由基形成及早期切痂影响血中内毒素和MDA水平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Chai J  Wu Y  She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420-1423
目的 通过分析严重烫伤大鼠早期切痂植皮后肝脏急性期蛋白的变化,探讨早期切痂植皮对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30%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后1天切痂组和烧伤后4天切痂组,应用比浊法测定两组大鼠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T)、α1酸性糖蛋白(AGP)、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rf)浓度变化。结果 两组阳性急性期蛋白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阴性急性期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烧伤后1天切痂组AT和AGP浓度在烧伤后5、7天显著低于烧伤后4天切痂组(P<0.05),烧伤后1天切痂组CRP浓度在烧伤后4、5、7天显著低于烧伤后4天切痂组(P<0.05),烧伤后1天切痂组白蛋白浓度在烧伤后7天显著高于烧伤后4天切痂组(P<0.05),烧伤后1天切痂组Trf浓度在烧伤后5、7天显著高于烧伤后4天切痂组(P<0.05)。结论 烧伤后早期切痂植皮可减轻急性期反应,对机体有利。  相似文献   

18.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转运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复制30%Ⅲ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伤后1、3、6、12、24h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速率,同时检测影响Ca^2 转运的相关指标--心肌细胞胞浆Ca^2 浓度([Ca^2 ]c)、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结果 伤后1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明显升高,而Ca^2 释放速率无明显改变,但3、6、12、24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与释放速率、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均显著降低,且烧伤后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与膜电位呈明显正相关,Ca^2 释放速率与线粒体A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伤后3、6、12、24h[Ca^2 ]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①烧伤初始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加强,伤后续阶段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降低是烧伤后续阶段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的主要原因,伤后[Ca^2 ]c升高或有升高趋势也参与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华荣  荣新洲  张涛  杨荣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0):1522-1523,1527
目的 调查阿米卡星在烧伤早期患者水疱液中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时机.方法 20名严重烧伤早期患者,根据烧伤后用药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A组(烧伤后3~4 h用药,n=5),B组(烧伤后10 h用药,n=5),C组(烧伤后20 h用药,n=5),D组(烧伤后30 h用药,n=5),每名患者在30 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 mg,并于给药后0.25~7 h分别抽取水疱液.利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每份标本浓度.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静脉滴注阿米卡星后其渗入水疱液中的浓度有一个先升高再下降的过程,其中15 min后即可测得一定浓度,1~2 h达到高峰;伤后10 h内静脉滴注者,15 min后其水疱液中的浓度可达4.96±1.60 μg/ml;A、B两组0.25~4 h各时相的药物浓度数值明显高于C、D组(P<0.05).D组中常规用量的阿米卡星在水疱液中的浓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抑菌水平.结论 烧伤早期阿米卡星,创面渗出液、水疱液中的药物浓度就越高,伤后10 h以内用药在理论上可获得更好的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